天天看點

打造“一帶一路”教育科研共同體

浙江大學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

打造“一帶一路”教育科研共同體

本報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方能 柯溢能

■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在行動

在阿拉伯半島阿曼益貝利的沙漠,大漠連天沙如雪。放眼望去,雙面光伏元件恢宏整齊,可根據太陽所在方位自動調整角度,滿足當地3.3萬戶家庭的年用電。

今年8月,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師生來到這裡,近距離感受能源“綠洲”的中國智慧,圍繞“一帶一路”新能源建設主題,又一次留下了浙大的足迹。

近10年來,浙江大學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的聚合效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努力建構“一帶一路”教育科技共同體。10年耕耘,碩果累累。

築巢引鳳 人才“緻遠”

像電氣工程學院這樣的實踐團,今年暑期,浙江大學共派出10多個,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海外社會實踐。

浙江大學自2018年開始實施“緻遠”研究所學生海外社會實踐行動計劃,前往1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當地建設發展。

剛從印度尼西亞開展實踐回國的藥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所學生朱琪,馬上紮進實驗室開展“印尼藥用植物”的相關研究。他說:“為期一個月的‘緻遠’計劃暑期實踐,讓我們充分發揮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發現印尼傳統植物新的藥用價值,為未來中印在藥用植物方面的進一步合作提供參考。”

再把目光投向國内,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義烏,以“一帶一路”命名的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正拔地而起。

每周三晚上,來自巴基斯坦的2022級博士研究所學生阿裡都會跟随導師參加科研組會。在讨論中,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們觀點交鋒、亮點頻現。他在這裡找到了感興趣的惡性良性腫瘤方向課題,并開始實驗,“我喜歡這裡的研究環境,臨床和科研充分融合,大家充分交流、緊跟前沿,也讓我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學校還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為抓手,打造全球工程教育共同體,促進中國工程技術、工程标準“走出去”。除了科學知識的傳授,浙江大學還為國際學生介紹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他們展示了一幅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畫卷。

據統計,僅2022年到浙大攻讀學位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就超過2600人,學校設立臨床醫學、海洋學等一批人才培養項目,推進學曆學位認證标準聯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努力建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留學生教育基地。

研究紮根 科技共享

停泊船隻數、集裝箱吞吐量,一個個名額刻畫出國際航運的變化趨勢。這套資料系統創造性地用于衡量國際航運和貿易市場發展水準,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指數”。

該指數由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與甯波航運交易所聯合編制,2017年被列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每月在“一帶一路”官網釋出指數解讀報告。

“戰略眼光、家國情懷、術有專攻、厚積薄發、深入調研、傾聽民聲,這24個字是浙大開展‘一帶一路’研究的要求。”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周谷平教授說。

撲下身子,悉心研究。浙大學者們走進“一帶一路”沿線的埃塞俄比亞、斯裡蘭卡、埃及、南非等20多個國家,實地考察中國在當地的新興工業園區、大型設施的建築工地。在與當地政府官員、社群群眾、工業園區負責人訪談中,摸準實際問題,錨定研究方向。

“共享”則是另一種治學态度。浙大牽頭承編國内首部權威“一帶一路”建設知識普及型讀物《“一帶一路”讀本》《“一帶一路”一百問》,輸出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孟加拉語等10多個語種版權,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及世界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向更廣閱聽人解讀相關政策。

浙大還積極搭建科技共享平台。依托文理工農醫多學科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加強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創設了“中國—印度尼西亞海洋科學與技術中心”“浙江—馬來西亞傳統藥物聯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文化架橋 文明互鑒

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尼泊爾遭遇強烈地震,大量珍貴文物古迹遭到嚴重損壞。大陸首個大規模文物援外項目——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複項目由此啟動。

浙大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李志榮帶領文物數字化團隊,兩度趕赴加德滿都,用數字化方法記錄和再現九層神廟的修複過程,特别是記錄了尼泊爾瓦木建築傳統工藝。“浙大數字化技術考古的成果,是中尼兩國千年絲路文化交流互鑒的當代延續。”李志榮說。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在浙大,有一支隊伍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拍攝紀錄片《我到絲路去》,從華人生活、經貿合作和文明互鑒3個主題出發,講述在絲路上的中國人與當地人合作發展的故事。此前,該團隊還前往烏幹達、坦尚尼亞等地,拍攝了《90後的中非情緣》《我到非洲去》《重走坦贊鐵路》等紀錄片,以紀錄片為媒介搭建交流的橋梁。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浙江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校将繼續以教育科技人才為抓手,建構多邊合作機制,一同書寫互利共赢、相知相親、互學互鑒的“一帶一路”時代新篇。

來源: 中國教育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