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離婚的熱搜,扯下多少女星的遮羞布
這一季《再見夫妻》幾對嘉賓的家務觀很有意思。
一種是非常傳統的,認為家務就應該女人幹,比如張碩的經典名言:
“因為我是北方人,北方都是女的做家務。”

《再見夫妻3》
另一種是男方做家務,但屬于“聽老婆指令”行事。
比如老劉和傅首爾這一對。
傅首爾曾流着淚說起她在這段婚姻中的心酸,尤其是對老劉的指望不上,她提到一個細節——房子裝修,讓老劉去量地闆,結果老劉多買了半個屋子的地闆,因為舍不得扔,又隻好把多餘的堆在另一個房間。
《再見夫妻3》
長達15年的婚姻生活裡,正是這樣的細節,一點一點積攢起來了她的失望。
傅首爾雖然在外賺錢養家,但家中負責統籌規劃的人,似乎還是她。
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裡,老劉也曾吐槽傅首爾在家都是用眼睛做家務。
她總是那個負責發号施令的人。
節目裡,傅首爾說自己15年隻學會了一件事情,怎麼在講述一件事情時不那麼像怨婦。
她的怨氣來自哪裡呢?
顯然不是因為另一半不做家務,而是他亂做家務。
亂做家務的丈夫們
在家務分工上,像傅首爾和老劉這樣的組合很常見——
一個下達指令的妻子,和一個指哪打哪的丈夫。
前者似乎總是知道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以及怎麼做。
後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眼裡沒活”,他們通常隻會做被指定的部分。
隻要不說就看不見,隻要不說就不會做。
讓他洗碗就是洗碗,洗碗不洗鍋,洗鍋不洗蓋,“你又沒說要擦竈台。”
圖源:小紅書
讓他晾衣服就是晾衣服,“你又沒說要把衣服甩一下。”
圖源:小紅書
讓他收衣服就是收衣服,“你又沒說還要疊衣服收起來。”
圖源:小紅書
作家傑瑪·哈特莉曾吐槽道:“男人的眼睛蒙着一層灰塵,使他們看不見亂象。他們不想看到的東西,都會變得看不見。”
他們好像隻能執行單個的指令,完全看不到未被指定的部分。
這就導緻他們做家務的效果通常是“做了,但又好像沒做”,很多時候還得另一半返工重做一遍。
「英國森斯伯利連鎖超市(Sainsbury’s)做過類似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平均每周要花整整三個小時,重做她們交派給伴侶的家務。而男性做不好的事項幾乎涵蓋了所有家務,包括洗碗、鋪床、洗衣、吸塵、整理沙發墊、擦洗料理台,等等。2/3的受訪女性認為伴侶已經盡力了,這也難怪有半數以上的女性不會費心去“唠叨”伴侶,要求他們改進,她們隻會跟在伴侶後面收拾殘局。」
而敷衍到極緻的,可能會用故意搞砸的方式來逃避家務。
2011年,英國一項針對2000名與伴侶同住的人的研究表明,30%的男性承認他們故意搞砸家務,希望他們的伴侶不再要求他們幫忙。
近三分之一的人承認,他們隻是将清潔劑噴入馬桶而不是實際擦洗。
而另外四分之一的人隻是用水來沖洗浴缸,而不是使用清潔劑。
還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在洗碗時故意把殘渣留在盤子上。
Men deliberately do housework badly to avoid doing it in future
研究發現,對于大多數男性來說,他們的計劃奏效了。
多達25%的受訪男性表示,他們不再被要求幫忙做家務,64%表示他們隻是偶爾被要求幫忙。
如果說完全不做家務的丈夫是1.0版本,那這類亂做家務的丈夫則是2.0版本。
1.0版本:他從不洗碗,連油瓶倒了都不會扶一下。
2.0版本:他隻洗碗,連油瓶倒了都不會扶一下。
很顯然,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預設家務不是自己的份内事。
如《再見夫妻》所指出的那樣,這些男性最大的問題就是覺得自己是在幫妻子做家務。
事實上,大部分在家務上存在争論的伴侶,核心問題都是有一個人沒有把家務當成需要兩個人共同承擔的事情。
圖源:微網誌
戴向宇在綜藝《家務優等生》中按陳紫函訓示做家務,主打一個亂做一氣,拿髒拖把掃地、床單鋪了還是皺的、窗簾挂了都扯不開......
圖源:《家務優等生》
老婆看了生氣,親媽看了發火,觀衆看了無語,最後戴向宇還出來發微網誌道歉,承認自己做不好,“但我有顆願意為你做的心”。
你看,家務還是為老婆做的。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通常不了解妻子的唠叨和指責,覺得對方總是過分挑剔,像個怨婦。
當妻子抱怨自己承擔的家務太多太重時,他們表示不了解——你讓我幫你不就好了?
當妻子指出其家務幹得太過敷衍時,他們還會委屈——我都幫你做了那麼多家務,你怎麼還不滿意?
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
《再見夫妻》還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隻有怨婦,沒有怨夫?
我想正是因為存在太多“眼睛蒙着灰塵的男人”,他們看不見的、不想看見的家事黑洞,隻能由女性忍着怒氣一遍一遍地去填補。
比如要随時注意到家裡什麼東西不夠用了、洗髮乳衛生紙是不是快用完了、電費是不是該繳了、床單是不是該換了、冰箱的菜是不是快吃完了......
要記得家裡的東西都放在哪裡、誰誰誰的生日是哪一天、節假日給家人親戚準備什麼禮物、預算又是多少......
圖源:新浪微網誌
看上去簡單瑣碎的事情,卻是維持一個家庭系統正常運轉所必要的一切,而它們就是長久以來被人忽視的情緒勞動。
在《應得的權利》一書中,情緒勞動被定義為:“女性為了密切關注生活中的小事所做的免費而無形的工作,這些工作加在一起就成為生活中的大事:情緒勞動是把家庭甚至社會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
男性“眼裡沒活”的代價,就是女性不得不背負起大量的情緒勞動。
哪怕是像老劉和傅首爾這樣“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主要承擔情緒勞動的大部分也還是女性。
社會學家Aliya Hamid Rao博士的研究表明:
「即使丈夫做無償工作(如家務和照顧孩子),他們仍然依靠妻子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以及何時做。是以,假設丈夫要為家人去雜貨店,妻子将是那個看着他們的冰箱,他們的儲藏室的人,思考他們錯過了什麼,他們在下周左右需要什麼,并列出清單。丈夫去購物,如果他找不到妻子讓他買的物品,甚至經常打電話給妻子。
——《關鍵時刻:已婚夫婦如何面對失業》」
在情緒勞動中,最令人心累的部分,并非某一項具體的家務活,而是你需要在腦中不斷運作一個永無止境的待辦事項清單——記住需要做什麼家務,什麼時候做,可以交給誰做,同時還要確定事情真正完成。尤其在養育孩子之後,這項清單将被無限拉長。
如《她們不是唠叨,隻是受夠了——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一書所言:“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定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件産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隐含着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是以哪怕家裡請了保姆,女性也通常是那個需要去釋出指令、安排任務、驗收成果,并且還要平衡人際關系的重要角色。
圖源:《家務中的性别戰争》
作家莎拉·布雷格在文章《如何看出也許你厭倦了婚姻?》談起自己的婚姻。
她和丈夫認識十年,結婚八年,生下兩個小孩。
而導緻這段婚姻崩潰的原因,不是出軌背叛,而是她太累了。
她承擔了太多的情緒勞動,她要照顧家裡每個人的需求,為了修複關系,是她去預約婚姻咨詢,是她去要求丈夫分擔家務,同時還要考慮說話的語氣避免讓他反感......丈夫當然也努力了,做早餐、洗碗、幫忙帶小孩、按時回家、去做咨詢,一切都按照她所要求的那樣。
問題就出在于,一切都是她要求的,她的丈夫從來不覺得那些也是他該做的事。
于是隻要他們的關系變得穩定,丈夫就會松懈下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切總會恢複原狀。我知道這種恢複原狀的戲碼會一再上演,直到它根深蒂固,到最後我對人生的記憶隻剩下我是如何變成河東獅吼,深宮怨婦。”
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布雷格,最終還是選擇結束婚姻。
圖源:《家務中的性别戰争》
這也讓人想起Melody提到的水蜜桃故事,她記得女兒喜歡吃軟的,老公喜歡吃脆的,半夜睡覺都會因為突然記起沒分好水蜜桃而驚醒。
她努力讓全家人都能吃到合自己口味的水蜜桃,但沒有人在意她為此付出了什麼,沒有人問過她喜歡吃什麼,她所承擔的一切情緒勞動,全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她隻能默默吃下爛掉的水蜜桃。
《11點熱吵店》
這不再是一個無名的問題了
有種說法是,家務不屬于男人或女人,屬于看不下去的人。
不過從資料來看,中國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是男性的兩倍,這說明大多數看不下去的人,性别都為女。
但事實上,男性也并不是真的看不到家中的混亂。
墨爾本大學社會學副教授Leah Ruppanner 博士曾發起一項研究,她讓實驗參與者評估一個相對整潔或淩亂的房間照片,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對房間的淩亂程度評價基本一緻,亂就是亂,整潔就是整潔。
差異展現在參與者被告知房間所有者的性别之後,道德判斷立馬就出現了——人們認為女性的房間要明顯更亂,更容易引起客人的不滿。這表明,人們對女性的清潔标準要高于男性,且女性更容易因為房間的淩亂受到批評。
社會文化對兩性的不同期待與訓練,造就了如今在家務問題上的兩性争鋒。
一個總是忙上忙下,一個卻總是能對此視而不見。
同時情緒勞動也總是預設由女性承擔,我們從小就被告知“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
社會文化鼓勵男性獨立自主,卻期待女性貼心、善解人意、犧牲自我讓周圍人感到舒适。
對男性來說,他們往往隻需要在戀愛初期從事情緒勞動,甜言蜜語無所不用其極,因為那是他們“追到女孩或挽回女孩的方式”。
Melody談婚後落差
一旦真正進入一段關系,所有的情緒勞動就開始轉移到女性身上。
她們不僅需要承受巨大的情感落差,同時還要獨自扛起一切情緒勞動的壓力——“你看着辦”“你說了算”“你說讓我怎麼做”。
圖源:《家務中的性别戰争》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都很難描述這種疲倦的感受。
慶幸的是,“情緒勞動”如今不再是一個“無名的問題”,它終于被看見,并且正在被用來講述和了解女性的處境,
有人說在了解情緒勞動之後,終于了解了妻子為什麼老是指使自己做事,“很多事情看起來是我去做的,但老婆早就付出了多得多的時間精力,隻是我從沒在意過”。
圖源:@老婆愛吃肉
看見就是一種進步。
我們也看到,有的伴侶開始針對家務列出清單,重點其實不是配置設定任務,而是首先讓那些“不被看見”變成“看見”,然後去共同分擔。
圖源:@給你吃
對于難以溝通的另一半,有人選擇了更為激烈的沖突方式。
比如被認為是“全網最聽勸媽媽” @不吃魚的貓,因為洗碗割破了手,她讓老公去洗,老公卻使喚女兒去洗,還跟女兒說媽媽體驗到不洗碗的快樂,下次還會故意割壞手。
她把這件心酸小事通過視訊記錄下來,沒想到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與憤怒。
圖源:@不吃魚的貓
網友紛紛出主意讓她把碗摔了,她真的把碗一摔就帶着女兒出門吃飯,然後聽從網友建議開始和他正面理論,開始找工作,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也要改變他”。
雖然試圖調教和改變别人的确也是一項沉重的情緒勞動。
但如果對方看不到,聽不到,如果我們不去談論,不去抗争,那什麼也不會改變。
“就像弗裡丹指出的,或許當女性拒絕迎合丈夫的幻想時,‘他才會猛地驚醒過來,重新審視她’——他雖是她的丈夫,但也是更大的父權秩序的一部分。”
當然這個故事中最具爽感的部分,不是男人的變化,而是主人公自己的改變。
一個在婚姻裡忍氣吞聲将近十年的女人,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女兒,開始說不。
她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讓自己在這段關系中更加舒适,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榜樣,如何不讓女兒承接那些老舊且有害的性别角色。
她在無數女性的支援下邁出了這一步。
圖源:@不吃魚的貓
我們都很清楚,在這個為男性設計的世界裡,女性必須改變遊戲規則。
哪怕是很微小的規則,從洗碗開始,從倒垃圾開始。
正如《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作者傑瑪·哈特莉所說的那樣——
“把垃圾拿出去倒确實很好,但真正重要的是,他應該負起‘注意何時該倒垃圾’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