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作者:燕梳樓頻道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作者 | 燕無歇

10月1日,杭州亞運會女子100米決賽,中國選手林雨薇、吳燕妮出戰。最終,林雨薇以12秒74個人最好成績奪冠。

吳燕妮搶跑後重新起跑,以12秒77獲得第二名,但是以前的搶跑,成績最終被取消。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事件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讨論,“吳燕妮搶跑”“吳燕妮成績被取消”迅速成為熱搜火爆詞條。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特别是網上評論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有不少網友通情達理、換位思考,站在吳燕妮的角度去安慰她,暖心的話語讓人如沐春風。

但是也有一部分歹毒的網友惡語相向,毫不留情地對其進行冷嘲熱諷,“成為笑柄”“隻會炒作”“運動員更應學會低調”,各種批評聲音撲面而來,大有對其趕盡殺絕之勢,好像吳燕妮是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她到底做錯了什麼,值得大家這樣口誅筆伐?

這一幕似乎似曾相識,部分國人似乎對于這些曾經為我們體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赫赫戰功的運動員并不寬容。

“亞洲飛人”劉翔,為中國争得了無數榮譽,是首位獲得田徑項目奧運金牌的中國男子運動員,卻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因傷退賽的行為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網絡暴力”,被網友嘲諷為“最佳影帝”,最終黯然離場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

2022年10月1日,中國女籃拿下世界杯亞軍,球隊主力李夢因發燒而缺陣。賽後李夢發博慶祝奪得銀牌,但是部分網友卻在李夢的微網誌評論區對其進行“網絡暴力”,謾罵聲不絕于耳。

2023年6月27日舉行的世界女排聯賽,中國女排1-3不敵塞爾維亞女排,遺憾遭遇三連敗。

賽後,網絡上出現了對于女排隊員的批評聲,其中甚至有一些不堪入耳的辱罵。中國女排主攻手王雲蕗就在微網誌上發出了某網友多次辱罵自己的截圖,并@首都網警。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網友的邏輯:

容不得運動員犯任何錯誤,而且不管發燒、受傷也必須帶病上場,否則輕則是質疑職責,重則侮辱謾罵,有些連十八代祖宗都問候上了。

這樣對待我們的體育健兒們,真的好嗎?

賽場上沒有常勝将軍,無論是哪種運動,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能拿獎牌都沒那麼容易。

而且運動員的競技狀态也要受到當天的身體、心理的健康情況影響,并不能保證每次比賽都能100%發揮出自己的水準。

競技體育中結果固然重要,但運動員突破自我過程中的努力,要比最終的數字給人帶來的力量更大,更有意義。

而且奧運精神的含義也是不應該以金牌來定論,而是重在參與、重在堅持和追逐夢想不放棄的精神。

對于這些為了比賽已經全力以赴但沒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我們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寬容,讓他們不至于流了淚寒了心。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對于那些因為身體健康等突發狀況不能參賽的運動員,我們更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援,而不是無端揣測、惡意中傷,在他們的傷疤上撒鹽。

再說回吳燕妮吧,首先這次吳燕妮之是以引起這麼多人的聲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吳燕妮第一槍搶跑後回到賽道繼續比賽,讓人誤以為吳燕妮是不懂禮貌、蔑視規則。

而事實上,田徑規則明确表明了運動員可以對判罰結果有異議,允許運動員繼續完成比賽,若賽後仍被視為犯規則取消運動員成績。

是以說,很多網友在沒把事情真相搞清楚的情況下就對吳燕妮進行大肆謾罵,這對吳燕妮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也許是求勝心切,太想為國争光拿下這枚金牌了是以沒控制住速度才“搶跑”的。

而且搶跑輸掉比賽對于吳燕妮來說已經非常痛苦了,我們何必再往她身上潑髒水,去污蔑一個為國争光的體育健兒呢?

當然除了這次的“搶跑”行為引起争議外,也是大家對其平時手勢、紋身的“偏見”讓其成為衆矢之的。

在亞運會之前舉行的成都大運會上,吳燕妮以100米欄決賽12秒76的傲人成績突破了自我摘得了銀牌,更是獲得了巴黎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她的實力也赢得了大家的稱贊。

但是卻有别有用心的網友開始揪着她開跑前的招牌動作以及右臂的紋身不放,并指責她“隻想當網紅蹭流量”“像個小太妹”“沒有運動員的樣子”等等。可是千人千面,運動員也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标志性手勢不能等同于目中無人,紋身也不是“小太妹”的專屬。

别讓劉翔的悲劇在吳燕妮身上重演!

大家看國外的熱門賽事,每個外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霸氣,這是運動員身上一個很美好的東西,為什麼放在中國就不行呢?

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應該要能容得下一個有個性的吳燕妮,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鏡用心中的“偏見”對其進行醜化、攻擊。

正如書中那句經典名言:“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别人,傲慢讓别人無法來愛我。”一個人隻有放下偏見,才能看見更美好的事物。

是以要抛棄偏見,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才能發現他人的閃光點。

大陸體育事業要想長青,不僅需要有實力的運動員,更需要理智成熟的觀衆。

隻有尊重、了解運動員的不易,才能讓更多運動員感受到溫暖,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成績,才能形成更良性的競技範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