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新業态新玩法提升假日旅遊體驗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推出适應市場需求的融合型新産品、新場景、新形式和新業态,提升文旅體驗的知識性、互動性和趣味性,讓假日旅遊更加有滋有味,更具活力與魅力
天高氣爽、風光旖旎的秋季是旅遊的好時節,今年中秋與國慶雙節“合體”,長達8天的假期成為人們探親訪友、旅遊休閑的熱點時段。随着長假的開啟,無論是從人們旅行中的切身體驗,還是從媒體報道來看,我們都能感受到假日旅遊市場的火熱。
近年來,旅遊市場火爆的背後,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随着遊客需求更新和産品供給創新的雙向奔赴,文旅融合日趨深化,“詩與遠方”連接配接更加緊密,文博看展、研學旅行、文旅演藝、國風國潮等成為旅遊新風尚,讓人們在遊覽體驗中獲得更多文化滋養。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推出适應市場需求的融合型新産品、新場景、新形式和新業态,提升文旅體驗的知識性、互動性和趣味性,讓假日旅遊更加有滋有味,更具活力與魅力。
文博場館延續了暑期的熱度,成為大衆出遊和研學求知的重要場所。随着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走進博物館,感悟曆史、繼承傳統、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成為假日旅遊休閑的重要内容。
長假期間,各地文博機構以提升遊客體驗為中心,促進文物、創意和技術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人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例如,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定了非遺戲台專場,四川博物院上新“古代四川(二)秦漢三國時期”常設展,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以“4D+六面”全景影院增強沉浸式長征體驗。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熱門場館,通過适當延長開放時間和舉辦夜場活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觀衆需求。
文化遊徑以特定主題為主線,集中展示專題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讓遊客在長假開啟傳統文化的奇妙體驗之旅。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旅遊報社在全國遴選出的20條非遺特色旅遊線路受到遊客青睐。例如,“魅力湘西沉浸式非遺體驗遊”線路,串聯起土家族舍巴節、打溜子、苗族鼓舞等極具特色的歌舞習俗,讓遊客走進非遺、熱愛非遺、傳播非遺。長城、大運河、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沿線城市,積極設計主題線路,關聯古街古鎮、水利遺産、文博場所等重要節點,讓遊客深入體驗中華文化标志之旅。
文化活動植根地域文化,彰顯内涵與特色,成為遊客體驗和感悟文化之美的重要方式。一直以來,各類文化活動以其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俱佳的優勢,備受遊客追捧。長假期間,各地結合節慶特點和地域特色,推出了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為豐富市民和遊客假日文化生活,北京推出了民俗文化、藝術展覽、主題騎行和節慶演出等100餘項線上線下特色文化活動;黑龍江為營造熱烈的假日氛圍,釋出了旅遊體驗、民俗文化、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160餘項特色文旅活動;上海以旅遊節為抓手,推出了上海交響樂團系列音樂會、外灘建築節、複興藝術節等近100項文旅活動;杭州更是借助亞運會的舉辦,成為中秋、國慶假期熱度極高的國内旅遊目的地城市。
文旅演藝通過遊客喜聞樂見的觀賞形式,強化沉浸式文旅體驗,極大地豐富了遊客的夜間生活。文旅演藝是以吸引遊客觀賞為目的、以表現地域文化或民俗風情為主要内容,依托景區景點和高新科技,綜合運用歌舞、雜技、戲劇等藝術形式的演出活動。中秋、國慶假期,一批文化内涵豐富、藝術水準精湛、叫好又叫座的旅遊演藝精品項目受到遊客追捧。例如,大型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為滿足遊客的觀演需要,再次開啟每晚4場的演出模式。光影演藝《夜上黃鶴樓》為遊客打造了超越現實的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同時,“跟着演出去旅行”成為年輕人熱衷的出遊方式。據不完全統計,中秋、國慶假期,國内各地将舉辦演唱會、音樂節近100場,成為拉動旅遊消費的核心引擎。
旅遊文創産品内容與形式愈加多樣,讓遊客将旅途的美好回憶帶回家。近年來,各地通過創意與設計,開發出大量有内涵、有顔值、有品質的文創産品,滿足遊客購物需求。例如,故宮博物院的“瑞兔迎月”文創套裝、三星堆博物館的“祈福神宮”主題盲盒娃娃、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啤皮貓和哈酒鴨等都是遊客喜愛的紀念品。長假裡,許多景區順應“集章遊”玩法的興起,設立了專門的印章點,将當地著名景點、地标建築、動物明星、重要文物等融入印章之中,一些地方還推出了“套印”、專屬印章本等玩法。這種需要親身參與才能獲得的“蓋章式”紀念性文創産品,成為遊客美好旅行記憶的重要載體。
文化塑造了旅遊的獨特品性,旅遊彰顯了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文旅融合讓假日旅遊更有滋有味。下一步,深化文旅融合還需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平台建設、産品創意、場景創新和數字科技等内容,從供給端不斷改革創新,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們在旅行中更好地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熊海峰 鄒彥卿,作者機關: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