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曾獲諾貝爾獎這一獎項,新獲獎者公布
中新網10月2日電(甘甜)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中原標準時間10月2日下午,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科學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獲獎,以表彰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針對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開發成為可能。
生理學或醫學獎是2023年諾貝爾獎公布的第一個獎項。作為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獎項,在過去一百多年間,該獎項見證了人類生物和醫學領域的發展,記載了諾獎得主們同疾病和死亡作鬥争的探索研究。
生命變得更美好
這些發現讓無數人獲益
“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章上,刻着這樣一句話,這也是該獎項的意義所在。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們孜孜探索,研究成果涵蓋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等諸多領域,推動着世界醫學進步,造福着人類社會。
瘧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傳染病之一。而青蒿素的發現,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是以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委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漢斯•弗斯伯格曾對此作出高度評價:“上世紀60至70年代,屠呦呦在中國參與了抗瘧新藥的研發工作。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引發抗瘧新藥品的研發,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癌症被認為是奪走人類健康的可怕“殺手”,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是以喪命,抗癌政策的研發往往備受關注。也正因如此,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大學學家本庶佑,以表彰其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做的貢獻。評獎委員會指出,兩名科學家“松開”了人體的抗癌“刹車”,讓免疫系統能全力對抗癌細胞,“現在已徹底改變了癌症療法”。
肝炎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大健康威脅。2020年,三名科學家哈維•阿爾特、邁克爾•霍頓和查爾斯•賴斯,因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做出決定性貢獻,而獲得諾獎。諾獎官方網站指出,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不僅揭示了一些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同時也讓針對丙型肝炎病毒進行血檢和研制抗病毒藥物成為可能,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圖為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領獎。(資料圖)
“數”說諾獎
他們被視為“真正的巨人”
諾貝爾獎官網資料顯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頒發了113次(截至2022年),共有225人獲獎,包括12名女性。其中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并未頒發。
除戰争影響外,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規定解釋說:“如果提名的成就未達到諾貝爾獎标準,獎金将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規定的獲獎者,獎金将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
細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史,迄今最年長的得主是美國生物學家、發現惡性良性腫瘤誘導病毒的裴頓•勞斯,他于1966年獲獎時已87歲高齡。最年輕的得主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班廷,他因發現胰島素于1923年獲獎,時年32歲。
還曾有過兩對“夫妻檔”同時獲獎:美國科學家卡爾•科裡、格蒂•科裡夫婦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共同獲得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挪威科學家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也是夫妻。
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則是一對“父子兵”。羅傑•科恩伯格獲獎時感慨說,自己至今還記得年幼時,跟随父親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情形。他還表示,“我一直仰慕他(父親)的工作以及在我之前其他許多人的工作”,他們是“真正的巨人”。
因著作《夢的解析》而世界聞名的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則是資深的“陪跑者”,曾32次獲得提名,但從未獲獎。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表彰其發現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
回顧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22年
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因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2021年
美國科學家大衛•朱利葉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在感受溫度和觸覺方面的發現獲獎。
2020年
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邁克爾•霍頓,因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2019年
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紮,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覺和适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2018年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7年
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因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适應随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大學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
2014年
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挪威兩位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萊特•莫索爾,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和蘭迪-W•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因“在細胞内運輸系統領域的新發現,三人發現了細胞囊泡交通的運作與調節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