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格蘭銀行的奪權丨貨币意識覺醒

作者:北豳布衣

誰掌控貨币發行權誰才真正掌控了一國的最高權力,然而我們普通人從未意識到從200多年前開始到現在,貨币的發行權一直掌握在幾個私人手中。他們淡化自己的存在,掩藏自己的掠奪,卻又操縱着整個世界。

“我不在乎什麼樣的英格蘭傀儡被放在王位上來統治這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着大英帝國的貨币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這個人就是我。”

——内森·羅斯柴爾德

“一方面,隻有少數人能了解這個系統(支票貨币和信用貨币),他們要麼對這個系統所産生的利潤非常感興趣,要麼就是非常依賴這個系統的施舍(政治家),這種階層的人不會反對我們。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人民在智力上不足以了解基于這個系統衍生出的資本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他們将承受壓迫而且毫無怨言,甚至一點都不會懷疑這個系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羅斯柴爾德家族銘文

這段赤裸的話揭露了貨币的真相,時至今日全球依然在這個體系下運作,我們從出生起就淪為了貨币強權的奴隸。

英格蘭銀行的奪權丨貨币意識覺醒

沒有誰天然具有創造貨币的能力,繁榮的貿易使得金銀被賦予了公允價值,從一般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币便誕生了。一開始政府并沒有發行貨币的權利,國庫的收入全部來源于稅收和開采金銀,但這樣的财政結構隻能勉強維持國家的運轉。

新王困局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王威廉一世入駐英倫,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長期動蕩的政局将國家折磨得千瘡百孔,與法國的戰争如火如荼,這個剛剛經曆資産階級革命的新貴必須得接受内憂外患的檢驗。

作為遠離歐洲大陸的國家,海外貿易是英國賴以生存的基礎。與荷蘭和西班牙的戰争中英國打開了海上貿易之路,但現在它面臨着不可逾越的鴻溝——法國波旁王朝。法王路易十四将英國新教視為異教,将君主立憲視為異端,将遠道而來的英國商人視為異類,他拒絕英倫大陸的商品,拒絕傳教士,拒絕英王的國書,這無疑等同于宣戰。

英格蘭銀行的奪權丨貨币意識覺醒

彼時英國的人口不及法國的一半,财政更是瀕臨枯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政權剛出生便面臨餓死在襁褓中的窘境。這時銀行家威廉·帕特森向英王提出建議,他可以建立一個私有制的中心銀行為政府融資,銀行為政府提供貸款,政府分期付息。英王喜出望外,立馬準許了這項提議,1694年英格蘭銀行誕生了。按照協定,英格蘭銀行一次性為政府提供120萬英鎊的貸款,而政府每年支付8%的利息和4000英鎊的管理費即可。

彼時英王急需用錢,加之人們對複利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這筆買賣十分輕松就敲定了,但現在看來政府當了冤大頭。更為滑稽的是,帕特森組建的英格蘭銀行根本無力支付這筆貸款,但狡猾的他早就看透了貨币的本質,沒有錢便創造錢。

私有化的中心銀行

起初他向全社會公開募股,任何人都可以出資更為英格蘭銀行的股東,出資2000英鎊以上的人将成為銀行的董事。結果共有1 330人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股東,14人成為銀行董事。後來英格蘭銀行又發行類似現代債券的票據募集資金,在外人看來英格蘭銀行擁有皇家特許執照,于是願意花錢購買這些帶有一定利息的票據。

一開始,銀行以自身儲備的金銀為擔保發行這些票據,但後來銀行發現在實際流通過程中,幾乎很少有人來兌付,人們已經習慣于直接使用這些票據進行日常生活的支付。這大大激發了銀行的貪念,他們開始忽略金銀的儲備肆無忌憚地發行票據,甚至直接将這些票據作為貸款借給政府。到這裡,貨币的性質完全發生了變化,銀行家發現人們對于金銀儲備根本沒有概念,他們願意購買票據的唯一理由是相信政府。結果就是銀行家利用政府的信用,憑空創造了等同于貨币的票據。在曆史的演化中銀行家們愈發猖狂,後來他們幹脆連票據都懶得發,因為票據畢竟需要支付票面利息,如果直接印發紙币則可省下這筆利息費用。他們确實這樣做了,直到今天依舊如此。

這些超發的貨币使得貨币供應量劇增,一時間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減弱,甚至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人們被迫将票據兌付以便補貼生活,結果換回的英鎊因為嚴重貶值早已買不了什麼。而銀行家們當初使用募集的資金投資了無數鐵路和工廠,現在這些工廠和鐵路的價值翻了數倍,他們隻需要出售一小部分就可應付擠兌。最後,銀行與老百姓的債務結清,銀行擁有了衆多工廠和鐵路的股權,而老百姓擁有了沒什麼購買力的貨币。

同時銀行家也編造了一套華麗的說辭,他們認為如今擁有的這些價值連城的股權是因為他們當初獨特的投資眼光,他們承擔了風險理應有所回報;而同樣老百姓投資票據也需要自擔風險,如今貶值帶來的後果全因為人們拙劣的投資眼光。這種借口可謂是既當又立,首先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銀行家那樣的融資管道,也就根本沒有資格參與那些“基本沒有風險”的鐵路和工廠的投資;其次貶值的結果本就是銀行家濫發票據帶來的,是他們引發的危機,如今卻又試圖掩埋這背後的真相。更可笑的是,這樣的現象持續到了今天。

英格蘭銀行的奪權丨貨币意識覺醒

再回到英格蘭銀行自身,當獲得皇家特許經營執照時,它還并未完全掌握貨币的發行權,因為政府同樣也可以發行國債,這與銀行發行的票據形成了競争關系。并且政府還擁有一項特殊的擔保工具,暨稅收,這是銀行無法擁有的優勢。英格蘭銀行隻有提高票面利率來吸引人們購買,但這樣的成本實在太高,假如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東流。

于是英格蘭銀行選擇了與政府共存,銀行發行票據,政府發行國債,兩者共享貨币發行權。并且英格蘭銀行一直擔任國債的最大買方,借此來維護兩者的和平關系。這樣的狀态大概維持了一百年,直到“滑鐵盧”戰役的爆發,徹底傾斜了這種關系。

貨币權的歸屬

1815年拿破侖與反法同盟在滑鐵盧展開會戰,勝利方無疑會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主宰。不光政治層面,經濟層面亦是如此。政府債券的價值來源于兩個因素,一是金銀的儲備量,二是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法國赢了,那麼法國國債的價值就會水漲船高,英國國債的價值就會一落千丈;反之如果法國輸了,法國國債将會無人問津,英國國債則炙手可熱。

這與英格蘭銀行奪權上位又有何關聯?這裡不得不提及影響後世幾百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他們是最早一批銀行家,家族成員滲透到了各國的政治、經濟圈,不僅有着巨大的财力基礎,同時還擁有歐洲最大的情報網。羅斯柴爾德家族是英格蘭銀行重要的股東,這場決定歐洲命運的戰役讓其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機。

彼時的通訊十分落後,但内森靠着家族仆人從前線馬拉松式的接力,成為了倫敦第一個知道戰果的人。不僅如此,他還自導自演了一出法國戰勝的好戲,這使得所有人紛紛低價出售手裡的英國國債。當價格跌到内森滿意的程度後,他開始下令橫掃所有政府債券。這不僅讓他賺得盆滿缽滿,更讓他幾乎掌握了英國國債的半壁江山,到此英格蘭銀行與政府的勢力出現了嚴重的傾斜。

英格蘭銀行的奪權丨貨币意識覺醒

現在英格蘭手持大量的英國國債,成為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選擇惡意擠兌,英國政府會立刻破産。但他們沒這麼做,他們要的遠不止威懾這麼簡單,事實上他們已經奪得了貨币發行權,已經主宰了英國政府。

英格蘭銀行持有的國債實在太多,這讓英國政府幾乎無法再發行新債券。每當政府想要舉債融資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從中作梗,用更低的價格出售手中的國債,這樣一來政府發行的債券根本沒人購買。政府想融資,就不得不向英格蘭銀行借錢,英格蘭銀行也樂意為之,這不僅賺取了高額的利息,還從政府手中奪走了債權,變相地控制了貨币發行權。由于英格蘭銀行是若幹個股東的私有銀行,可以說幾個私人董事掌控了國家的權力鑰匙。

後來英國政府隻要想用錢,就需要英格蘭銀行的點頭同意,即便二戰後英格蘭銀行被收歸了國有。但當初那幾個家族大股東依然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他們讓政府淪為了自己的債務奴隸。從此以後,英國政府就再也沒有還清債務,到2005年年底,英國政府的欠債從1694年的120萬英鎊增加到了5 259億英鎊,占英國GDP的45%;到2021年年底,債務繼續擴大到2.2萬億英鎊,占其GDP的99.7%左右。

有人曾這樣評價私有化的中心銀行:“為了這麼大一筆巨款,如果誰阻擋了銀行的私有化道路,那麼砍掉幾個國王的頭,或者刺殺若幹個總統的風險,都值得一試。”150多年前的林肯、60多年前的肯尼迪相繼成為了中心銀行的死對頭,兩位都通過改革讓政府獲得了貨币發行權,但兩位相繼遇害,很難說這與掌握貨币發行權的寡頭們無關。

或許我們在我們的意識裡,這是一個開放民主的時代,但事實上這依然是一個強權操縱的時代。私有化的中央銀行掌控着最無尚的貨币發行權,政府完全淪為私有銀行的傀儡,我們從出生起就是貨币階級的奴隸卻不自知。

比起英格蘭銀行,美聯儲的奪權則更為“精妙”,如今它也享受世界貨币的特權。你可能經常會聽到,其他國家的貨币是廢紙,但美元印出來就是黃金,它的權力更加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