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作者:北豳布衣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可能至今還未參與過股票買賣,甚至如今很多人還存在着談股色變的心理,似乎股票永遠與虧損和悲劇綁定,這又加劇了普通大衆對股票的恐懼。俗話說的好,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股票是什麼,它為什麼會有價格,為什麼會有漲跌?隻有弄清這些基本問題,才能對股票,對股市有清晰的認識,而非人雲亦雲地沉浸在害怕的情緒中。

最早的股票出現在400多年前的荷蘭,彼時歐洲正處于工業革命的初期,大量的企業如火如荼的建立起來。企業成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生産。生産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勞動力(勞工)和生産工具(裝置),擁有這兩個要素的企業的可以率先進行生産,進而占領市場獲得優勢。慢慢的資本家發現,隻要有錢,就能解決這兩個問題,錢能變成工資付給勞工,變成産業資本購買裝置,隻要有錢生産就能進行。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但是資本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彼時工業革命還在初期,生産資料還未完全轉化為利潤,海外市場也未打開,資本家的口袋也捉襟見肘。窘迫的形勢使得各個資本家選擇走到了一起,他們共同出錢成立公司,購買裝置和雇傭勞工;根據每個人出資額度比例的不同,将公司分成若幹份,每個人獲得相應的比例,俗稱叫股份,出資人(股東)拿到的擁有股份的憑證就叫股票(股權),這就是股票的誕生曆史。

這是一張由東印度公司于1606年9月9日發行的一張股票,這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一批股票。這張股票價值150荷蘭盾,持有人是彼得·哈爾門松。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從股票的誕生曆史來看,最初它就相當于一個收據,是資本家的出資證明。但随着貿易的發展,股票又有了一項新功能——分紅。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高,于是資本家将一部分利潤用分紅的形式分給出資人,出資人憑着手裡持有的股票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分紅,做到了真正的躺着就把錢掙了。這讓周圍的人陷入了一股深深的酸臭味中,于是越來越多多的人參與到了出資辦廠這件事中。但是一個市場的容納度是有限的,市場逐漸趨于飽和不再需要那麼多公司;個人的資本也是有限的,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把一個公司買下來,于是股票交易和股票交易所就應運而生了。

資本家雖然買不起整個公司,但是他有錢買下其中某個出資人的股份,隻要這個出資人願意賣,那麼資本家就可以獲得這部分股票,在未來接替出資人享受分紅;這種模式迅速流行起來,因為彼時荷蘭的外貿做的最好,公司的擴張意願最強,于是在阿姆斯特丹自發形成了類似于股票交易所的組織形式。其功能主要是提供股票買賣場所和為新股份制公司的成立提供平台。

到這裡許多人就會覺得,那這個股票交易所就和我們小時候趕集的菜市場一樣嘛。如果你有這個體會那麼恭喜你,你基本弄清了股市是什麼了。沒錯,股票交易所就是就是一個菜市場,隻不過它裡面買賣的物品不是柴米油鹽而是股票;而股票在這個菜市場中就是一個商品的角色,供人挑選和買賣,隻要買賣雙方價格達成一緻就可以成交。你可以在這個市場裡面喊“某某股份20塊一股有沒有人買?”,如果一直無人問津那麼你為了賣出去就隻能被迫降價“某某股份18塊有沒有人買?”;當然了作為買家也可以享受主動權,想買什麼也可以喊”AA股份10塊有人賣我嗎?“,如果一直沒人搭理你而你又确實想買,那就得加錢”AA股份11塊有沒有人賣我?“。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可以看到股票買賣的方式和一般商品并無本質差別,買賣股票就是買賣一個商品。隻是相較于一般商品,股票這個商品有三個十分特殊的地方:一個是它的價格變化的快速性,我們常聽到某個商品價格一天一個價,但對于股票來說這個速度更快,快到一秒一個價;這種一秒一個價的變化是股票的第二個特點帶來的,即超高的流動性,參與股票買賣的資金非常龐大,即便是中國股市這樣的新生市場如今也保持着每天上萬億的成交量;之是以有這麼大的成交量,是基于股票的第三個特性——收益性。

前面也詳細說明了購買股票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未來能躺着享受分紅,那麼有人會問,公司必須分紅嗎,我買了某個公司的股票為什麼從來沒得到過分紅?首先按《公司法》的規定,連續盈利的企業,其利潤的一部分必須用于分紅;也就是說連續盈利的公司不分紅是違法;其次,大多公司其實是很有分紅意願的,對于大股東而言占的股數更多,依靠賣掉股票套現獲利的難度更大,分紅是大股東獲得收益的重要來源,大股東本質上是希望分紅的;再次,許多公司都是有周期性的,雖然這兩年經營得好但可能後面兩年因為市場飽和經營就趨緩。

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那麼前兩年賺的利潤還可能被用于填補這兩年的虧損,是以公司在頭兩年盈利且預見到未來兩年可能經營會不善的時候,也可能選擇趕緊把利潤拿來分紅的舉措,以防到時經營不善,眼下的利潤還沒法出逃。從這點可以看出,并非說分紅越多就越多,還要結合長期經營才靠譜。

有的朋友也會問,我買一個股票很久了,怎麼從來沒有得到過分紅?這個從前面的說明中也能找到答案,分紅來源于利潤,一個企業沒有利潤自然就沒有分紅。而一個企業沒有利潤,可能是因為經營不善走向了夕陽期;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企業處于發展期需要的資金特别多,利潤都被用來再生産或是占領市場了,如今很多創業公司都是采取燒錢模式,這個大家應該相當熟悉,像某多多,某某打車都是燒錢燒出來的,它們目前并未盈利,但是不少投資者認可它們的模式,還是會選擇購買它們的股票成為它們的股東。

沒有利潤的企業就沒有分紅,那還有為什麼還要去購買呢?現在沒有利潤不代表以後沒有利潤,例如某東在建設全國物流倉儲體系階段曾連虧11年,但這隻是發展期的必要成本,市場是認可這種方法也認可它這個公司的,于是進而笃定某東未來經營會越來越好,盈利會越來越多,分紅自然也會越來越多。前面這句話十分重要,我們購買一般商品是覺得它現在就是這個價,而我們之是以願意用現在的價格買入某個股票,本質上是覺得這個公司未來經營會越來越好,利潤越來越多,分紅也會越來越多,那麼以後這個公司的價格肯定就比現在要高,即便我不享受分紅,也能靠買賣差價賺取利潤。雖然企業可以暫時不分紅,但如果一個企業明确說,我以後都不分紅了,那麼它的價值瞬間就歸零。

股票價格的波動本質上就是對其未來經營的預估,估計它未來經營得會越來越好,那麼它的股價自然就會上漲;估計它未來經營會越來越差,那麼它的股價自然就會下跌。隻是因為市場參與的主體是人,投資和人性是非常對立的事件,這種預估往往會參雜大量的個人情緒,會無限放大利好消息,會對不利消息無限悲觀。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就會加劇價格的波動,造成的結果就是如果選對收益成倍放大,如果選錯收益就成倍縮小。

當然了,選對選錯本質上是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一兩個月乃至一兩周内的價格波動,市場情緒往往大于公司本身,尤其在A股這個不成熟的市場中展現得更為明顯。于是在股票買賣政策中誕生了技術分析(也稱右側交易)和價值投資(也稱左側交易)兩種方法。前者是利用市場消息,買賣力道等資料進行交易;後者則是基于公司本身發展的邏輯,根據公司的财務和宏觀經濟面等資料交易。無論哪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和可行性,切記兩者對于股票的期望收益、持有期限、最大回撤等的要求都不一樣。非常忌諱的一點就是采取了左側交易,卻按右側交易的持有期和回撤來要求這票股票;或是采取了右側交易卻又用左側的持有期和期望收益來要求這隻票。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如今的A股市場非常像100年前的美國股市,散戶數量龐大,優質公司稀少,股民基礎知識匮乏,各種投機和擦邊球事件層出不窮。許多人喜歡拿A股和每股作對比,其實并不公平,雖然我們這個市場還不完善,但是縱觀全球市場,基本上都是這麼過來,中國股市才誕生30多年,能有今天的發展已屬實不易。一個成熟的市場需要更多的理性加持,A股市場的不理性來源于散戶的數量,如今A股散戶與機構大概7比3,而美股市場散戶與機構大概是2比8,個人與機構相比,在消息擷取的速度上,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在專業知識上,還有在使用的工具層面上都處于巨大劣勢。

在擷取消息層面:機構或多或少與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有着各種複雜的關系,能夠擷取消息的速度散戶沒法比。

在心理承受能力上:機構用的是股東或是投資者的錢,虧了也隻是虧别人的錢,具體操作的人當然不用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

專業知識上:機構多是名校相關專業畢業的,且又是一批人,專業知識比散戶強這是很自然的事。

工具層面:像量化系統機構的政策更豐富,畢竟是多人多金的勞動成果;定向配售這些東西又是機構優先。

機構的優勢确實是散戶無法比拟的,這倒不是說機構的政策和方法有多麼先進,也不是機構裡的人有多厲害,甚至我可以說機構裡的大多數人都很一般,隻是機構有集中的資源優勢;我毫不誇張的說,随便從一家機構的分析師中找個人出來,同樣隻配一台電腦和一百萬現金,封閉式管理交易一個月,絕對很多散戶都可以打敗這些所謂的分析師。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市場格局如此,我們确實可以打敗機構中的某個分析師,但是卻很難打破機構的優勢局面。

什麼是股票,為什麼有人會買它?

随着A股市場的發展,去散戶化的程序也會越來越快,居民通過基金,信托等方式;國家通過養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都會逐漸壯大機構隊伍進而減少散戶數量。當機構數量越來越多,散戶數量越來越少時,市場的局面就變成了機構打機構,而非現在這樣機構打散戶;屆時機構之間就隻能選擇理性,選擇優質公司,減少投機和炒作,進而使得整個股市長期處于健康向上發展,十年長牛才會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