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發生後,9歲國小生林浩拼死救出兩名同學,被世人冠以“小英雄”名号。
不久後,他當着衆人的面發誓要考清華,可現如今卻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大陸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手舉國旗出場,一時間點燃了在場觀衆的熱情。
每個人都扯着嗓子呐喊,畢竟這對于無數國人來說,是值得終身銘記的日子。
然而眼尖的觀衆卻發現,站在姚明右手邊的那個男孩,有些似曾相識。
如果沒記錯的話,那不是前不久剛剛在汶川地震中救出兩名同學的小英雄林浩嗎?
一個9歲的孩子,在面臨天災人禍那一刻,鼓足了勇氣,冒着生命危險救出兩名同學,人們不禁好奇,林浩真的不害怕嗎?
答案當然是:害怕,但更多的是責任感。
地震發生當天,林浩像往常一樣坐在班裡上課,由于事發緊急,老師們在感受到強烈震感後立刻高聲喊道:“所有人,鑽到課桌下面!注意保護頭部!”
話音剛落,教學樓轟然倒塌,哭喊聲,求救聲是那樣的撕心裂肺,
但很快,一道道聲音就被塵土瓦礫所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靜。
林浩等人雖然反應及時,可終究還是被龐大的建築物壓在地底下,動彈不得。
不知過去了多久,林浩總算睜開了雙眼,他第一時間察覺到所在區域有一定支撐物,這才導緻他和同學們沒有承受太大的重量。
可情況仍然緊急,沒有水源,沒有光照,沒有食物,也就意味着這群人最多撐不過一星期......
強烈的求生欲望使得林浩睜大眼睛,尋找一絲縫隙來逃生,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拼盡全力推開一些瓦片後,果真搜尋到一個可以逃出去的小洞。
由于常年營養不良的緣故,林浩的身材本就比較瘦小,很容易就從洞口逃了出去,本以為他會先休息一下,再喊人來幫忙,可現實卻恰恰相反。
另一邊,搜救隊員更在不遺餘力的排除隐患,四處救人,突然間卻看到一個灰頭土臉的小男孩沖了過來。
對着他們上氣不接下氣的喊道:“叔叔...快...我帶你們去救人。”
一群人拼命朝着林浩剛才爬出來的地方跑去,還沒等救援人員動手,林浩就開始用雙手不斷挪開堆積在上面的建築碎片。
可很快,他就因為沒有搜救經驗的緣故被劃傷手指和胳膊。
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人們發現林浩的頭發已經所剩無幾,耳朵邊也有血迹不斷滲出,情況不容樂觀。
但這個僅有9歲的男孩,卻好似感覺不到疼痛一般,仍然拼盡全力在用雙手挖出一條路,救同學和老師于危難之中。
事後,當被人問到為什麼冒死救出兩名同學的時候,林浩輕描淡寫地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隻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換做别人,可能會有作秀的嫌疑,可林浩一貫這樣真誠耿直,以至于當他說自己未來的目标是考上清華大學的時候。
每個人都期盼着林浩能夠實作願望,可惜,現實卻遠比想象中的更加殘忍......
2009年,林浩公益工作室成立,旨在關注和幫助更多災後需要幫助的受難人群。
同年9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林浩作為年齡最小的感動中國人物代表,受到了大陸進階上司人的接見,入選《環球時報》“影響世界的20位少年”。
2011年1月,作為59位中國形象“代言人”中唯一的兒童,林浩同姚明、李嘉誠、王建宙、丁俊晖、甑子丹、袁隆平等亮相《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該片在美國、歐洲、中東、拉美等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熱播,引發全球關注。
其後,在社會宣傳需求以及媒體的集體呼聲中,林浩步入了他的演藝事業。
2011年主演《大夫妻間》,2013年主演抗日連續劇《滿山打鬼子》,同年還主演了公益電影《山娃的春天》,
他的每一部影視作品無不向人們展示了有關“勇敢”、“愛”、“善良”的優秀品質,為向廣大人民群衆推廣積極正面的正确價值觀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除此之外,據有關人士提供的資訊稱,林浩每年都會回到自己的汶川老家,他會将他一整年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去購買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然後提着物資,去關心看望那些依舊無法從災難的創傷中走出的孤寡老人。
他無時無刻不心系着這片生養他的土地,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延續着當年作為“小英雄”的壯舉。
講述完了林浩的故事,中年教師取下了鼻梁上的鏡框,紅潤着眼角看着台下聚精會神的學生們。
學生們聽完故事,還覺得意猶未盡,有位同學舉着小手問道:“老師,林浩學長後來有沒有考上清華大學呢?”
中年教師聽後,微笑着搖搖頭,有些自豪地回答:“沒有,林浩長大後就一直從事着演藝事業,他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小的明星了。”
學生又問:“那他不會覺得遺憾嗎?考清華可是他小時候的願望啊。”
中年教師回答:
“我相信他不會遺憾的,因為他知道,他真正的初衷是幫助他人,隻要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這個目的,用什麼方式又有什麼關系呢?
畢竟人生的路長得很,你們自己有時候是無法左右際遇的,但卻可以堅守本心。”
學生們聽了,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教師繼續說:“好了,這就是咱們學校小英雄的故事,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擁有善良和勇敢品質,你們就都會是英雄的。”
這堂紀念課在一片掌聲中結束了。
人各有志,總不能因為他做了和當初不一樣的選擇就橫加指責,用發展和寬容的眼光看待問題,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最醜陋的面孔,也比戴着面具要好......漸漸地,我們都成為另一個“别人”,都成為了複制品,
隻不過用一張容貌的面具,去掩蓋我們自己醜陋的内心而已。
這句富含深意的話,或許絕大多數人很難了解,以至于當網友用這句話來評價汶川小英雄林浩的時候,甚至沒有人願意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