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圍剿“披着羊皮的狼”:人類與結核病的長久鬥争

作者:iSynBio造物

浪漫與病痛:18世紀歐洲的結核病迷戀

18世紀後期,浪漫主義興起,強烈的感情和動人的美感成了當時歐洲人的最高追求。貴族們一度認為健康、強壯的體魄是野蠻的表現,而身體柔弱則被視為優雅、高貴的象征。

為了臉頰看起來更蒼白,他們紛紛塗抹鉛粉、甚至服食砒霜。為了獲得窈窕的腰肢,他們緊束緊身衣,以至于将肋骨勒變形。

就在這種環境下,人們不約而同地發現,結核病患者随着病情的發展,都會擁有“紅潤的臉頰”、“可見的鎖骨”“白皙的皮膚”,這使得當時的文藝青年熱烈追求患上這種病,希望自己在漫長病痛的中獲得憂郁而浪漫的氣質。

這種緻命的疾病被當時的人們冠以“consumption”的名字,意為“消費”和“消耗”,結核病患病者的生命就仿佛在被緩緩消磨。

那時,人們癡迷于多愁善感的文藝情懷,仿佛越是心事重重的青年,越容易被這種“浪漫”的病症擁入懷中。這種特殊的病态觀念不僅滋生出奇特的情感,更将生與死、虛弱與優雅編織成一幅錯綜複雜的畫卷。

當時,這種病态的美學觀念滲透到了文學和藝術領域,諸多文學巨匠如拜倫、雪萊、濟慈都對這種病症着迷。

拜倫曾經說:“如果要死,真希望能死于這種浪漫的病”,他甚至期望在重病垂死之時,能聽到女士們對其瀕死容顔的贊歎。

雪萊對因結核病早逝的濟慈深感癡迷,悼詞如歌:“啊,即使是在死亡中,他也是美麗的,在死亡中,他也是美麗的,就像一個已經沉睡的人一樣。”

圍剿“披着羊皮的狼”:人類與結核病的長久鬥争

《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 圖源網絡

這種病态的迷戀也在文藝經典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小仲馬的《茶花女》、普切尼的《波西米亞人》中,女主人公同樣因結核病而命途多舛,最終與病魔共舞至黃泉之地。

而在那個飽含魅力與悲傷的時代,結核病給人們帶來了難以計量的痛苦。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無情地纏繞着每一位患者,在賦予他們憂郁氣質的同時,也将他們送入死神的懷抱。

結核病猶如一曲凄美的悲歌,在那個時代的歐洲大地上肆虐蔓延。它帶給人們“敏感”的外表,卻也揭示了死亡的“浪漫”幻象。

在當時,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因結核病夭折,成為了這個時期最為慘痛的回憶。在這段曆史中,我們見證了人們對于疾病的詭谲迷戀,也看到了對脆弱生命的一種特殊審美,這讓我們深刻反思,美與死亡、迷戀與真實之間究竟存在着何種微妙關系。

迷信到科學:探索結核病的演進與突破

随着科學的進步,人們對結核病的認識逐漸發生變化。然而,在古代歐洲,由于醫學水準的限制,關于結核病病因的各種假說層出不窮,一些無科學根據的治療方法也紛紛被嘗試,例如放血和催吐等。

甚至有些醫生認為,患上結核病是因為惹惱了上帝,隻要按時誠心禱告,獲得上帝的原諒,病情就會好轉。

直到1839年,德國醫生Johann Lukas Schonlein發現,在因結核病去世的病人體内,都存在着一種灰白色的結節,是以他把這種病命名為結核病,這一發現為以後有關結核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當時,使用傳統染色技術檢查這些灰白結節時,很難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特定的細菌存在。再加上一些觀察發現,如果父母患有結核病,他們的孩子也很可能患上,是以當時一些學者認為結核病可能是遺傳的結果。

在這個時期,德國著名的醫學家和公共衛生學家菲爾紹(曾首次發現白血病、提出栓塞的形成機制)也持類似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學界對結核病的研究方向。

不過,在主流的聲音之外,也有一些學者有着自己的見解,病理學家科恩海姆曾将結核病人的病竈接種到兔子身上,結果不久後兔子就表現出了結核病的典型症狀。

但主流學派認為,是病竈中含有的毒素誘發了兔子的遺傳病。

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科赫在漢勒、達萬等人的醫學研究的基礎上,已經通過固體培養基的純培養法成功分離和培養了炭疽杆菌。此時的他對結核病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科赫常常在醫院解剖死于結核病的屍體時,取走病人的結節進行研磨并在顯微鏡下觀察,但卻未發現有什麼特殊的發現。他認為這可能是細菌太小,或者是染色技術不成熟所緻。

在這之後,通過不斷改進染色方法,科赫終于清晰地觀察到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細菌。通過大量的樣本觀察,他發現這種細菌隻在患病個體中存在,而健康個體中沒有。然而,科赫認為要嚴謹地證明結核病與觀察到的細菌有關,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01

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于患病動物體内,而不應出現在健康動物體内。

02

此病原微生物可從患病動物分離得到純培養物。

03

将分離出的純培養物人工接種敏感動物時,必定出現該疾病所特有的症狀。

04

從人工接種的動物中可以再次分離出性狀與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純培養物。

圍剿“披着羊皮的狼”:人類與結核病的長久鬥争

(羅伯特·科赫 圖源網絡)

通過這些條件,科赫建立了著名的“科赫法則”。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科赫決定繼續實驗以獲得純培養的觀察。

經過多次培養基配方的更替,他終于在血清培養基上觀察到了微小的菌落。随後,他用這種菌注射豚鼠,不久後,豚鼠表現出結核病的症狀,并在4-6周後死亡。

在死去的豚鼠體内,科赫再次發現了最初發現的細菌。是以,科赫證明了結核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并在1882年3月24日在德國柏林生理學會上宣布了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病原體。

這一結論得到了包括菲爾紹在内的所有學者的認同。科赫也因在結核病研究中的重大貢獻,獲得了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随後,法國科學家卡爾梅特和介朗經過長達13年的努力,獲得了一株毒性很低的結核杆菌。将其作為疫苗注射到人體中,不僅不會引發結核病,還能有效保護人免受結核病的侵害。這種減毒的結核杆菌後來被命名為卡介苗,我們手臂上的小疤正是小時候接種卡介苗的痕迹。

挑戰與希望:消滅結核病的現實與願景

如今,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有了越來越多對抗結核病的手段,但結核病卻依舊沒有被完全消除。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在全球範圍内仍然是第13大緻命疾病,僅次于COVID-19,成為第二大傳染性殺手。

截至2021年,全世界約有1060萬人感染結核病。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衛生服務提供者的處方不當、藥品品質低劣或患者過早中斷治療,有些結核分歧杆菌已經出現了耐藥性,這嚴重影響了結核病的治療效果。

與此同時,為了治療多藥耐藥結核病,患者需要服用更加昂貴且毒性更強的藥物,這也進一步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負擔。

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公共衛生安全的傳染性疾病,結核病的防治工作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WHO計劃在2035年前徹底消除結核病,希望這一舉措能為新型疫苗與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助力。

圍剿“披着羊皮的狼”:人類與結核病的長久鬥争

(圖源世衛組織官網)

參考資料:

[1].https://www.who.int/zh

[2].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uberculosis

[3].https://bestpractice.bmj.com/topics/zh-cn/165

[4].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879521

[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m4y167nq/?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c6a2ce63ea14b877a7fc08cdbdb2fed8

-----

作者/雷佳軒、曹羽揚

稽核/莫十二

編輯/麥璇風

關注狗頭造物,閱讀有趣科普,【iSynBio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