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围剿“披着羊皮的狼”:人类与结核病的长久斗争

作者:iSynBio造物

浪漫与病痛:18世纪欧洲的结核病迷恋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兴起,强烈的感情和动人的美感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最高追求。贵族们一度认为健康、强壮的体魄是野蛮的表现,而身体柔弱则被视为优雅、高贵的象征。

为了脸颊看起来更苍白,他们纷纷涂抹铅粉、甚至服食砒霜。为了获得窈窕的腰肢,他们紧束紧身衣,以至于将肋骨勒变形。

就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结核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都会拥有“红润的脸颊”、“可见的锁骨”“白皙的皮肤”,这使得当时的文艺青年热烈追求患上这种病,希望自己在漫长病痛的中获得忧郁而浪漫的气质。

这种致命的疾病被当时的人们冠以“consumption”的名字,意为“消费”和“消耗”,结核病患病者的生命就仿佛在被缓缓消磨。

那时,人们痴迷于多愁善感的文艺情怀,仿佛越是心事重重的青年,越容易被这种“浪漫”的病症拥入怀中。这种特殊的病态观念不仅滋生出奇特的情感,更将生与死、虚弱与优雅编织成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

当时,这种病态的美学观念渗透到了文学和艺术领域,诸多文学巨匠如拜伦、雪莱、济慈都对这种病症着迷。

拜伦曾经说:“如果要死,真希望能死于这种浪漫的病”,他甚至期望在重病垂死之时,能听到女士们对其濒死容颜的赞叹。

雪莱对因结核病早逝的济慈深感痴迷,悼词如歌:“啊,即使是在死亡中,他也是美丽的,在死亡中,他也是美丽的,就像一个已经沉睡的人一样。”

围剿“披着羊皮的狼”:人类与结核病的长久斗争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 图源网络

这种病态的迷恋也在文艺经典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小仲马的《茶花女》、普切尼的《波西米亚人》中,女主人公同样因结核病而命途多舛,最终与病魔共舞至黄泉之地。

而在那个饱含魅力与悲伤的时代,结核病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计量的痛苦。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无情地缠绕着每一位患者,在赋予他们忧郁气质的同时,也将他们送入死神的怀抱。

结核病犹如一曲凄美的悲歌,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大地上肆虐蔓延。它带给人们“敏感”的外表,却也揭示了死亡的“浪漫”幻象。

在当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因结核病夭折,成为了这个时期最为惨痛的回忆。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见证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诡谲迷恋,也看到了对脆弱生命的一种特殊审美,这让我们深刻反思,美与死亡、迷恋与真实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微妙关系。

迷信到科学:探索结核病的演进与突破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然而,在古代欧洲,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关于结核病病因的各种假说层出不穷,一些无科学根据的治疗方法也纷纷被尝试,例如放血和催吐等。

甚至有些医生认为,患上结核病是因为惹恼了上帝,只要按时诚心祷告,获得上帝的原谅,病情就会好转。

直到1839年,德国医生Johann Lukas Schonlein发现,在因结核病去世的病人体内,都存在着一种灰白色的结节,所以他把这种病命名为结核病,这一发现为以后有关结核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当时,使用传统染色技术检查这些灰白结节时,很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定的细菌存在。再加上一些观察发现,如果父母患有结核病,他们的孩子也很可能患上,因此当时一些学者认为结核病可能是遗传的结果。

在这个时期,德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公共卫生学家菲尔绍(曾首次发现白血病、提出栓塞的形成机制)也持类似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界对结核病的研究方向。

不过,在主流的声音之外,也有一些学者有着自己的见解,病理学家科恩海姆曾将结核病人的病灶接种到兔子身上,结果不久后兔子就表现出了结核病的典型症状。

但主流学派认为,是病灶中含有的毒素诱发了兔子的遗传病。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科赫在汉勒、达万等人的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已经通过固体培养基的纯培养法成功分离和培养了炭疽杆菌。此时的他对结核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赫常常在医院解剖死于结核病的尸体时,取走病人的结节进行研磨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但却未发现有什么特殊的发现。他认为这可能是细菌太小,或者是染色技术不成熟所致。

在这之后,通过不断改进染色方法,科赫终于清晰地观察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菌。通过大量的样本观察,他发现这种细菌只在患病个体中存在,而健康个体中没有。然而,科赫认为要严谨地证明结核病与观察到的细菌有关,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01

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于患病动物体内,而不应出现在健康动物体内。

02

此病原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分离得到纯培养物。

03

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人工接种敏感动物时,必定出现该疾病所特有的症状。

04

从人工接种的动物中可以再次分离出性状与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纯培养物。

围剿“披着羊皮的狼”:人类与结核病的长久斗争

(罗伯特·科赫 图源网络)

通过这些条件,科赫建立了著名的“科赫法则”。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科赫决定继续实验以获得纯培养的观察。

经过多次培养基配方的更替,他终于在血清培养基上观察到了微小的菌落。随后,他用这种菌注射豚鼠,不久后,豚鼠表现出结核病的症状,并在4-6周后死亡。

在死去的豚鼠体内,科赫再次发现了最初发现的细菌。因此,科赫证实了结核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并在1882年3月24日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这一结论得到了包括菲尔绍在内的所有学者的认同。科赫也因在结核病研究中的重大贡献,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后,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获得了一株毒性很低的结核杆菌。将其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不仅不会引发结核病,还能有效保护人免受结核病的侵害。这种减毒的结核杆菌后来被命名为卡介苗,我们手臂上的小疤正是小时候接种卡介苗的痕迹。

挑战与希望:消灭结核病的现实与愿景

如今,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对抗结核病的手段,但结核病却依旧没有被完全消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第13大致命疾病,仅次于COVID-19,成为第二大传染性杀手。

截至2021年,全世界约有1060万人感染结核病。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处方不当、药品质量低劣或患者过早中断治疗,有些结核分歧杆菌已经出现了耐药性,这严重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为了治疗多药耐药结核病,患者需要服用更加昂贵且毒性更强的药物,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负担。

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疾病,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WHO计划在2035年前彻底消除结核病,希望这一举措能为新型疫苗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助力。

围剿“披着羊皮的狼”:人类与结核病的长久斗争

(图源世卫组织官网)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zh

[2].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uberculosis

[3].https://bestpractice.bmj.com/topics/zh-cn/165

[4].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879521

[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m4y167nq/?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c6a2ce63ea14b877a7fc08cdbdb2fed8

-----

作者/雷佳轩、曹羽扬

审核/莫十二

编辑/麦璇风

关注狗头造物,阅读有趣科普,【iSynBio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