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您對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問題有何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或來稿參與讨論。對于本微信公衆平台發送的原創稿件除了每稿略有報酬外,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每年會進行評獎并予以不同等級的獎勵。還等什麼,快來投稿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
青少年犯罪作為一種不良的社會現象,是在大陸建構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不和諧一面。如何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加強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和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的一項艱巨任務。為了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大陸部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總戰略,建立健全少年司法制度,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不足之處。本文拟對新形勢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相應預防和治理措施作一些研究探讨。青少年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存狀況、素質水準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命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從總體上來說,大陸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水準是健康向上的,能與時代發展保持一緻。但是,也有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日益增多,那就是青少年犯罪問題日趨嚴重,惡性程度不斷增加,不僅影響到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甚至還會阻礙國家經濟的發展,增加國家負擔。目前新形勢下,出現了以财産侵占罪占主體、網絡犯罪層出不窮、涉毒犯罪不斷增加的現象,那麼怎樣根據新形勢出現的新特點,加強預防、教育、引導青少年這個特殊群體,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一、大陸青少年犯罪現狀
在我們現行的法律有對何為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年齡規定,但是對于青少年群體卻沒有明确的界定。青少年的年齡的界定是社會發展的産物,各個國家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年齡界定也不盡相同。青少年犯罪在大陸是學理上的概念,是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和現實生活中的概念,而非法律上的概念。在犯罪學中作犯罪類别劃分時,依據人的生理年齡所作出的一種劃分。狹義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根據學者們比較統一的意見,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一般是指 14—25 年齡階段的人所實施的依法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它與大陸開始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 14 歲相吻合,包括 14-18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25 周歲的成年人犯罪,也就是說法律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部分。從犯罪學的角度給青少年犯罪下定義,它是指14—25 歲年齡段的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包括觸犯社會治安的違法行為和違反道德規範的不良行為。這種定義,将犯罪行為擴大到違法行為和不良行為兩個範圍,這裡的不良行為是指不道德行為或可能會引起犯罪的行為。故而又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 14-25 歲年齡段的人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所包括的行為種類更加廣泛,從專業研究角度來講,我們所指的青少年犯罪行為一般還是指觸及刑法的犯罪行為。(一)犯罪呈現低齡化青少年的犯罪的主體呈現出了一種逐漸趨向低齡的苗條。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青少年群體的身體和心理發育年齡不斷提前,且社會的不良社會風氣以及消極的社會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這種趨勢。除了低齡化意外,犯罪數量也正在逐年上升,從調查來看,大陸的青少年群體犯罪的初始年齡也一直下降,低齡犯罪的數量也是不斷的增加,但是調查的年限跨度不大,是以數量的差距不太明顯,這就表明資料缺乏了一定的可信度,但是這種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青少年的初次犯罪的年齡開始變低。據調查現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初始年齡較以前青少年案件的初始年齡低了好幾歲,特别是在有的地區,不僅青少年犯的初始年齡降低,而且他們的比例也在不斷的提升。而至于為何會越來越低齡化,那就是我們國家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在較好的物質條件下,青少年的發育期也逐漸提前,是以他們的早熟期也都整體的前移了。(二)犯罪組織形式團夥化青少年的犯罪出現由單獨作案走向集體性共同作案。青少年群體的外在表現為他們渴望友情、希望自己合群,這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求的獨立意識。青少年普遍到了心理渴望成熟的時期,很容易會在父母面前把自我封閉起來,也會更愛與年齡相仿、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齡人在一起,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便很容易互相影響。這個群體中隻要其中一人産生了犯罪意識,那麼就有可能會共同作案,成立共同犯罪。從這幾年的調查趨勢看,結夥案件一般都是很多大案和要案,如果這個團夥有慣犯或者累犯這類的成員的時候,這個團夥就會非常快速的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組織性質的團夥,有的時候甚至會發展成為帶有黑社會組織性質的團夥。(三)犯罪逐漸暴力化如今的青少年較以往相比,一般在進行犯罪之前,都會制定詳細的方案,并且通過影視或者網絡等一些管道,學習反偵查的手段,将這些方法運用到犯罪當中,這促使了青少年犯罪具有了明顯的暴力化和成人化的特點。相較于成人而言,青少年的心智不夠成熟,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不夠,這導緻他們的行為暴力,行事是不計後果的,是以他們的犯罪往往更加具有瘋狂性和毀滅性。其具體表現為:第一、實施傷害行為,後果嚴重。例如有的因為感情問題,惡意報複他人,實施謀殺行為;有的為了錢财,綁架他人,甚至毀屍滅迹;有的因為家庭問題而傷害他人。第二、暴力搶劫。近期,青少年的搶劫行為,越發暴力,有以往的口頭威脅轉變為适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槍支等作案。第三、強奸行為。這類犯罪情節更加惡劣,例如夜晚尾随女性實施強奸行為、學生之間結伴攔截女性實施強奸輪奸行為等。(四)犯罪呈現多元化青少年群體的犯罪類型越來越多,涉及财産和暴力型犯罪還是處于首要地位。青少年群體犯罪越來越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由于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資訊網絡越來越發達,是以青少年擷取資訊的管道也越來越多,他們從各種媒介各種方式擷取到一些不良的資訊,在他們不具備很強的辨識是非的能力時,他們往往會比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這也就是犯罪越來越多元化的原因。根據調查發現,以前青少年群體的犯罪案件類型大多以盜竊這類型的為主,但是最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的類型越來越多,已經分散到很多類别了,且暴力犯罪這種類型也成為了他們犯罪的主要類型了,他們無論是從犯罪類型的多元化還是犯罪手段的殘忍程度或是案件率,都不會遜色與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人們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和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正處在成長過程的青少年群體,在他們參與這個社會的過程中,他們的習慣養成和周圍的環境因素是更加息息相關,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養成什麼樣的習慣。是以對于研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需要從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去入手尋找答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有很多,不僅有社會大環境的外部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内部因素,而學校教育及監管如果采取的方式如不當,也是滋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成因。(一)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主要表現在處理對待社會和個人問題在認識方面的不成熟,其中社會原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面,但決不可忽視青少年犯罪行為在個人因素中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有盜竊、搶劫、強奸、販毒、吸毒、故意殺人等犯罪類型。青少年是個體發育開始直至人格成熟的一個時期,是以人的心理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此時的心理成熟往往落後于生理成熟,這是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心理基礎。由于客觀原因造成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發育不同步,是以青少年在青春期會陷入諸多的沖突中,出現很多嚴重的問題。1.青少年控制力較低由于青少年的生理發育速度快,新陳代謝也較快,活動量較大,在學習、生活和娛樂時間之外還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在過剩的精力和體力的支配下,往往會産生其他的行為,而因為這些行為與他們尚未成熟的心智水準不相比對,反差比較大,加上一些外界不良因素影響,進而走下坡路。2.青少年辨識能力低、好奇心強未成年人總是對外界的事物和現象會産生好奇心理,這也是青少年的一種本能反應,他們會在每時每刻擴寬自己的視野,不斷的認識新鮮事物,隻要是自己未曾了解過的事物或者現象,或者他們發現的問題,都會表現出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理,具有一定的膽量并且為了實踐不屑一顧的決心,也不計後果,他們往往會忽略這後果所帶來的危害性。正因為他們缺乏經驗,認知水準偏低,分辨不清哪些該為哪些不該為,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他們不能說出其中的緣由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未來走向,更加談不上科學的準則以及什麼是法律法規。是以青少年這個群體所具有的好奇心理以及他們薄弱的辨識能力,是他們走向犯罪的主要内在因素。(二)環境因素分析了青少年群體的主觀因素之後,内因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衆所周知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内因是關鍵,而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内因起作用。外因主要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東西,青少年處在成長時期,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他們的認知,他們的心理變化,不會完全由自己決定,外因同時也會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從内因來看,可能他的思想萌發的某些欲望或者出現了某種行為的預備階段,那他也有可能會就此終止,但如果說周邊的因素慫恿他或者不當誤導他,周圍的環境也影響他,而無人關心他的心理波動,他無法控制住自己躍躍欲試的心理,那也就是會導緻這個違法犯罪行為成為事實。是以,青少年的主觀因素也并不一定是決定犯罪發生的必然因素,客觀方面的因素更加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1.家庭環境因素家庭職能的履行欠缺,是直接導緻青少年群體犯罪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何謂家庭,家庭其實就是一個由個人或多個人組成的細胞,大多數的家庭也是以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作為紐帶的這種組織模式,這個組織模式便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是以,家庭關系和諧與否以及家庭對青少年引導的教育方式,直接關系着青少年的成長和未來。但是,在周圍生活中,家庭教育職能的缺失,成為了社會的普遍現象,很多家庭缺乏對子女應盡的教育義務,家長的态度就是聽之任之,任其自由,不聞不問,有些家長自身受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隻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這種情況會使得父母和孩子離心離德,也容易使得青少年的内心産生變化,産生任性、冷漠的性格,這種性格就會比較容易偏執和沖動,處事很沖動那麼就會容易導緻犯罪。有些家庭對子女的期望很高,也很容易産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很多父母還堅持傳統棍棒出孝子的模式,對子女動辄采用體罰的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隔閡更加拉大,這樣成長環境的孩子會拼命在社會上找到認同感和溫暖,進而就會走向極端,走入歧途,甚至是會導緻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随着家庭生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現代化,是以家庭的教育職能也大幅度的削弱,而削弱的同時也并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這就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緣由。家庭作為社會千萬細胞中的一個,好與不好都會影響這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為一個青少年的一生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時間都是在家庭度過的,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是以家庭也是青少年向社會過度的一個重要的起點,是青少年人生的起點。家庭結構的缺陷。家庭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對每個人來說也應該是倍感溫暖的,家庭一旦出現裂痕,更甚至是家庭結構出現缺陷,夫妻關系作為一個家庭存在的紐帶基礎,時常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夫妻的感情不好導緻的離異、一方死亡或者一方因為違法犯罪等原因,青少年失去了父母其中一方或者雙方的時候,家庭的結構也跟随着發生了變化,青少年會覺得家庭變得不完整了,而家庭的缺陷也是使青少年群體走上犯罪道路的關鍵原因。長期處于單親家庭的青少年因為長時間缺乏母愛或者父愛,造成了性格上的缺失,是以比較容易暴躁和沖動,常常會因為處事偏激,造成惡劣的後果。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相對于青少年來說家庭是港灣也是學堂,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而家庭的教育也總是千差萬别的,有的家庭懂得正确引導孩子,有的家庭則是選擇放任自流,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也是千差萬别的,是以家庭的教育直接關系着青少年的今後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陸青少年主要是以獨生子女身份出現在家庭關系裡,獨生子女從出生開始就受到全家人的關注和嬌慣,即便是有不對的地方,家長也會包容,并對其錯誤進行袒護,長此以往,小錯不改必将釀成大錯,家長對于違法犯罪行為都視而不見甚至包庇,那麼就會導緻孩子更大的錯誤,一發不可收拾;而有些家庭則走在了另一種極端,那就是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長在發現孩子犯錯時,不是很好的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而是采取粗暴的打罵方式。家長認為打罵或許是解決問題的一切方式,孩子犯錯就打,再犯錯再打,直到打到不犯錯為止。這樣的教育方式嚴重的挫傷了青少年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會養成以暴力方式解決一切問題的性格,并且對家長和老師等産生很嚴重的叛逆心理,而這對他們的成長都是很不利的;家長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子女的榜樣,是以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父母的教育方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偏激的教育方式會給青少年留下或多或少的陰影,這也會是導緻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的根源;有些家長選擇的是對子女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他們對子女漠不關心,沒有盡到作為父母親的義務,這種情況下,子女因疏于管教沒有被很好的引導,是以會有樣學樣,開始學壞,逐漸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的父母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他們普遍比較望子成龍,是以會沒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的把愛都集中到子女身上,把自己身上沒有實作的事情加注到子女身上,甚至是做不到的事情,子女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是以往往會和父母的預期有偏差,甚至越走越遠,長期以來子女就會産生很強的落差感和自卑心理,就會選擇逃避,逃避現實逃避父母,這些壓力越積累越多,也沒有很好的溝通,長期以往就會心理和身體的逐漸扭曲;有些父母和子女非常缺乏溝通,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忙于應酬,是以往往會忽略孩子,他們認為孩子反正懂事了,可以了解父母的辛苦,隻要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根本沒有關注到孩子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父母的不良行為。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在一個家庭中養成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延伸到子女的一生,這種行為和習慣會持續很長很長時間,家庭的行為延伸到社會,而社會的現象就反作用于家庭,這是一種社會化的現象。這種社會化的模式是在不經意間形成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父母的言行舉止都無時無刻的影響着子女,夫妻之間和睦與否,父母對自己的長輩孝順與否,父母是否願意溝通,願意講道理,父母是否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等,這都是子女所模仿的對象,父母能夠謹言慎行,互敬互愛,那麼子女也可會言傳身教,反之,那會對青少年産生很多負面的影響,子女也會去效仿,去實踐父母的這些行為。家庭氛圍不和睦的影響。家庭的氛圍其實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父母互敬互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作用,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坦誠相待、互相鼓勵、彼此愛護等,都給孩子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融入社會這個大環境,處理事情的時候會更加冷靜有條理。反之,父母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向,一味的指責對方,自私自利,互相不體諒,這種不和諧的因素越多,給青少年造成的心理陰影就越大,最終子女因為這些不和諧因素的感染走上了歧途,整個家庭也要是以付出沉痛的代價。 家庭條件貧困。大陸之前一直屬于發展不平衡的狀态,在很多地區也有很大的貧富差距,有些父母有穩定的收入,有些父母則面臨下崗失業,是以導緻有些孩子成長的家庭豐衣足食甚至錦衣玉食,而有些孩子成長的過程非常的艱辛,甚至是填不飽肚子,有些家庭會有經濟涞源,也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有的家庭則是半點風雨也不能承受,過于貧困。這往往就會導緻成長在條件貧困裡的這些青少年逐漸産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被社會被群體邊緣化以後,就會對這個社會産生逆反心理,形成反社會的心理,會去報複社會,也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走上不歸路。2.學校環境因素學校教育的偏頗或失誤同樣是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視的誘發因素。學校教育差別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智力和體力的活動,其對未成年人一代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一個學校的教育好壞,直接可以關系到青少年成長過程的好壞與否。在我們國家,因為學校教育的偏頗或失誤而導緻的在校生犯罪也占到了相當的比例。由于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針上有偏差,偏重智教而輕德教,使得教書與育人相脫節;片面地追求所謂的升學率,過分的關心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思想教育,并對學生的不良表現歸責于社會和家庭因素,甚至有些老師對後進生和雙差生、失足學生缺失幫助性教育,造成了學生的厭學、逃學情緒,他們産生了破罐破摔的想法。除了這些以外,學校方的管理不善和校風不正,也容易導緻青少年學校拉幫結派,打架鬥毆,這一系列的現象和表現,都是教育不當所産生的誤區,都會給青少年犯罪帶來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消極影響。(1)教育的缺失基礎的教育和職業性教育的缺失成為了關鍵因素。青少年犯罪和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缺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的教育體制存在着缺陷,學校比較注重升學率,注重知識的輸入而輕視了品德的塑造,忽視了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教育;有些老師并沒有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态和心理狀況,當學生産生了破罐破摔的想法時,老師才加以關注,可也為時已晚。從犯罪的統計情況分析,教育程度偏低的青少年群體規律,這些青少年群體的認知水準都偏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辍學失學以後長期處在無業狀态或者缺乏穩定性的行業,極其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線進而走上犯罪歧途。 (2)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視學校的教育重視成績為主,而輕視思想道德的培養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個主要因素。現下我們國家對學生的教育越來越貫穿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為什麼要把德放在首位,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我們黨把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概念一起提出,更可以看出德的重要性。有些學校會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上過分的追求智的發展,認為隻要學習成績優異就會前途無量,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和教育,有的學校盡管開設思想品德,但形式單一,内容古闆,無法達到真正教育和德教的目的,使得學習的目的有所偏差。有些老師的素質差,職業道德偏低,這樣也更加難以以德育德。一個學生思想品德過硬,是今後發展的大前提,否則難以勝重任,這樣的人遇到挫折,或選擇人生路,就會茫然失措,沒有免疫力,很容易受外因影響走上犯罪路。(3)法制教育缺失學生在學校理應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直接的清晰的了解最基礎的法律常識,使學生明白法是一根警戒線,如果逾越這根線,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是以學生應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應當知道觸犯了法律的後果是很嚴重的,甚至是無法挽回的。有的學校忽視了法制方面的教育,即便是開設了法制課程,也基本都是非法律專業人員授課,大多的法制課的内容講的很少,是以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所講解的法律知識不夠準确,法制教育也隻是會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授上,這也就代表着這種法制教育方面的欠缺。由于學校對于青少年的法制方面的教育還不太夠,對他們這個群體的法律方面的學習和法律意識的培養也都還沒有跟得上,這就造成了他們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沒辦法很好的運用法律思維去處理這些事情。并且很容易會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這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情。(4)亞文化亞文化主要是一些被學校疏離的學生們在一個冷漠、孤獨、缺乏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個人前程都無關的地方,逐漸發展形成的一個支援其非主流價值的群體。調查顯示,不少被學校疏離的學生組成的亞文化,會一起反抗教育體系。相比較單個的離群行為,這種亞文化群體會發展的更快。是以,這樣一個亞文化群體會是他們單個脫離的土壤,由一個個分散的單個的偏離個體,逐漸融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這個亞文化組織。如果不把亞文化的影響考慮進去,對單個人偏離行為的矯正的收效甚微。關鍵在于消除産生亞文化的土壤。 亞文化群體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們的亞文化圈子,這個圈子是一種行為模式。在這個圈子中,這些暴力方式解決沖突和沖突的方式會被共同認為是有義氣的,充滿男子漢氣概的行為,甚至會是大部分人首選的解決方式。而當這種亞文化用來解決社會上的各種社會沖突的時候,那就演變成了犯罪行為。3.社會環境因素(1)同齡人之間的不良交往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青少年群體之間都是有交往的,這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正常的人際交往帶來的好處很多,但是這些交往帶來的弊端也是有的。每個孩子都來源于不同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使得每一個孩子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他的認知水準和思想意識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也有着一定的道理,由此看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青少年之是以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也源于與一些思想道德不良、價值觀和是非觀念颠倒、法律意識淡薄的同齡人長期交往造成的後果。(2)文化市場的弊端當今社會的文化市場良莠不齊,更是有着許多複雜的元素,各式各樣的不良文化也悄無聲息的滲透在青少年群體之中,例如有的影視節目的片段兇殘;有的新聞資料不當的誤導;有的網絡色情宣傳;社會上的黃賭毒等不良風氣,這些統統暴露在了青少年的面前,這些都是導緻他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直接誘因。而恰恰我們對于文化市場缺乏足夠的管理和限制,檢查不夠,處理不夠,引導力也不夠,很容易讓心智發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群體走向歧途。(3)與社會生活的不相适應道德社會化指的是未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使得被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行為準則融入到每個青少年的自覺行為規範中去,在每次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像是條件反射一般作出正确的判斷和處理。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但是若是想要未成年人真正的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要無時無刻并且順其自然的把這種理念滲透到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播撒種子一樣植入他們的心田。而同時法律社會化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這要求青少年群體不僅僅要了解和熟悉法律,更加要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意識觀念,知法懂法還遠遠不夠,怎麼用法保護自己才是最最關鍵的。那也就是說法律要在内心深處紮根,隻有他們有了很強的法律意識,他們才會更加理智的判斷一個問題,會去用理性的思維思考一些事情,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不要輕易的讓外界的因素幹擾到我們做的判斷或者決定。隻有當法律意識增強了,隻要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想想後果,不會盲目推進,隻圖一時之快,這樣的話也就能減少了相當大一部分的違法犯罪行為。兒童心理是一張白紙,他們的社會行為要靠後天塑造,在逐漸走向成年以後,思想才能成熟起來,而在未成年人階段,他們很容易模仿成年人的行為。(4)和犯罪文化的接觸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各種生活條件都一樣的兩個人,為什麼一個人走向了犯罪,而另一人卻沒有?我們說不良的遺傳、不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等等,都會使犯罪行為發生成為可能,但并不絕對,他的所想所思,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變成行動,内心所受的影響也很關鍵。社會上一些醜惡現象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段顯現在面前,他們長期接觸犯罪文化,進而導緻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發生。好比說人體的免疫力,有的人很容易遭受病毒的感染和傳播,而有些人的抵抗力則非常頑強,身體非常健康。同理可得,違法犯罪行為就會在一部分青少年中發生,疾病等同于這裡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個行為對于青少年這個群體是影響深遠的。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許許多多的犯罪行為也伴随産生,并且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嚴重。
三、新時代對青少年群體的預防對策
(一)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改善針對現在社會中家庭和學校方面教育存在的缺陷,應當從其根本入手,加強正面積極教育,正确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起正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群體的法制意識,學校應該緊密聯系家庭,使得廣大的青少年的教育走上良好的軌道,盡量避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脫節,用更加科學的教育管理體制,更好的促進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真正從根本上做到遏制和預防未成年人加入到違法犯罪的行列。隻有家長的自身素質提高了,教育水準提高了,孩子的教育才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孩子和家長的關系要處理好,不要一味的管,應該多給他們合理的空間和時間,用良好的行為帶動他們,一言一行都可能幫到他們,隻要有家長注意和重視了,孩子的教育才會有質的提高。(二)對服刑期的青少年進行監内教育由于青少年群體的可塑性較強,是以針對服刑期間的青少年群體還是應該堅持教育引導為主,而懲罰作為輔助的原則,更好的實施挽救措施,也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成長和回歸社會。首先青少年群體的關押應當差別于其他關押人群,這樣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能給他們創造出一個積極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間和條件可以改過自新;其次應當積極引導他們努力矯正扭曲的心理,慢慢養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正是養成良好習慣和形成人格的年齡,疏導他們的不良心理情緒,有助于他們在其過程中自覺的抵抗不良思想的掙紮;最後更應培養他們的生存技能以便他們服刑結束後能盡快的适應社會,其實對于青少年群體,人際沖突和不良結伴往往是導緻其犯罪的主要成因,是以,如何與人相處也是在社會立足的重中之重,更多的參加勞動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樣也能盡快的适應社會。(三)對判處緩刑的青少年的矯正監督青少年群體作為國家未來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是以對于青少年群體的犯罪問題更是應該引起重視,應當積極的采取措施,做好預防工作的同時也要做好矯正和監督的工作,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首先,建立起緩刑的監督機構并及時跟進監督,專門負責青少年群體緩刑犯的此類機構,應該對青少年緩刑犯進行定期的考察,同時也要與法院做好交接工作;其次應當成立起專門的教育機構,以此來加強監管和矯正的力度,如果在矯正期間沒有得到正确的引導,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刻錯失了教育的良機,那對于青少年未來的發展也起着阻礙,是以也應當在青少年緩刑犯矯正期間對其進行職業能力專業的教育訓練和教育,讓他們能夠掌握一門快速适應社會的本領。(四)創造良好的社群教育環境首先,社群應加強青少年的德育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德育活動‚提高青少年的品行、操守,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社群可以成立各種青少年興趣小組、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幫助孤寡、扶助貧困的愛心活動,節約資源、回收廢舊的環保活動,文明禮儀教育,愛崗敬業。愛國愛鄉等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養。其次,社群應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之心。目前大陸社群或者很少對社群青少年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或者開展的教育活動流于形式。社群可以通過開展知識競賽、宣傳展覽、演講和模拟法庭等寓教于樂的方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意識。
結語
青少年群體正是處于其生長和發育的最佳時期,他們不管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不是很成熟,是以他們的為人處事不能做的很完善,且心理波動較大,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情緒的波動也比較明顯,并且會随之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後果,對家庭乃至社會都會是比較危險的,如果潛在于青少年群體的這些危險沒有很好的控制和處理,那麼所造成的後果則是不堪想象的,是以我們需要提高防範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預防途徑,從原因着手,從外在環境着手,切實可行,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放到非常重要的位子上來,堅持下來并持之以恒的将這些抓下去、管下去。結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既然出現問題,那麼我們應該要積極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青少年群體産生的原因相應的作出了預防的政策,針對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因素;法治教育的深入以及對青少年的法律保護機制作出了分析,動員全社會可以動員的力量,在找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和原因以後,集中力量一起進行有效的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共同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一個有利和良好的環境,把犯罪扼殺在“搖籃”裡,希望所有的青少年能夠加強法制觀念,成長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文彬.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康樹華.犯罪學[M].群衆出版社,1988.
[3]徐建主.青少年犯罪學[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康樹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與法制教育全書[M].西苑出版社,1999.
[5]楊瑩,餘翠玲.淺談網絡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預防對策[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07).
[6]胡陽帆.論青少年犯罪與父母離異的關系[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05).
[7]張遠煌,姚兵.中國現階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趨勢[J].法學論壇,2010(01) .
[8]康樹華.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與涵義[J].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00(03).
[9]鐘其.轉型社會青少年犯罪成因剖析——以社會控制理論為視角[J].浙江學刊,2007(05).
[10]劉能.越軌社會學視角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
監制:張永江
作者:馬榮徽,湘潭大學法學院2021級刑法專業研究所學生
編輯:馬榮徽
責編:鄧小钰
稽核:張永江
微信号|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
新浪微網誌|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
今日頭條|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