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到底有沒有通縮?
前兩天大哥表示中國經濟不存在通縮。通縮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貨币供應量減少了,導緻貨币流通緩慢,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手裡沒錢。再反映到宏觀視角,就是老百姓沒錢消費,企業消化不掉産能,于是乎開始裁員,這讓老百姓更沒錢了,就成了惡性循環,這就是通縮。
到底存不存在通縮?我覺得通縮還是不通縮并不重要,背後消費不足,貧富差距才是最值得關心的問題。從資料來看确實是不存在通縮。從2019年到現在3年多的時間裡,中國的M2貨币增長接近90萬億,沒有貨币越縮越多的道理,但是依舊存在着兩級分化。
有的人說自己天天接到銀行電話求着他借錢,但是也有人說自己企業周轉就差一點錢,但是去找銀行借錢不是沒有抵押物,就是說你幹的事風險太大,死活借不到錢。
現在的情況是有錢的,不想借錢。沒錢的,想借錢的借不到錢,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從最近熱搜情況來看也是很難看出通縮,比如花西子一邊道歉,一邊拒不降價,賣得比黃金貴,你還别說曾一文買了。還有黃金價格,國外的金價在下跌,國内的金價反而創了新高。還有各種演唱會,最高的炒了幾十萬一張票,你想搶還搶不到。最近不是要國慶了嗎?機票暴漲,酒店暴漲,這些都說明了确實不存在通縮,但是不通縮消費資料真的就很好了嗎?
未必。2023年1-7月份的工業利潤同比是下降了15.5%。這也意味着居民消費非常不足,沒有消費企業利潤當然就下降了。
為啥又沒通縮?老百姓又沒錢消費?說白了就是貧富差距太大了,李佳琦不是說買不起,要找找自己的原因嗎?現在原因找到了,一個人覺得貴,可能是個人原因,所有人都覺得貴就不是個人原因。
從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長期收入是增長,趕不上經濟增長是存在很大的配置設定問題的。國家生産的利潤沒有反哺到廣大的勞動者身上,而是都去了少部分人的手裡再加上土地财政的成本轉移,讓本就隻有微薄收入的老百姓把全部身家全都壓在了房子身上,背負着幾十年的貸款壓力。
随着社會競争逐漸激烈,醫療成本、教育成本又在不斷上升,所有錢都花在基本生存上,老百姓自然沒錢消費了。是以通縮還是不通縮,這都隻是表面問題,但這背後的配置設定問題、消費不足的問題這些統統都指向了最核心的貧富差距問題。
有的人賺錢很簡單而且越有錢越掙錢,有時候随便發個産品在上遊的時候就已經保本賺利潤,而風險丢到囤積貨物的下遊經銷商和分銷商頭上,可以說是就是跪着要飯的,就這多少人跪着還求不到。而有的人企業周轉往往就可能差那麼一點點錢,但始終找不到門路借到那一點點救命錢,那怎麼解決問題?
企業端優化貸款門檻,居民端給所有人按身份證發錢。隻要手裡有錢人自然就會花錢。雙管齊下,對生産和消費的拉動作用立竿見影。也别說什麼都發錢會通脹,M2都發了那麼多要脹早脹了。
總之千言萬語彙作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