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于鄉村旅遊視角的傳統聚落保護與更新研究 ——以太行山區于家村為例

【來源:河北省自然資源廳_科技發展】

基于鄉村旅遊視角的傳統聚落保護與更新研究

——以太行山區于家村為例

0引言

随着城市化程序加快,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于娛樂休閑的需求日益增長。鄉村旅遊以其原生态鄉野風光和淳樸民風為特色的現代旅遊方式越來越受到大衆的青睐。鄉村振興戰略明确了大陸實作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和堅定任務,發展鄉村旅遊也是實作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于家村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因其山鄉傳統聚落特有的旅遊資源吸引着周邊市民、攝影愛好者、寫生團體、建築學子和休閑觀光客等遊客群體觀光學習。于家村合理利用旅遊資源開展旅遊業,是适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要求,也是實作自我更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1研究對象概述

1.1地理區位

于家村地處河北省井陉縣中西部太行山區,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五陉區域,地勢險峻,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于家村與省會石家莊僅相距50km,與井陉縣城也隻有15km,于家村距離最近的景點—國家4A級景區蒼岩山風景區僅16.9km。

1.2自然條件

于家村四面皆連綿山丘,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于家村也素有“不到村口不見村”的說法,選址隐蔽,靜谧幽靜。村落位于中部腹地緩坡上,村落南部有河流穿過,于家村選址也符合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特點,既有利于采光通風,又能防止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于家村地理位置封閉,受外界影響較小,原生态生活狀态才得以維持至今。

于家村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不大,降水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境内年際、季節、區域皆降水不均,多災害性天氣,幹旱少雨。智慧勤勞的村民利用石井,石窖等收集雨水,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石頭水文化。

1.3曆史人文

于家村是成化年間(約1486年)于謙的長孫于有道由浙江錢塘因避難遷居于此,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穩定宗族制社會關系,建築風格也是以頗具南方特色。于家人辛勤勞作,拓荒建屋才造就這傳統山鄉古村落。

于家村民俗活動衆多,尤以春節、廟會、求雨等重大節日時最為熱鬧。于家人崇拜多元化,村中廟宇衆多,家家供奉土地。于家人也素有回鄉祭祖的風俗,每逢農曆初二,全村男性在于氏宗祠祭祀祖宗。

2聚落旅遊資源與特色類型提取

《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對于旅遊資源的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能對旅遊者産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開發所利用,并可以産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視為旅遊資源”,就傳統聚落來說,旅遊資源可包含聚落形态、特色公建及民居、景觀要素等物質要素,也包括曆史人文、文化景觀要素、民俗特色等非物質要素。

2.1聚落形态及周邊景觀

于家村聚落整體布局西北高,東南低,依山就勢,占地面積約12.1hm2。居于四面環山的隐蔽位置又四面設門,使聚落好似一座天然城池。俯瞰于家村,整體形态好似展翅欲飛,生氣勃勃的鳳凰。聚落以精神文化中心—于氏宗祠為核心向四周展開。聚落内部以青石鋪就的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一十二夾道形成了縱橫有緻的道路網。村落經由山巒、村門、門廟、街巷再到院落,逐級遞進,表現為村落外圍、邊界、街巷、民居、院落五個層次。

于家村四面環山,于家人世代開墾荒山,辛勤勞作,形成了順應自然的有機聚落形态,還造就了周邊田園景觀—梯田。聚落輪廓與梯田的曲線極為協調。于家人在梯田裡躬身隴畝、揮汗如雨,也不失為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2.2公共空間與公共建築

于家村的公共建築共有12座,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與人情社會相關如于氏宗祠、戲台、戲樓、古橋等;另一種與精神崇拜有關,如觀音閣、清涼閣、真武廟、大王廟等。公共建築多布置于村落的主軸線上,是村落中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展現了人們多元的精神追求。

于氏宗祠位于聚落的中心,也是于家村的精神核心,展現着宗族制度的核心凝聚力。宗祠四合院等級制度明顯,正房建于高台之上,為五開間硬山頂,東排房(東廂)為硬山頂,低于正房,西排房(西廂)為單坡頂。通過低矮的院門進入院内,空間變得開闊,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花棂窗扇,磚疊澀出檐,質樸墀頭,石碑木匾、古鼎龍柏等細部也極具觀賞價值。

清涼閣是村落的東門,地處村落的最高點,為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築。清涼閣有三奇:沒有根基:底層全石幹砌;巨石建造。據記載,該閣由于謙第七世于喜春建造。清涼閣是一座搭券式巨石建築,下面兩層全石建造,仿木結構,犬牙交錯,三層磚木結構,明柱回廊,供奉玉皇大帝。清涼閣九脊飛檐、氣勢恢宏、造型粗犷而雅緻,可謂建築史之奇迹。

2.3民居特色

于家村有314座完整的四合院,以石窯合院式院落為主,建築形式自由靈活、多樣統一。院落有明顯中軸線,多為一進院落,跨院較少,院落多為窄長矩形,院牆高大,開小窗或不開窗,防風防沙又保證私密性。建築材料多為當地石材,取材友善,因地制宜。建築及裝飾古樸自然、簡潔典雅。

以雙門石頭院為例,整體布局為主體四合院和東側一窄長跨院。兩個院落由一門樓相隔且都有對外的門。經過低矮的過廳,正面對一正中央有神龛的雙券洞隔牆。由兩側門洞進入院落,花架,石凳等極具生活氣息。房屋均為平頂,布局形式自由。正房為三開間,明間開大門,外牆約900mm厚,室内為橫向窯洞由石材發券,無梁無柱,冬暖夏涼,充分展現民間營建智慧。

2.4文化景觀要素

于家村文化景觀要素主要展現在石制器具、建築細部裝飾以及空間節點等方面。于家村以石建屋,青石鋪路,以石制生活器具,構築天然的石頭天地。在小農經濟時代石器如石井、石磨盤、拴馬石、石凳、石槽、石橋、石碑、石刻等友善了日常生活,如今作為文化景觀吸引遊客駐足參觀。建築裝飾方面,磚、石、木三雕極具特色,形式簡單多樣而不失高雅,多見于屋脊、墀頭、基座、門窗、山牆、大門等位置。閣樓、拱券、飛券、台階等限定式處理多置于街巷入口、節點處,起空間限定、組織和辨別作用。

2.5民風民俗

在于家村旅遊除了能了解石頭民俗文化,還能體驗休閑放松,體驗原生态的鄉野生活。于家村民俗活動衆多,民風淳樸。遊客可以體驗農耕生活、品農家飯、聽戲、繡花、做石雕等活動。村中一年3次的廟會,6座戲樓也充分展現其文化生活的豐富。

民俗活動以民間戲曲為主,據說村中表演的劇團已有300年曆史,其獨特的戲台文化彰顯了人們生活的惬意。雖現階段民居開放較少,但熱情好客的村民也歡迎遊客進入參觀,遊客可以在石頭民俗博物館中參觀與生活勞作相關的石制工具、器具等。另外,與相鄰聚落之間物資交換而産生集市文化也極具生活氣息與活力。

綜上,于家村聚落及景觀等物質要素與人文民俗非物質要素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石頭古村落旅遊資源,并由此成為旅遊業開發的重點。聚落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引起聚落生活狀态及經濟模式的轉變,在旅遊業開發過程中,如何在保留原始生活狀态基礎上發揮外部旅遊資源的開發優勢是于家村旅遊發展的關鍵問題。

3于家村旅遊發展現狀問題

于家村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潛力。近年來,于家村積極開展旅遊開發建設,通過調研和走訪,我們發現在鄉村旅遊開發在景觀優化、服務管理、旅遊産業結構優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成為于家村旅遊發展現狀的主要問題。

3.1聚落整體風貌較差,有待進一步優化

于家莊新村在舊村落北側相鄰而建,形式雜亂,與舊村石頭特色村落風格不一。村中柏油公路兩側商業較現代化,與古村落對比明顯。四周農業梯田景觀散布,南側河道雜草叢生、環境品質較差,聚落周邊景觀有待進一步優化。

3.2建築品質一般,生活環境有待改善

村内主要民居有較好的風貌特征,部分因修繕改建對建築特色産生了一定破壞。也有一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結構破損,牆體坍塌,甚至有些民居成為飼養家畜的場所。建築周圍存在生産資料堆放雜亂,街巷環境較差,沿街立面破敗等現象對村莊風貌整體影響較大。

3.3遊覽路線混亂,缺乏科學的規劃管理

村落的旅遊管理由村委自主管理,遊客接待中心位于村落北側,而門票售賣視窗在村落南側,以緻很多遊客直接進村遊覽。遊覽規劃上存在遊覽路線缺乏系統性,景點斷裂不完整,導覽系統不完善的問題,遊客體驗性差,缺乏休閑空間。

3.4旅遊産業結構不完整,休閑旅遊消費功能不完善

目前,村落的旅遊形式主要以參觀村落形态和石頭建築為主,遊客參觀結束後大多直接乘車離開,旅遊形式單一,旅遊業相關産業沒有得到開發。此外,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于家人也因為缺乏工作機會而流失嚴重。

3.5服務設施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

雖建有遊客服務中心,但幾乎閑置。娛樂休閑項目不豐富,配套服務設施如衛生室、餐飲店、垃圾桶、公共衛生間等不完善。旅遊形象不鮮明,宣傳力度不夠,市場有待加快開發。

4鄉村旅遊視角下于家村保護與更新政策

開展鄉村旅遊本身就是聚落保護的途徑之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協調聚落保護與更新的關鍵。單一的觀光旅遊産業已不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旅遊人群體驗需求,而應完善完整旅遊産業結構來推動鄉村旅遊向更高層次發展。利用旅遊開發優勢,通過改善聚落人居環境和産業結構,完善旅遊業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以下提出五項可行性政策:

4.1聚落整體保護,景觀優化

本着原真性保護原則,利用周邊山體打造休閑空間和村落景觀以及開發果蔬采摘園,寫生等服務;對村落進行整體風貌整治,對形式突兀的建立民居進行改造,使村莊風格整體統一;進行河道整治,營造特色村落景觀。

4.2傳承傳統營建技藝改善民居,進行有機更新

利用傳統營建技藝對閑置民居改造利用,保留傳統聚落肌理和民居風貌的前提下,賦予其新的功能,如置入商業功能或作為民宿博物館開放;在建築細部裝飾方面,簡化傳統建築符号,用當代的設計手法結合傳統營建技藝來繼承與發展傳統裝飾藝術;将傳統村落與美麗村居建設相結合,打造有鄉村記憶、有優美環境、有舒适生活的于家村。

4.3完善管理體系,合理規劃旅遊路線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兼顧居住、旅遊觀光功能,增加遊覽步道及設施,增加綠化廣場節點,豐富村莊系統。形成南北以山體生态觀光,果蔬采摘為主,中部以居住、旅遊服務、娛樂體驗、産品消費等功能為主的村莊功能格局。

4.4完善旅遊産業結構,豐富參與性旅遊體驗

發揚特色民俗文化,挖掘地方工藝與民俗,滿足遊客文化體驗的需求。建構以石頭民俗文化主題為特色,以文化和生态觀光旅遊為抓手,以石制工藝品、農副産品、采摘、民宿為補充的村莊産業體系,豐富參與性旅遊體驗。以旅遊,消費帶動當地經濟活力,擴大産品市場,留住當地居民,保留其傳統生活方式,對村落進行活态保護。

4.5完善服務體系,加大宣傳力度

以經濟、務實、分類的原則配建基礎設施,分期對附屬公共設施進行規劃完善,定期舉辦民俗文化活動。與時俱進,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宣傳,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旅遊。

5結語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集中展現。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協調好鄉村旅遊與傳統聚落的保護與更新是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基于實地調研,發現、分析問題,并在聚落以及建築層面、服務管理、旅遊産業結構優化等方面提出了保護與更新政策。希望促進于家村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為鄉村聚落的現代适應性保護與更新提供參考。

摘自:《河北勘察設計》2023年第2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