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預制菜更可恨的,是承包學校食堂的“小舅子”

作者:濰坊融媒
比預制菜更可恨的,是承包學校食堂的“小舅子”

 眼下,可能沒有比預制菜更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了。

  近日,全國多地曝出預制菜進校園的消息,從幼稚園到國小,從中學到大學,這也引發了家長的高度不安和焦慮。

  為了讓孩子吃上一口放心飯,家長們不停與學校、教育部門交涉,甚至特地辭職送飯,不少學校門口擠滿了送餐的家長。

  預制菜并非新鮮事物,在餐飲市場早已流行多年,為何進入校園卻會引發軒然大波?

  行業魚龍混雜

  引發家長焦慮

  讨論預制菜要不要進校園,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預制菜。

  根據中國烹饪協會聯合多家機關共同參與起草的《預制菜》團體标準,預制菜的定義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産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标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和/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依據上述定義,預制菜通常被分為四大類: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淨菜)。

  預制菜的流行,與食品工業化和餐飲連鎖化分不開。

  資深連鎖産業專家文志宏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預制菜有利于餐廳提升效率、穩定出品。過去,原材料的分揀、清洗、切配等環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一方面降低了餐廳的營運效率,另一方面需要面積較大的廚房,提高了餐廳的經營成本。而預制菜是由工廠統一生産加工,可以降低對廚師的依賴,為餐飲企業節約人力和租金成本,提升營運效率。

  據中國酒店業協會對樣本餐飲企業的測算,使用預制菜的餐飲企業能有效節省人力成本、壓縮出餐時間,利潤率有望提升7%,同時可使餐廳的原料采購成本下降10%。

  目前,預制菜已是餐飲行業的大勢所趨。艾媒咨詢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将達10720億元。

  按理說,對于如此成熟的一個産品,公衆不應該還有這麼大的疑慮。畢竟從食品工業角度來說,預防微生物增殖腐敗的工藝技術早已成熟。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很多家長認為預制菜都是“料理包”,但在預制菜中,即配型和即烹型才是主流。

  “在某些方面,即配、即烹類的預制菜或許更能保障食品安全。”阮光鋒進一步分析指出,食堂是食源性疾病容易暴發的地方,而集中加工預制半成品的中央廚房,因為生産規模較大,機械化水準較高,且配備專業人員,能夠更加精準地控制每個環節的配料、溫度和時間,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但家長們的擔心并非多餘。

  2022年2月,江蘇省消保委曾釋出過《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其中顯示,消費者對于預制菜最關心的還是食品安全問題,占比接近三成,包括食材新鮮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幹淨衛生等。

  而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部分消費者反映自己購買的預制菜出現菜品變質腐敗、食材不新鮮、菜内含有異物以及存在過期等現象。

  這些令家長焦慮和不安的問題,根源在于各家預制菜企業标準不一。

  由于預制菜行業門檻較低,再加上大陸還沒有出台預制菜國家統一标準,難以對其進行監管,是以随着預制菜概念愈發火爆,行業也愈發魚龍混雜。

  安信證券研究顯示,由于大陸預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較晚,七成以上預制菜加工企業仍處于小、弱、散的狀态,不少是個體工商戶和作坊式的加工生産模式,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商業經營模式,産品單一,無法保證産品品質及食品安全。

  “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董事長夏靖就對預制菜的“火爆”有些擔心。在其看來,預制菜賽道雖熱,但未來發展仍不明晰,大批不明真相的企業湧入賽道之後,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或許,這才是消費者擔憂的源頭所在。

  校園後勤監管難

  家長沒有選擇權

  即便抛開預制菜的安全與營養不談,導緻家長焦慮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在校園餐面前,家長和孩子沒有選擇權。

  文志宏分析,校園市場與大衆餐飲市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消費場景。餐廳不好吃,可以給差評,可以投訴,可以選擇再也不去了。但學校不行,特别是中國小,家長和孩子選擇餘地不多,甚至沒得選,是以也就無法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倒逼企業做出調整。

  據中國新聞周刊此前報道,因為一些學校采用預制菜當餐食,不少家長不得不在午餐時段選擇給孩子送飯。

  從一些由家長釋出在社交媒體上的視訊中可以看到,由于家長不能進入校園,且校園中食堂關閉後沒有就餐的地方,學校門口擠滿了送餐的家長,不少學生隻能在校門口蹲或站着,就着家長手中的餐盒快速吃午餐。

  沒有選擇的同時,校園後勤系統高度不透明、監管難度大的特點進一步加劇了家長的不信任感。

  現如今,校園市場已是團餐行業最大的消費場景,占比在35%-40%。不過相較于社會餐飲,團餐行業仍然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其一大特征是企業擷取訂單大多依靠資源驅動,這在整個行業内非常普遍。“說得好聽是不太市場化,說得不好聽就是桌面下的東西比較多。”知支之(上海)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孟慶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數字經濟智庫進階研究員佘宗明也表示認同,“學校後勤是個透明度極低的系統,能承包學校食堂的,不是校長的小姑子、書記的小舅子,就是其他有關系的人。”

  文志宏進一步解釋道,過去校園餐這類業務形态,真正披露出來的問題并不多,但這并不是說校園餐沒有問題,相反問題可能還很大。

  2017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顯示,按發生機關性質分類,學校是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重要場所,其中學校集體食堂是學校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發生場所,事件數和中毒人數分别占學校食物中毒事件總數和中毒總人數的65.5%和59.91%。

  而另一方面,餐飲是非常專業的事情,而學校和教委都是教育教學部門,“會不會管”也需要打個問号。

  孟慶剛指出,校園餐的監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經營者,就是做飯的,另一個則是供應商,負責送菜的。目前對校園餐的監管重在前端,比如明廚亮竈,衛生清潔等,也就是針對做菜的。

  “但其實供應鍊才是核心,比如食材從哪裡買的,怎麼進入的食堂,過程中是否需要冷鍊,這是重中之重。”孟慶剛表示。

  在監督欠奉的情況下,在商人逐利的天性下,如何保證學校食堂能制作出安全健康可口的飯菜挑戰不小。

  阮光鋒建議,如果采用預制菜,第一要分辨哪些預制菜産品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水準,比如包裝好的各種肉類食物、隻需簡單切配加熱就可以吃的,比生鮮肉類的安全風險要小很多。第二,加強食品安全與營養科普。對學生和家長加強食品與營養科普宣傳,幫助學生和家長理性認識預制菜。第三,加強對供應商的資質稽核,確定預制菜達到營養餐标準。在選擇時,建議有營養專業人士參與,確定日常供餐營養健康。

  佘宗明則對現階段預制菜進校園不容樂觀。“支援預制菜産業做大,但反對預制菜現階段進校園,至少現階段條件還不成熟。”

  如果校園後勤系統沒有公開和透明,永遠有下一個被家長抵制的“預制菜”。

素材來自網絡侵删

來源:大衆網、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