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寫了第一首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帶有民族元素的鋼琴曲與西方經典有何不同?一部中國鋼琴史,用黑白琴鍵講述着新中國的發展曆史。
近日,位于楊浦濱江線的楊樹浦電廠遺迹公園電廠黨群服務站,新一期以"黑白鍵對華語之聲"為主題的"複興收藏"講壇,為市民演說。主講人是葛偉和上海音樂學院鋼琴老師項征,他們以講解和表演的形式,從無到有地還原了中國鋼琴。

"世界上最早的古鋼琴起源于14世紀的英國,分為弦古鋼琴和弦古鋼琴,然後由裡奇一行人帶到中國澳門和廣東省肇慶,1601年獻給北京明朝皇帝。鋼琴家對音樂的"冷酷知識"吸引了觀衆的興趣。"各代皇帝中有許多會彈鋼琴,最受歡迎的是康熙皇帝。
"長亭外,古路邊,青草青天......"19世紀末,微信法運動帶來了文化開放,鋼琴進入民間學派,"學校音樂"曲調從日本、歐洲、美國,由中國人對中國人重新填詞改編,并以鋼琴和管風琴為伴奏。
1915年,《科學》雜志出版了第一部中國鋼琴曲。這首鋼琴曲由1913年就讀于康奈爾大學的趙元仁先生創作,他用中國民間曲調創作了一首名為《花與湘江波浪》的鋼琴曲,并融入了平劇《八闆》和江南小調的元素。
20世紀初,建立了早期的專業音樂學院,如北京大學與音樂學院(1922年),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1913年),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1921年),私立上海美術學校音樂系(1912年),私立上海藝術專業師範學校(1919年)......1927年,肖有梅和蔡元培創辦了上海國立音樂學院,這是第一所由中國人獨立創辦的專業音樂學校。
1934年,何綠甯曾用鋼琴曲《田園兒笛》來表達山川之美、牧羊人子女、長笛、老牛的平安生活,以表達在戰争背景下在狼煙、槍炮的濃煙、槍林彈雨中,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關懷, 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首曲目也是第一首展現成熟中國風格的鋼琴曲。
此後,在延安革命基地,誕生了"成員是陽花"、"翻天"、"解放日"等,以及具有地區風情的特點,如丁山德1950年的《第一支新疆舞曲》、《第二支新疆舞曲》。陝西省王立姗創作了《藍花》,這是新中國早期"山北風鋼琴音樂"的開場作品。徐振民的《變奏曲》是根據陝北民歌《有一個妻子被折磨》創作的。雲南的廖聖靜根據雲南彜族民歌的主題和習俗編年史創作了《火炬之夜》。在廣東,陳培勳創作了四首小歌,分别是《賣雜貨》、《思春》、《幹晝雷霆》和粵語歌曲《雙飛蝶》主題變奏曲。
改革開放後,國外鋼琴音樂開始流行起來,引進國外鋼琴教材,國内鋼琴社會水準測試水準在北京、上海試用。從此,新中國的中國鋼琴音展現了跨文化、東方哲學、民族回歸和世界新視野。
作為楊樹浦玉電廠黨群服務站的品牌活動,複興系列是"人人共享,服務群"的品牌。在楊浦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複興集聚區内外資源,關注社會熱點,在此前的講壇上曾邀請敦煌研究院網紅研究員肖偉、複旦大學著名嘴巴大嘴在海中,電視劇《窮人街》主角燕子姐姐, 以及導演、編劇兼程娜山的嚴爾權先生,在三江源90後在西湖拍攝雪豹。跨越不同行業的複興論壇,在這個方形的箱形建築中,更加健全地建構了人們的城市規劃更美好的生活。
專欄編輯:周楠 文字編輯:黃尖
來源: 作者: 黃色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