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中國節·中秋】志說中秋·月餅民俗

作者:網信高陽
【網絡中國節·中秋】志說中秋·月餅民俗
【網絡中國節·中秋】志說中秋·月餅民俗

月餅民俗

又是一年中秋至。古往今來,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圓,品月餅賞明月,談天說地,其樂融融。民國20年《高陽縣志》·風俗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餅相饋遺。晚間家家祭月,鄰裡相邀暢飲。”可見本地民間每逢中秋,親友之間以瓜果月餅相贈,晚間家家祭月,其俗由來舊矣。

【網絡中國節·中秋】志說中秋·月餅民俗

品食月餅,是中秋節民俗的重要内容。關于月餅的起源,其說主要有三。一為殷周起源說:傳說月餅的前身,是紀念商纣王時的太師聞仲的太師餅;一為貴妃起源說:史傳唐玄宗時的楊貴妃中秋賞月吃“胡餅”,貴妃嫌胡餅兩個字難聽,遂改稱月餅。但她與胡人經常跳“胡旋舞”,且樂此不疲,為什麼一提胡餅就嫌煩呢;一為農民起義起源說:相傳元末農民起義軍在月餅中夾藏紙條,約定八月十五舉旗造反。三種說法,無一靠譜,均無史料佐證,屬于傳說中的傳說。因為在南宋時期的古代書籍裡,才第一次出現“月餅”這個詞彙。“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同時代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提到了月餅。在此之前,是沒有月餅這個稱謂的。隻不過南宋時的所謂月餅與當時的芙蓉餅、菊花餅等衆多食點一樣,隻是一種市井小吃,而且“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這時的月餅,僅僅是因為其形似圓月,而且一年四季都在大街上叫賣,并沒有與中秋節日關聯在一起。

【網絡中國節·中秋】志說中秋·月餅民俗

月餅到底什麼時候成為了中秋佳節的必需品呢﹖嚴格地說是在明代。自明代起,中秋吃月餅在民間才開始習以為俗。明嘉靖朝的進士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裡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這是中秋月餅民俗最早的記錄。與《高陽縣志》記載的“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餅相饋遺”基本一緻。中秋佳節,互贈月餅,圖一個月圓人圓的彩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正是這種願望的寫照。那時,月餅不僅代表着“團圓”,還成為人們在中秋節互相饋贈的佳品,互送月餅的習俗到明代已蔚然成風。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幹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可見,明朝人在中秋節祭月後,便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瓜果的習俗,月餅“團圓”之寓意也逐漸深入人心。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可見月餅民俗是在明清時期,才在民間逐漸流行開來的。其實早在明代以前,月餅本身的食品内容已經具備,隻是缺少一個“文化賦能”而已。魏晉南北朝時期,圓餅中夾餡兒,常見的是羊肉。唐宋時候,餡料更多更豐富。蘇東坡在《留别廉守》中提到一種餅餡兒是酥油和饴糖的小圓餅,這跟現在的月餅已經沒有什麼差別了。杜甫在詩中寫道:“仙人醉酒問青天,小小酥餅如明月”。到了元代,餅的制作出現了變化,把宋代時圓餅的蒸煮改成了烤制,更接近了今天的月餅。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及其以前,餅是一切面食的統稱。今天的饅頭那時叫炊餅,今天的面條那時叫湯餅。當市面上出現了扁而圓的面食,其形似月,就逐漸形成了月餅一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