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中國的經濟之是以能夠實作如今的騰飛,最應感謝的便是當年積極倡導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同志了。

毫不誇張地說,鄧小平所倡導的改革開放以及一國兩制的政策理念,徹底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影響了世界。

鄧小平同志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同時也是20世紀後半葉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鄧小平這一路走來,跌宕起伏,結識了許多有識之士,但是要說起鄧小平同志和誰的關系是最好的,外界卻鮮有人知,一直到多年之後,鄧小平的女兒才說出了這個答案。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上世紀80年代,鄧榕曾問過鄧小平這樣一個問題,她說:“爸爸,您這一生和誰的關系最為親近呀?”猶豫過後,鄧小平說出了三個人的名字:周恩來、李富春、聶榮臻。

那這三人究竟和鄧小平有何淵源?鄧小平為何會說自己與這三人的關系最好呢?

亦兄亦友亦知己

相信大家對周恩來的名字都不陌生,對萬千中國百姓來說,周恩來是一位偉人,而對于鄧小平來說,他更像是一位兄長。

因為周恩來比鄧小平年長幾歲,是以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他對鄧小平也極為照顧,周恩來、鄧小平于20年代初期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相遇,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二人先後踏上了法蘭西的土地。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在法國學習期間,周恩來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道路,并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的革命家。

那個時候,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辦了一份機關理論刊物,名字叫做《赤光》,身居要職得周恩來,也負責起了這份刊物的編輯發行和撰稿工作。

身為周恩來的得力搭檔,鄧小平就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全心全意協助他,辦好這本刊物。

由于那個時候經費特别緊張,是以,周恩來在巴黎的住處便成為了《赤光》這本刊物的編輯部,白天的時候,鄧小平就在外面做工,到了晚上,他就會來到周恩來家裡幫他一起刻蠟版、搞油印。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有的時候二人工作得實在是太晚了,鄧小平就會在周恩來這裡打地鋪留宿,在頻繁的工作交往中,周恩來和鄧小平之間也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共産黨人為了挽救革命,調了一批幹部去武漢工作。

就是在這一年,鄧小平接受黨中央的派遣,來到了軍委,再度和周恩來一起共事。

有了之前的合作經驗,這次共事,兩人相處得也非常愉快,在此期間,鄧小平一直在周恩來身邊,協助他一起進行中央的日常工作。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周恩來本人對鄧小平的工作能力也是非常滿意的,平時開會的時候,他也從不吝啬自己的贊美之詞,直言說要大家多向鄧小平學習。

由于那個時候國共關系非常緊張,白色恐怖籠罩着全國,是以為了友善工作,黨内人士的住所離得也比較近,彼時,周恩來和鄧小平也成為了樓上樓下的鄰居。

每日在一起生活、工作的兩人的關系,也愈發親近了起來。

作為周恩來身邊最得力的助手,建國初期,鄧小平也參與了黨和國家許多重大事務的主持,和重大決策的制定工作。

女兒問鄧小平:這一輩子和誰關系最好?鄧公:就他們仨個

此後的十幾年中,二人一直攜手并進,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4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的安排下,帶領中國代表團去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别會議的時候,身體不适的周恩來還專門抱病到達機場,為他送了行。

當然,在外工作的鄧小平也沒有忘記這位老友,1974年鄧小平赴聯合國途經法國的時候,以及1975年鄧小平到達法國進行通路的時候,他都會專門去買一些法國牛角包,帶回中國,轉送給這位摯友品嘗。

周恩來對鄧小平來說既是知己,也是兄長,他們二人之間的情誼也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

1976年1月8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去世,鄧小平悲痛欲絕,在為周恩來緻悼詞的時候,他有好幾次都因為悲痛而哽咽。

當他念到周恩來同志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的時候,他和全場的同志一起痛哭了起來,沒有人知道,周恩來的去世給了鄧小平多大的打擊。

在談到周恩來的時候,鄧小平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贊美之詞,他說“周總理是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是超過12個小時,有的時候甚至還能夠達到16個小時以上,他的一生都是這樣的,我們認識的早,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就住在了一起,對我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兄長,他是同志和人民尊敬的人。”

多年共事感情深

鄧小平與聶榮臻的友誼同樣是極為深厚的,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鄧小平的女兒也說:“父親和聶榮臻伯伯有着非同一般的情誼”。

聶榮臻和鄧小平同為四川人,兩人于1920年相識于法國巴黎。

一來,兩人有着同樣的革命理想,二來,在他鄉見到老鄉總是格外親切的,是以兩人很快就熟絡了起來,并培養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22年,聶榮臻和鄧小平等一批進步學生,共同加入了由周恩來等人組織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此後,兩人也從一開始的同鄉友誼上升為了革命戰友。

後來,兩人又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并被組織派到了蘇聯接受了系統地學習,那段時間,兩人一直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革命事業耕耘着。

直到後來抗日戰争爆發,鄧小平調到總政治部的時候,鄧小平和聶榮臻才再度迎來了共事。那段時間,鄧小平和聶榮臻也以高度的默契,完成了組織布置下來的任務。

除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之外,兩人還有着過命的交情。

那是西安事變發生前夕,鄧小平在甘肅慶陽工作的時候,得了非常嚴重的傷寒病。

得知鄧小平病重,組織馬上就為他請來了醫生,可是鄧小平卻一直處于昏迷狀态,無法進食。

就在這個時候,張學良将軍因和共産黨搞統戰,派人送來了兩車慰問品。得知這些慰問品中有罐裝牛奶之後,聶榮臻當機立斷,就把所有的牛奶都給了鄧小平。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牛奶補充營養,鄧小平才慢慢恢複了健康。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與聶榮臻也一直多有合作,1952年,鄧小平同志出任政務院副總理,正好住在了與聶榮臻家隻有一條胡同之隔的院子。

為了友善交流,聶榮臻和鄧小平還在圍牆上開了個小木門,自此,兩家人也成為了一家人,每天吃過晚飯後,兩人還會相約,一起去外面散散步、聊聊天、消消食呢。

因為兩家人住得格外近,是以鄧小平家的小孩也總喜歡往聶榮臻家裡跑。

聶榮臻夫婦很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隻要是鄧小平家的孩子來了,他們就會準備許多水果零食,鄧榕在回憶過往的時候,也直言說,在他們心裡,聶伯伯和張媽媽就是自家人,他們從來不對彼此見外。

除了在生活中多有來往之外,鄧小平與聶榮臻在工作方面也是極有默契的。

在平時工作的時候,聶榮臻就經常會交代自己的下屬,要求他們好好學習鄧小平同志的精神,抓好黨風黨紀。

同樣地,當年聶榮臻提出想做科學工作的時候,鄧小平也于第一時間,表示了贊成,并為他提供了許多便利。

即便是後來聶榮臻退休了,他也始終關注着鄧小平的工作,關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

聶榮臻去世之前,還留下過一段遺言,他說自己非常相信改革開放的政策,非常贊同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的重要講話。

事實證明,聶榮臻和鄧小平的堅持是正确的,改革開放的确讓中國迎來了新的發展。

互相扶持傳佳話

鄧小平與李富春的友誼也是有目共睹的,鄧榕曾在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她說:“李富春伯伯和我父母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們之間有着長達幾十年的戰友之誼,和如同家人一般的親情”。

李富春于1919年到達法國勤工儉學,鄧小平于1920年到達法國勤工儉學,兩人的友誼同樣也是從法國開始的。

在去往法國之前,李富春就已經是一位有覺悟的熱血青年了,一到法國,他就和李維漢等人發起組織了勤工儉學勵進會。

1920年10月,鄧小平到達法國後,便和李富春相識了,因為那個時候鄧小平的年紀還很小,是以李富春等人還給鄧小平起了一個親切的稱呼,叫小弟弟。

不管是在工作的時候還是在生活中,兩人相處得都非常好,李富春也經常會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告訴鄧小平,并對他産生了很深的影響。

李富春在蘇聯學成歸國之後,鄧小平也離開法國,去到了蘇聯進行學習。

後來,二人又在不同時間,應國内革命形勢的需要,相繼回國工作。

巧的是鄧小平和李富春也曾做過鄰居,1954年9月,李富春和鄧小平同時被任命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57年,鄧小平一家人搬進了中南海。

那個時候,鄧小平一家人就住在李富春家旁邊,比鄰而居,使得兩家的關系愈發親密了起來,鄧小平也總是帶着家裡的孩子去李富春家中玩。

鄧榕說,在她的印象裡李伯伯是一位非常好客的人,平日裡他們省吃儉用,可是但凡遇到客人來家裡做客,他們就會為客人準備許多例如馄饨之類的宵夜。

因為工作原因,鄧小平和李富春也經常會一起出差,他們曾一起去過東北、西北、西南、華東,二人不僅配合默契,而且還有許多共同話題。

1974年,鄧小平在組織的調派下,重新回到北京工作,處理完手頭上的事,他就趕緊到達李富春身邊,探望這位重病的老戰友。

重逢時,這兩位許久未見的白了頭的老人,心裡也是格外的惆怅。

離别總是來得如此突如其然,1975年1月9日,這位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上司人李富春同志,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同月,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在會議上,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為他緻悼詞,并對他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80年5月,李富春的妻子蔡暢過八十歲大壽的時候,鄧小平還專門帶着全家祖孫四代人一起來到蔡暢身邊,為她祝壽呢。

雖然說距離當年在法國共事已經過去了60年了,但他們的感情,卻仍然如同在法國時一樣深厚。

出于好奇,鄧榕向父親鄧小平問了一個問題。

她問:“您這一輩子和誰的關系最親近呢?”鄧小平想了想說:“周總理,當然,還有你李伯伯、聶伯伯”。

為了紀念父親和好友的友誼,鄧榕還專門将往事記錄了下來,編寫成書。

事實也正如鄧榕所說的一樣,我們在紀念李富春、周恩來、聶榮臻和鄧小平的時候,不僅是在紀念他們的友誼,同樣也是在紀念那個時代。

他們是不可複制的一代人,他們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永遠是後代的光輝和榜樣。

是共同的理想讓這些有識之士走到了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讓幾人保持住了數十年如一日的友誼,他們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奉獻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奉獻給了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我們應該銘記他們,銘記他們的友誼,銘記他們的光輝,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學習他們的精神,并真正落到實處。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辜負前人的付出和努力,真正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