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作者:新湖南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文/陳先樞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位于長沙縣黃興鎮仙人市浏陽河北岸沖積平原上,具體位置在鹿芝嶺西北隅的台地上,浏陽河支流龍溪河從旁流過。

仙人市古為著名集市,原為仙人市鄉政府駐地。位于長沙城區東南22公裡浏陽河北岸。聚落沿河分布。因浏陽河畔獅子山有“仙人石”而得名。清光緒《善化縣志》載,仙人石“濱河獅子山,石方正約七尺許,如棋盤”“相傳有仙人弈棋其上”。南有渡口、碼頭,為長沙、浏陽間水陸交通孔道。東北4公裡鹿芝嶺,俗稱古城基,為五代漢乾祐三年(950)置龍喜縣治所。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于1972年。遺址四周有大片稻田,斷面上可見文化遺物堆積層,高出龍溪河河面約5米,面積5000平方米左右。1976年對該遺址進行部分發掘,發掘面積100平方米,深約1米。

其文化堆積可分為早晚兩期。文化層厚約0.7米,早期地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出土石器主要有長條形石斧、鑿、锛、杵、镞、刀等;陶器主要有寬扁平足盤形陶鼎、細長頸袋足陶鬶、高柄喇叭足陶豆等。早期地層的文化内涵既具有長江中遊龍山文化的特征,又包含有某些江西山背文化的因素,年代相當于龍山文化時期。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月亮山部分出土文物)

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泥質紅胎黑皮陶,并有少量硬陶。紋飾:主要有方格紋、繩紋、籃紋和附加堆紋,少量的凸凹弦紋、刻劃紋、戳印紋、拍印的折曲紋。陶鼎數量最多,作盤口釜形,鼎足有多種形式,主要有瓦形、圓錐形、扁錐形、鑿形等。圓錐鼎足上常有縱向的兩個以至成排的捺窩、扁錐形鼎足上部有橫向的成排捺窩。一陶鬶為泥質紅陶,作長頸捏流瘦袋足沖天式。其他器形有豆、杯、罐、澄濾器、盆、碗、粗圓柱形支墊等。

月亮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月亮山出土商代陶器)

晚期地層為商代文化層,表土層發現夾砂紅陶大口缸片,上有附加堆紋、圓圈紋、戳印紋和錐點組成的大雲雷紋等,其時代可能晚至商周。出土遺物主要有夾砂灰陶或夾砂紅陶的繩紋陶鬲、尖錐足陶鼎、陶豆、石箭镞以及少量的玉制裝飾件等。

《文萃報》摘自《浏陽河九道灣》,湖南人民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