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們在講成功學的時候,講得最多的應該是一些和成功有關的公式。」

什麼成功可以等于天時地利加上人和,也可以是相當于多少個巴仙的天賦加上多少個巴仙的努力......

靓聲,其實也一樣。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玩音響和耳機的前輩們都講過,聲音輸出是所有部門通力合作的結果。

可以複雜到從信源、解碼、前後級放大到喇叭以及連接配接各處線材和附件,又或者可以見到播放器或一條小尾巴接耳機,隻有這些都好好配合的時候,才能實作「靓聲。」

話是這麼說沒有錯,隻不過......

「我想講的,并不是這個。(笑」

這次想講的并不是外部組合的強強聯手,反而是想回歸到起源的部分,講講一件産品本身的構成。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簡單來說,就是:

「靓聲,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構成呢?在純粹的聲音工學和藝術之間,在素質展示和聽感之間,應該是多少巴仙之間的組合?」

帶上這個問題,我來體驗一下這款低阻抗版的 FiiO FT3。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飛式工學和美學

老實說,已經好久沒有試過是從「新」開始開箱飛傲的盒裝産品了。沒想到除線材之外,飛傲也對包裝體積較大的産品也做了包裝更新。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現在除了基礎的包裝之外,廠方在外層增加了一個牛皮紙運輸盒。盒内有八角保護的配件,可以說把原包裝保護得十分周到。

如果你是在通過官方管道購買,或者遇到一位非常厲害的包快遞專家,那到手之後也能跟我一樣,獲得一個八角尖尖的牛皮靓盒。

來自八角星的牛皮運輸盒魔人狂喜。(笑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原包裝是飛傲标準的設計風格,深黑色的底盒搭配産品官圖,整體少了一層帶顆粒的類似 UTR 工藝的閃膜,光效都集中在 FT3 的 LOGO 上,整體變低調沉穩得多。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内盒的話,就是标準的「大耳機模式」。

有固定坑槽的結構放在了底層,裡面收納了替換用的耳棉和收納袋。

上層結構被一個體積剛好的耳機收納包占據,收納包是剛好透過盒裝兩側固定,這樣能避免在運輸途中晃動而損傷。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收納盒是棕色皮質處理,表面的 FiiO LOGO 做成了鏡面,為包裝表面增加視覺質感。

展開之後就能夠看到耳機本體、線材和接口配件。接口有專門的魔術貼結構固定,線材也可以放在耳機中間的挖槽内。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挖槽有足夠的空間,如果你用了集線袋綁好了耳機線并綁得比較工整的話,中間再放一條小耳塞還是可以的。

配件配置一向都是展示飛傲誠意和細心的地方,這次也不例外。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接口有可替換的 3.5mm 單端和 4.4mm 平衡口,3.5mm 單端可以擴充成 6.5mm 單端,4.4mm 平衡口也可以擴充成卡農口。

3.5mm 和 4.4mm 用的是标準的飛傲替換結構,内側有防呆圓點來辨識方向。飛傲調整過了包裝的阻尼,在保證接口固定度的同時降低了裝拆的難度,替換接口真心要舒服很多。

耳機的外觀設計,用的是飛傲最熟悉的處理手法。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FT3 低阻抗版用的也是帶啞光效果處理的鋁合金耳科,上手能夠感受到金屬材質的冰冷感。常态下是黑色,有光打下來的時候耳機就會呈現出一種帶金屬質感的啞光午夜藍,觀感紮實沉穩,有飛傲旗艦産品和專業音頻的味道。

耳機外殼用了類似風機渦輪的镂空式設計,透氣用的金屬網格直接外露,增加了産品的工學機械感和聲學元素。本身就純黑的金屬透氣網和啞光午夜藍組合起來,也能讓整機看起來多了一些層次感。

如果你之前就喜歡 FT3 的造型設計,那用了同款外觀設計的低阻抗版也能讓你滿意。

接近 400g 的輕盈

作為都用過 350Ω 阻抗的原版 FT3 用家,FT3 低阻抗版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

「整體變得輕盈了,用著變得輕松了。」

這裡說的,其實不是佩戴感。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兩個版本的 FT3 用了相同的機身,391g 的機身看著要比日常用的降噪耳機要重 100g 左右,甚至比目前同品類最重的 AirPods Max 還要重 10g 左右。

隻是,隻有資料的話也沒有概念,耳機上頭感重不重其實跟重量也沒有太絕對的關系。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兩款 FT3 給我的上頭感都還不錯,特别是我這種尺寸相對大的用家,FT3 能夠很好地将我的頭完整包裹起來。内側的頂梁具有活動結構,上頭的時候就能進行自适配,不需要先拉伸再佩戴,收納的時候也不需要還原,使用友善了不少。

耳機連接配接耳罩的部分有支援小角度轉動的轉軸,這裡的用法并不是為把耳機攤平放到肩上,而是在佩戴的時候通過轉軸自适應頭型,讓佩戴更加貼合舒服。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實際上的佩戴感也很貼合舒服,預設耳棉能夠保持松軟度,佩戴的時候除了外圈的部分基本感受不到悶熱。頭梁和耳罩能夠将整機 391g 的重量均勻地卸下來,隻要貼著辦公椅的頭枕,還是能夠很輕松地活動。

佩戴确實沒有什麼不足的,這 391g 的機身在飛傲身上,同樣能給你輕盈的效果。

可攜的輕松

說過了輕盈,我們來說說「輕松」。

這裡的輕松,其實是低阻抗屬性帶來的。

FT3 低阻抗版的阻抗為 32Ω,靈敏度為 110dB(1Vrms)@1kHz,這個名額放在随身用的耳機耳塞面前其實也不算高。如果隻看阻抗的話,我手上還有同價位的 45Ω、98dB@1kHz,1mW 的 Etymotic ER4SR,是以整體來說也還好。

與日常耳塞相近的名額,意味著 FT3 低阻抗版的使用門檻更低,裝置可以更輕松地驅動。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這次雖然沒有認真試聽,但就「能不能驅動」這個點,我也把現在手上的裝置都挖出來,全部試一遍: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面對名額跟日常耳機耳塞相近的 FT3 低阻抗版,K11 和 X1GT 推動起來自然是輕輕松松。更新到最新固件的 K11,在 M 檔增益下就自如地驅動了,在家我也基本用這套組合來聽歌。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播放器組的搭配,我用的最多就是 M11 Pro 和低阻 FT3 的組合,高阻抗模式下夠聲自然,并不算是完完全全的遊刃有餘,但要是輕松應付。

反倒是給我初印象有點淡和「腳軟」的 EC mini,在機身磨合後開啟高增益和接入 4.4mm 也能和低阻抗 FT3 出還不錯的表現,讓家中戴著大耳手持移動聽 CD 變成可能。(笑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應該将這組放最開頭,感覺隻要這組過了,我手上的裝置應該都過了。(笑

事實上,NW-ZX700 的表現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在開啟自帶的高增益模式後,NW-ZX700 在接入 4.4mm 平衡口的狀态下,在 45-50 的音量是可以将 FT3 低阻抗版推到夠聲,如果不開高增益就要 7-80。

不會覺得「需索」,但有時候還是有點緊張,聲底也不算通透。感覺像是負重被打滿的穩定器,能動,但已經到極限了。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作為日常用得最多的組合,Team1 和 1795 在有線、無線狀态下都可以驅動好低阻抗版的 FT3。Team1 在日常使用下還有餘量,平時用 M 檔增益也不需要狂推音量。

畢竟,Team1 還是能夠盡力攻上 HEDDPHONE 2 的裝置,放這裡還是很遊刃有餘的。

因為同樣是帶電的耳放,我把 ifi Diablo 也放進來了。不過這個,應該我手上驅動力和控制力最強的便攜裝置了,中低檔位輕松應付不在話下,甚至有點犯規了。(閃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換上沒有自帶電池的小尾巴,Cayin RU6 和我自己的第一條小尾巴 PAW-S1,低阻抗版的 FT3 到這裡都能夠驅動到 9 成的功力。預計會在帶電小尾巴上出現的「腳軟」和需索,到 RU6 和 PAW-S1 上都沒有出現,接手機還是電腦的表現都相差不多。

隻不過,大部分用小尾巴的場景其實都是移動場景,很少會用到 FT3。是以個人感覺,接手機的參考意義是不太大,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腦上用的。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如果沒有支援 4.4mm 的播放裝置,或者想在電腦這一類裝置上直接用耳機,那就是還有必須使用 3.5mm 接口的情況。

畢竟收納包裡面有收納 3.5mm 接口的位置,如果真的要用 FT3 低阻抗換成 3.5mm 接頭救急的話,低阻抗版的 FT3 救急也未嘗不可。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手上的 MacBook 也是停留在 Intel 世代的遺老,沒有高阻抗支援的 3.5mm 接口都能輕松驅動 FT3。相機的話,日常監聽可以用,要在棚内偶爾占用一下 FT3 做監聽也可以。

就驅動而言,低阻抗的 FT3 對移動式裝置來說是比較友好的。連相對入門以及索尼都能夠驅動到的話,算是在實作了移動品類的全覆寫。

這裡說的移動品類的全覆寫,并不是說 FT3 可以投入到移動 Head-Fi 的場景當中。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相反,它要做的正是将使用場景門檻降低,面對手上隻有便攜裝置的用家,他們都可以感受「大耳」聽感和耳塞的差異。又或者面對兩點一線的地點轉移,FT3 也可以裝置相對簡單的場景中發揮說用。

不過你要是說,這個 391g 的輕盈機身搭配容易驅動的特性,你真的想拿來日常通勤聽歌,也...不是不行。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隻不過,作為一個生活在廣東地區,曾經嘗試過用 NW-ZX707 搭配 ifi Diablo 在路上聽 aune AR5000 的人,我想說的是:

「不,你不會這麼想的。」

從容的聲音工學

全部裝置都搭配一次之後,我們再來認真看看 FT3 低阻抗版的配置和聲音表現。

既然阻抗低了,單元部分也來了大變化。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低阻抗版用的 60mm 單元從高阻抗版的鍍铍懸邊+DLC 球頂振膜,換成了 LCP 鍍鋁+鋁金屬符合振膜的同尺寸單元。飛傲對這次使用 LCP 液晶振膜進行了鍍鋁加硬處理,剛性提高之後能夠有效降低失真。提升剛性的同時也在做輕量化,進一步提升耳機的解析力。

低阻抗版内也搭載用 N52 高磁密度钕鐵硼磁鐵咗的非對稱性内外磁回路系統,可以平衡單元在大動态時的軸向運動和增強磁積能,進而為耳機提供更好的控制力。音圈内部的材質用上銅線直徑為 0.035mm 的銅包鋁,這樣做事為了能增強單元對微弱電流和快速信号的響應,同時增強抗幹擾,以提升動态表現和實作更寬廣的頻響聽感。

至于 FT3 系列開放式聲學結構帶來讓聲音變得更順滑的優勢,以及能進一步降低失真影響的平行耳道設計,低阻版自然也繼承下來。

不過,線材在這裡做了調整。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FT3 低阻版将高阻版用的古河單晶銅線材替換成 392 芯高純度單晶銅鍍銀線材,線頭同樣是兩側 3.5mm 到飛傲可換接頭的設計。

作為一枚單晶銅愛好者,替換之後仍然是單晶銅的話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問題,通過鍍銀的辦法讓線材在解析力的表現上更為突出也可以。隻是,同樣是沒有嘗過「古河味」的用家,我在這裡反倒很希望低阻版也可以用上古河線。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來到試聽的部分,我就将自己絕大部分的器材都聽過了,但最後就...基于衆所周知的職業習慣,聽感的部分我選來了飛傲組。(笑

但有點不同的是,這次會用 K11 連 iTunes(其實是本地的 Apple Music)聽本地資源,然後用 M11 Pro 聽 Spotify。

很久沒有聽過新碟,今次就用新碟來試吧: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先來聽聽飛傲的強項,先從這張「很舊的新碟」開始。(笑

毫無疑問,不管是高阻抗還是低阻抗,FT3 在聲音細節和素質上都獲得了在這個價位裡不需要挑剔的表現。

高頻精準清晰,樂器和樂器之間的位置、空間層級都分得清清楚楚,細微的聲音和尾聲漸淡的過程可以合理地還原出來。速度上快而不趕,有著數位時代要有的清晰度,但甚少會出現生硬的數位感。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細節可以做到粒粒飽滿,特别是在 5Ds 兩位主要角色的 Theme,以及 VRAINS 世代幾首主要角色歌和怪獸歌,FT3 都還原得不錯。聲音也有足夠的密度,整體是做好做滿的感覺。對于飛傲來說,打磨好基礎以及盡可能降低失真的影響便是他們的強項。這對于兩款 FT3 乃至其他飛傲耳機,都是一樣的。

但低阻版和早期的高阻版 FT3 不同,高阻版 FT3 早期會讓人有種和迫切地展示自家高分素質這一特點,聲音細節展示突出的同時,偶爾會有一點點過于幹身和刺激,像一個考試分數很高,且每次拿到高分都迫不及待向全世界公告自己拿到高分的小朋友。

相反,低阻版少了這份鋒芒必露的執著,聽感上少了幾分刺激和進取,聲音質感也圓滑了一些,這對于我來說倒是覺頗新奇的。

隻是在這裡要控制好前端的輸出,要是播放裝置的力道不太夠,反倒會讓聲底變得厚而有點渾濁,聽起來不夠清爽通透。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聽過很舊的新碟,人聲的部分我就用一張對于我來說是比較新的舊碟。(笑

低阻版 FT3 演繹 Hubert 和 GiGi 這首《愛是帶種缺陷的美》時,可以明顯聽出 Hubert 和 GiGi 兩位的聲音處于不同層級,歌手和歌手之間不會互相影響。要仔細聽的時候,也可以分别聽到兩位的演唱細節,在 Gigi 出氣聲的時候 Hubert 用的是實聲,這種疊加就很過瘾。

低阻版 FT3 有足夠大的聲場,聽錄音專輯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歌手是在一個聲底相對幹淨的黑色空間内演唱,前後左右都有位置延伸。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細節是飛傲的強項,《今天不營業》裡面的碰杯、水聲都還原得很真實。鼓點飽滿紮實,著地的位置有不生硬的力道,能分得清輕重。該重的時候有力,該輕的時候溫柔,整體的處理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

再加上低阻版放低了對素質演繹的執著,聲音不再聲音,整體的感覺比之前刻闆印象中「素質先決」的飛傲要舒服得多。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這是出自 Edward 作品展的一張被做成錄音帶的專輯,Apple Music 上面有提供無損的版本。

但既然是被做成錄音帶的專輯,那我用規格不高、味精味重的 Spotify 聽也無所謂吧。(笑

在這裡的話,不管是 Phil 親自演繹的《正式開始》,吉他加口琴演繹的治愈版《It’s ok to be Sad》,還是改成 Instrument 版的姜 B 成名作《亞特蘭蒂斯》,低阻版 FT3 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字——飽滿舒服。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Saxophone、口琴等幾個主要樂器的結像清晰飽滿,受限于 Spotify,聲音邊緣的界線不明顯,但也不會有松散的情況。

在中檔位增益帶出來的模糊聲底作用下,FT3 的表現正好和加了好幾茶匙味精的 Spotify 撞到一起,誕生出一種類似現代 Filmsimulation 的模拟感,放到一張以錄音帶和串流為主要載體的專輯上,就會有種很特别但貼切的感覺。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當然,整張專輯我最喜愛的都還是 Georgina 演繹的《遺忘了初心的我們》。聽感上,飽滿的不隻是主要樂器和人聲,聲音整體的厚度都提了上來,讓人有種突然被喂飽的感覺。

但這喂飽行為并不像以前那種非常強硬的素質展示手段,而像是《食神》裡面莫文蔚做的叉蛋飯,星爺主動地一啖一啖将飯送入口,這碗飯也是一啖一啖地将那個時候的星爺填飽并治愈上。

這些,都是得益于飛傲在聲音調校上的轉變。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之前我在講 Canpur CP54B 的時候已經講到,聲音強調中性、精準和素質的時候不一定要很強硬,就像專業人士落區解決問題的心态一樣,在保持專業性時隻需要留一點點的冷酷就可以了。

CP54B 這個是因為對這份彰顯專業的冷酷把控得很好,這位萬元選手可以将自身的表現操控得遊刃有餘,才會深得我心。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而在聲音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往無前地走著「素質先決」的飛傲,給我們這些區内街坊的感覺,就像以為把自身的專業放在第一位和唯一位的學者專家。

但現在,他們變了。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他們就用聲音上更加柔和、驅動門檻更低的低阻版 FT3 來告訴我們:

「這位落區幫忙的緊張型專業人士,開始懂得如何溫柔地和街坊交流了。」

(笑

當工程師開始講藝術

感覺上,每一部分的最後都已經講完了我在總結想講的東西了。(笑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總的來說,我覺得低阻版 FT3 是一款用著和聽著都很舒服的機型。

優秀的人體工學配置以及為佩戴輕量化做優化,讓著接近 400g 的鋁合金機身也能和「輕盈」拉上關系。除了為迎合 60mm 的大單元而做出的大體積機身,讓佩戴耳機的你靠在靠枕不好轉頭,以及耳罩邊緣壓著有點熱之外,佩戴上幾乎沒有特别明顯的問題。

放到「人在空調在」的辦公室或房間内,FT3 系列确實挺适合長時間佩戴的。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加入低阻抗的特性之後,幾乎大部分的裝置都能夠驅動,面對手上隻有便攜播放器或小尾巴的用家,都可以借此來體驗大耳機實打實的體驗。

聲音表現從容舒服,有足夠好的素質和細節基礎,但少了以前必露鋒芒的執著,整體在保有持平幹淨的同時變得順滑容易入耳,聲音中正之餘也可以多一點味道。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是以除了之前試聽之外,我在辦公室用得最多的搭配反而是低阻版 FT3 + Oriolus 1795。1795 的聲線特點和味道能被帶出來,再用來聽 Edward 的《Blueprints of Memories》,是一種很特别的組合。

就産品而言,如果你想從入門開始體驗大耳帶來的聽感效果和變化,但自己大部分播放器材都是便攜向的移動裝置,那 FT3 确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KA17+Estick 概念圖

加上收納包裡面的空間,如果用組合了 Estick 的 KA17 來搭配低阻版 FT3 應該會很不錯。

日常 KA17 和 Estick 可以收納到包内,在出差、遠點出行時可以用 KA17 直接驅動 FT3 來聽,在家中的時候可以用 Estick 接入 KA17 啟動台機模式,然後外置電源到 Estick 上也可以提供濾波的作用,一個簡單的小閉環就完成了。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M17+FT3 高阻抗版

再回到飛傲本身,我會覺得高阻版 FT3 是飛傲大耳入門的基礎,而低阻版則多一層含義,更像是對于想要體驗大耳的潛在人群的一種解決方案。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低阻降低了裝置接入門檻,透過設計減少了使用時的壓力,維持相同的售價為更多預算相同型人群保留了機會......這是我把低阻型 FT3 定義為「問題解決型選手」的原因。

OK,這次就到了這裡,這次總算可以說是「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笑

至于開頭的問題,我在這裡做一個回收。

和成功學的方程式不一樣,聲音工業的配備和靓聲之間很難存在一個必然的關系。有人熱愛素質先決,也就會有人鐘情感性優先,兩者之間沒有對錯。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相信也是這個原因,FT3 系列才會有兩種不同的風格存在。

相反,我反而是覺得一個做聲學這些和喜好有重相關的工程師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FiiO FT3 低阻抗版全面體驗:我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藝術和科學内裡都有一套可計算的标準,這裡就跟表演棟笃笑一樣,工程師要做的并不是要将個人色彩濃厚的公式強加到用家身上,而是要計算好用家會在哪個位置笑、拍手和情緒起伏,怎樣的形式将計算表達出來。

「對,成件事都系一盤計算來的。」

是,真的有那麼一點可怕。(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