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作者:Beiqing.com

1500年前,這裡建造了抵禦外敵的長城。78年前,侵華日軍在這裡受降。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鎮,距離北五環130公裡,在潮河沿岸、燕山之間,古鎮長城蜿蜒盤旋于山間,曆史上是北京東北部第一道軍事防線。如今,長城腳下有紀念館、民宿、飯店和工藝坊。

依托長城文化帶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0年起,古北口鎮推出“勝利之路”“國歌長城”“壯美山河”三條長城文化探訪主題路線。據古北口鎮負責人介紹,該鎮依托豐富的生态資源和深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态,将長城、廟宇、邊塞等文化有機銜接起來,為觀長城遊鄉村的人們提供别樣的文化體驗。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二十四眼樓”敵台城樓,遊客在此賞長城風光。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遍體鱗傷”的城磚,見證守衛家鄉的曆史

夏季風呼嘯着從蟠龍山長城牆體中殘存的大大小小磚孔中穿過。蟠龍山長城在古北口長城的中段,它和卧虎山長城、鐵門關、水關長城同時構成了古北口長城防禦的核心,全長五公裡。該段長城未被大修過,牆體遍布戰争年月時留下的彈孔,有的牆根處已呈明顯的黑色。

48歲的古北口鎮村民關雪峰,黑黑瘦瘦的中等個子,在兩年前成為帶遊客逛長城的向導。他向外人提起蟠龍山長城時總是很激動,他說,殘破、保留原狀修複的長城像一本書,它的滄桑感是撲面而來的,要比紙質書上的字更讓人感到震撼。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關雪峰走在蟠龍山長城上。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有的城牆上密密麻麻分布的彈孔無法數清,牆體中間的一些磚石在被槍炮打成粉末後,再遭長期風化影響,如今隻留下一個同形狀的窟窿。“可見當年,戰争之慘烈。”關雪峰每次提起長城殘牆時都會如此感慨。

從小時候起,關雪峰就常聽父輩講起古北口村和長城抗戰的故事,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當年3月10日至5月12日,中國官兵在古北口地區英勇抗擊日寇的進攻,許多愛國官兵為國捐軀。長城抗戰失敗後,當地人們收斂陣亡将士遺體合葬于古北口城西。

在古北口鎮土生土長的李俊臣,今年50多歲了,頭發花白,是古北口鎮政府從業人員,他從1997年至今,便參與司馬台長城、卧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的保護工作。近三十年來,他定期巡查長城,尋找關于長城的故事。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蟠龍山長城上,古北口鎮政府從業人員李俊臣向遊客講解古北口曆史。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8月22日,在蟠龍山長城一座敵台裡,他來回看着牆壁上磚石,反複踱步,“這是彈孔,洞眼那麼深,可能是步槍近距離打的。這裡是不是發生過遭遇戰?”他曾經在蟠龍山長城景區西段的一個修繕工程中,在清理碎磚、雜草環節中,發現了一個炮台,經專家初步鑒定是明代的;他曾在司馬台長城東5樓上,發現刻着“河大營造”的文字磚,在望京樓上發現“古北路營造”文字磚。

“看長城好玩,保護長城更好玩。當你發現磚上的字、彈孔,就像回到曆史現場一樣驚喜。”李俊臣說,保護長城中,每一個工作環節總能發掘出不同的曆史痕迹,這讓人們感覺到幹這份工作的價值。

“野長城”有專人看護,景區長城有辨別牌

不是所有的長城遺址,都有向公衆開放的條件。在古北口鎮,黃峪溝段明長城、潮關村段北齊長城、八道樓子段明長城等長城,未向公衆開放,被遊客們稱為“野長城”。比如有1400多年曆史的北齊長城,經過千餘年風化,牆體已坍縮成碎石帶。從2020年起,50多歲的當地村民曹永和,每周至少來這裡三次,撿遺址上的垃圾,勸阻野遊的人傳回,把遺址現場照片傳送給保護部門。

狹窄的山路,幾日不見人煙,滿身是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就把山道堵滿了。曹永和一般上山要帶着鐮刀,清理荊草。雖然長城在家擡頭就能望見,但要來到長城遺址,徒步需要三四個小時。

巡護員在登野長城的路途,經常遇到野生動物,曹永和見過豹貓、狍子、獾子,還有蛇。他曾經以為豹貓是豹子,見到後躲在石頭後面一動不動;他在夏天的狹窄山道上,遇到一條兩米長的綠蛇,橫穿路面,他後背陡然冒出涼氣。但他沒有退縮:“我們是在長城下長大的,保護長城就是保護我們的家。”

比起野長城,向公衆開放的景區長城有比較完整的牆體結構,而且不乏外形美觀的敵台城樓。

李俊臣尤其喜歡蟠龍山長城段的“将軍樓”和“二十四眼樓”這兩座敵台。“将軍樓”南、北兩面各有四個箭窗,磚層内部是三合土與石塊的混合體,建築結構方正齊整。李俊臣向外來遊客介紹時,總對“将軍樓”建築贊不絕口,“這樓堅固美觀,那些瞭望口是當時想家的戰士們眺望家鄉的,也是用來勘察敵情的。”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二十四眼樓”外景。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二十四眼樓”因每面牆上下兩層共六孔箭窗,四面二十四孔箭窗及台門得名。8月22日,記者探訪該樓發現,城樓目前有兩面相對完整的外牆,内部有鋼架支撐牆體,鋼架與牆體之間以拉索固緊。據辨別牌上介紹,保護采取最少擾動原有遺構,盡量保持古樸滄桑遺址感,展現了文物保護最小幹預的理念。

每座開放的敵台城樓,都有一處辨別牌。遊客掃上面的二維碼,可以了解敵台的曆史和修建資訊。據古北口鎮負責人介紹,古北口長城景區開放段設有内容豐富的長城文化解說标牌,有助于讓遊客了解長城的曆史沿革、設施構造、病害成因、保護理念等;此外,景區内設定長城文化辨別解說系統,并融入了線上小程式和解說系統,這進一步提升了長城保護工作的數字化和展示性。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中午,關雪峰在向遊客講解蟠龍山長城的曆史。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借長城文化發展文旅,傳統古村擁抱時代

60多歲的陳柏樁,家住在古北口鎮北邊。黃昏落日,古鎮街道安靜,陳柏樁拿起笤帚掃門庭前落葉,離他不到百米遠的地方,立着一塊石碑。夕陽将上面的紅字照得熠熠發亮:古北口侵華日軍受降地。

見證抗戰烽火的古北口長城,興起紅色文旅

8月22日下午,古北口侵華日軍受降地紀念處。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1945年9月13日下午,由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武裝和蘇聯紅軍一起在古北口日軍軍營操場舉行受降儀式。當時駐古北口的日軍最高長官本野少佐,向中蘇雙方代表遞交已經簽字的投降書和指揮刀,指令在場日軍清退子彈,雙手舉槍過頭頂。中蘇代表分别在受降書上簽字,接受日軍投降。

古北口鎮是見證國人抵禦外來侵略者的勝利地。近年來,古北口鎮開辟出“勝利之路”文化探訪線路。該線路有侵華日軍投降地、勝利廣場、紀念館等地标,可承辦紅色研學,抗戰大講堂等活動。目前該文旅線路已接待十萬餘遊客團體。

依托長城文化,古北口鎮的每個村莊都在打造特色鮮明的文旅産業。人們在進入古北口村前,會經過一座寫有“古禦道”的院門,裡面是一條南北向街道,它串聯了巍峨城牆和氣派的廟宇、四合院,主街東西向延伸出衆多的次要街巷,兩旁是村民居住的青瓦屋檐的房子。

今年40歲的古北口村黨支部書記宋立胤介紹,古北口村在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發展村裡經濟。如今,古禦道兩旁分布着仿古民居建築,用于民宿、餐飲。宋立胤告訴記者,古北口村曆史上是營城,彙集了天南海北的士兵和商人,是以村裡民俗和美食衆多,有古北口燒餅、北口面茶、豆面年糕、驢打滾、大小黃米粽子、爽口涼粉、葫蘆炒肉絲等上百種,還留存着如藤編、紡織、釀酒、磨豆腐、剪紙、榨油等手工技藝。

2022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釋出《關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公示》。北京市共有四個村落上榜,其中古北口鎮占了兩個:河西村和潮關村。早在2014年11月17日,古北口村就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公布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長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宋立胤告訴記者,古北口村在保護傳統建築和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符合現代人口味的餐飲業和旅遊業,将來着重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配合政府打造相關旅遊線路,讓村裡的長城文化、民俗、美食等吸引八方遊客,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