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丨煜捷史館
編輯丨煜捷史館
中華絨螯蟹,又稱河蟹,屬節肢動物門、十足目、弓蟹科、絨螯蟹屬。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學家突破河蟹育種瓶頸,河蟹養殖産業迅速興起,河蟹已成為大陸水産養殖重要對象,河蟹也開始進入更多家庭的餐桌。
目前河蟹産業發展以池塘養殖為主,然而高密度的河蟹養殖模式存在着諸多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導緻水體水質問題嚴峻,而這也是導緻河蟹疾病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由于養殖戶片面地追求産量,忽略了河蟹成品的規格與品質,導緻河蟹集中大批上市時,是以河蟹價格也随之貶值,大規格、高品質的親本蟹更是“百裡挑一”。
是以通過放養優質、規格大的扣蟹,探索出大規格河蟹生态養殖模式,養成大規格、高品質的河蟹,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優質大閘蟹,還更便利于河蟹育苗機構選擇優質的親本蟹。
而在此養殖模式上使用不同的淨水方法,研究出最适大規格河蟹生态養殖模式水質調控技術,以及分析淨水使用能否影響河蟹的生長發育、營養風味品質,以助力大規格河蟹養殖健康發展。
接下來,大家便随着煜捷一起看看:在河蟹的大規模生态養殖中,淨水劑的使用是如何提升河蟹生長速率的。
中華絨螯蟹産業
第一階段,自然捕撈時期:上世紀50年代,河蟹全部來自天然捕撈,捕撈量僅有1萬多噸。然後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阻擋了河蟹溯回通道,導緻河蟹産量急劇下降。
第二階段,人工放流時期:為了解決上個時期的困境,科學工作者開發利用蟹苗資源在江河湖泊人工放流,河蟹産量有所提高,由于人們過度捕撈,河蟹資源衰退明顯。
第三階段,人工養殖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學家突破河蟹育種瓶頸,河蟹養殖産業發展迅速。
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育苗、飼料、養殖、藥物、餐飲、旅遊等一系列環節組成的産業鍊,其産值超過500億元,在其巨大市場的推動下,大陸河蟹養殖産業發展迅速,到2018年大陸養殖河蟹産量達75.7萬噸。
河蟹養殖是大陸水産養殖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廣泛分布在遼河、黃河、長江流域的河蟹養殖區域,其中長江和遼河水系的河蟹是主要的養殖品種。
根據統計,河蟹養殖平均每畝産量約為75千克,養殖技術比較高的地區每畝産量可達200千克,每畝效益約為1200元,成為農民創收的重要來源。
河蟹養殖也成為某些地區亮麗的風景線,比如一年一度的陽澄湖螃蟹節吸引着周邊乃至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但随着河蟹養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戶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造成養殖水質惡化、藥物濫用、病害爆發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地阻礙了河蟹養殖業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建設與擴張,風景與旅遊區的建設以及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導緻河蟹養殖可利用資源逐漸減少。
加之勞動力成本、餌料、藥物等投入品、交通運輸的提升,河蟹養殖成本逐年上升,由于河蟹仍更多地來源于池塘養殖,是以拟開發出河蟹綠色可持續養殖模式。
那麼,河蟹的生态養殖技術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河蟹生态養殖技術
蟹池采光充足,以長方形為宜,幾畝至幾十畝不等,池深1.2至1.8米,并留有約10厘米淤泥,水質清新無污染,建有防逃與增氧設施。
春節前排幹池水,清除淤泥後暴曬半月至一個月,保持池中約有20厘米水,再用生石灰清塘,每畝用量為150至200千克,生石灰既可以殺除有害生物,又增加鈣質,保持池塘生态環境良好,以便螃蟹生長脫殼。
以伊樂藻、黃絲草、輪葉黑藻種植為主,水草種植有諸多優勢,首先,水草可作為螃蟹直接食物來源且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
其次,水草給螃蟹提供遮陰、避敵、脫殼場所;最後,水草還可以吸收淤泥中的營養不僅可以保證自身生長還可以淨化水質。
首先選擇體質健壯的優質的扣蟹,規格為100至200隻每千克,蟹種放養前一周加注新水,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用有機肥肥水,每畝放養500至1000隻,若要實作超大規格河蟹養殖,可以進一步挑選大規格扣蟹,減少畝放養密度。
(前期以河蟹配合飼料、中後期以冰鮮魚為主,還可以添加一些谷物如玉米、黃豆,攝食量以天氣、河蟹每日攝食具體情況而定。
3-5月養殖出去為提高水溫保持50-60厘米水深,促進河蟹蛻殼;6-9月由于天氣炎熱為降低水溫應保持1-1.5米水深。
每隔幾日進行水質檢測,保持養殖水環境良好,可使用微生态制劑修複水環境。
當水草生長過密時,應除去部分水草,覆寫池塘60%-70%且保持水草塊狀分布。
在以上管理良好的條件下,蛻殼期間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以保證河蟹的營養均衡。
那麼,淨水劑的添加對河蟹養殖又有哪些影響呢?
淨水劑對中華絨螯蟹的影響
中華絨螯蟹的營養品質分析主要通過分析正常生化組成、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實作。
而通過研究我們也是不難發現,不同餌料投喂、不同養殖方式、不同性别、不同季節、不同流域等因素對,中華絨螯蟹的營養和風味品質對比是主要的研究對象。
對于中華絨螯蟹集約化養殖背景下,在飼料投喂、養殖方式一緻的情況下,水體環境成為了唯一可變的因素,而水體環境的不同能否影響中華絨螯蟹的品質有待研究。
微生态制劑是一種活菌制劑,以其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無副作用等特點而被廣泛地應用于水産養殖中,它能夠有效改善養殖水體生态環境,增強養殖動物腸道營養物質代謝、促進生長,提高水産動物免疫力及防病害能力及存活率。
EM菌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微生态制劑,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等微生物複合而成的微生物活性菌劑。
EM改善水體環境,抑制水産動物腸道有害菌的繁殖,提高水産動物免疫力,促進水産動物健康生長,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水産養殖行業,對于不管是作為飼料添加劑還是直接潑灑的方式對水産品營養及風味的研究都較少。
EM菌能促進河蟹生長發育,因而在基礎上探究出養殖水體添加EM菌對成熟河蟹營養養風味品質的影響,旨在為EM菌在河蟹生态養殖中實際運用提供理論基礎。
主要從中華絨螯蟹可食部位正常生化名額、可食部位脂肪酸以及肌肉水解氨基酸三個方面評價養殖水體EM菌對中華絨螯蟹營養品質的影響。
從正常生化名額上看,實驗河蟹可食部位的粗脂肪與粗蛋白含量結果高于前人的研宄,這可能與本實驗3月底就由配合飼料全程更換為小雜魚有關。
前人研究發現甲殼類生物營養成分主要受餌料種類、生長環境的影響。脂類對河蟹的生殖發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營養成分。
用酵母飼喂大型潘能顯著提高其粗脂肪含量,酵母是休眠狀态的酵母菌,淨水劑中EM菌裡有此菌類,而且EM菌又能豐富浮遊動植物種類和含量。
是以EM菌組扣蟹養殖過程中可能攝入更多的天然餌料,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繁殖,有助于水産動物餌料消化,這些可能是導緻EM菌組中華絨螯蟹可食部位粗脂肪升高的原因。
脂肪酸中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也是評價蟹類營養的重要名額,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C18:1、棕榈酸C16:0。
EM菌組雌蟹不飽和脂肪酸C20:2、C20:3、C20:4(ARA)等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研究發現ARA含量越高越能更好地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對雌蟹而言,養殖水體添加EM菌對中華絨螯蟹可食部位脂肪酸營養品質有一定的提升。
而對于雄蟹,兩組脂肪酸含量無明顯差異,飼料的脂肪酸組成容易影響中華絨螯蟹的脂肪酸組成,而本實驗各不同組使用的飼料始終保持一緻。
中華絨螯蟹中,氨基酸也是評價其營養價值的重要名額之一,其中,必需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E/T)是評價氨基酸營養名額的重要參考值。
研究發現,必需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E/T)理想比值在0.4左右,兩個組的必需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E/T)都在0.33左右,說明所有組中華絨螯蟹都有良好的肌肉氨基酸營養。
EM菌組雌蟹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E/T)與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非必需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N/T)低于對照組(P < 0.05)。
這說明養殖水體添加EM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雌蟹肌肉氨基酸營養品質,而對雄蟹影響不大。
從中華絨螯蟹肌肉遊離氨基酸、可食部位呈味核苷酸兩個方面評價養殖水體EM菌對中華絨螯蟹風味品質的影響。
遊離氨基酸通常呈現鮮味、甜味、苦味和硫味等不同風味,精氨酸(Arg)、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腩氨酸(Pro)是本次實驗蟹肌肉中含量最高的遊離氨基酸,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一緻。
雌蟹中,對照組絲氨酸(Ser)低于EM菌組,而丙氨酸(Ala)高于EM菌組(P < 0.05),且隻有這兩者均屬于甜味氨基酸,總甜味氨基酸兩組差異不顯著(P > 0.05),是以兩組雌蟹對于肌肉遊離氨基酸層面表現出來的風味差異不大。
雄蟹中,兩組中隻有甜味氨基酸丙氨酸(Ala)有差異且對照組大于EM菌組(P < 0.05),是以對于雄蟹,養殖水體添加EM菌對其肌肉遊離氨基酸風味品質無提升作用。
通過對河蟹養殖曆史的回顧,我們了解到河蟹養殖産業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但也面臨着諸多問題,如水質和品質管理等。
研究結果表明,養殖水體中添加EM菌對中華絨螯蟹的營養品質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特别是對雌蟹而言,其肌肉中的氨基酸比值和部分脂肪酸含量顯著增加,這有助于提高河蟹的營養價值,對雄蟹的影響相對較小。
研究還發現,EM菌的添加對中華絨螯蟹的風味品質影響有限,主要表現在遊離氨基酸的含量和味道上,雖然在雌蟹中出現了一些差異,但總體來說,兩組螃蟹的風味差異不大。
這也算為大規格河蟹的生态養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為EM菌在河蟹養殖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有望進一步推動中國河蟹養殖産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河蟹産品,同時也有助于保護水體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