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趙本山正式宣布:“今後獨幕喜劇舞台上不會再有我,來年地方台我也不去了,我會用獨立的時間,多思考公司的劇本,把空間留給别人。”
從此,趙本山退出了春晚舞台。
沒想到的是,十年過去了,即将66歲的趙本山竟帶着一部古裝情景喜劇殺回來了。
《鵲刀門傳奇》,趙本山一人分飾兩角,營造了一個充滿反諷色彩的武俠世界,讓觀衆直呼過瘾:
“本山還是本山,笑就完了。”
趙本山已經十年沒有上過春晚,但是關注他的人從未減少。
就連主要是年輕人的視訊網站上,相關視訊播放量都能過億。
圖源B站
評論裡全是對他的想念:
春晚導演曾說過:“如果他的獨幕喜劇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
有人說,如果春晚上沒有趙本山就像是過了一個假年,這也是對趙本山的最高評價。
“馬甲”、“薅羊毛”、“忽悠”、“不差錢”、“你太有才了”、“緣分啊”……趙本山作品裡的台詞,甚至重塑了我們的日常語言體系。
他已經不止是一位喜劇演員,早已化身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宋丹丹曾說過,趙本山雙腳沒離過地。
在他的作品中,他飾演的都是底層小人物。因為他的作品都是從他背後的那片黑土地裡生根發芽的。
趙本山生于1958年,5歲那年,母親去世,後來父親逃荒,留下趙本山成了孤兒,連飯都吃不飽。
上山采藥賺取油火錢、吃野菜、掏耗子洞……十幾歲的孩子,不得不獨自面對這一切。
同學的媽媽見他可憐,就認了幹兒子,有口吃的就分給他一份。多年後,趙本山每年都會回去看望老人,一度堅持要把幹媽接來城裡住,不過老人不願意,後來為她在鐵嶺買了房子。
趙本山有一個盲人堂叔,走街串巷賣藝為生,空閑的時候就跟着堂叔學藝。那時候,趙本山最大的理想就是能通過賣藝養活自己,不用再餓肚子。
多年後,趙本山說:“悲慘的童年是我一輩子最大的财富”。
由于多才多藝,17歲的趙本山進了公社文藝宣傳隊。25歲,有了《摔三弦》,他扮演一位盲人,在全省調演中榮獲一等獎。
同年,他考入了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并任業務團長。
四年後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那時,趙本山與潘長江一起演出的二人轉《大觀燈》300餘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轟動了東北三省。
時任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姜昆帶團到鐵嶺演出,台下的觀衆起哄說:“還沒有趙本山好。”
懷着強烈好奇心的姜昆,看了趙本山的兩個節目後,贊不絕口:“你太棒了,如果你不上中央電視台,我這姜字倒過來,不讓它念字。”
就算有人引薦,春晚也不是那麼好上的。因為趙本山的形象有點蔫,不符合春晚喜氣洋洋的風格,是以一連被拒絕了好幾次。
直到1990年,他才帶着《相親》登上春晚。
誰也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趙本山的作品一直以調侃小人物為樂,有人說他“醜化農民”、“拿殘障人士開玩笑”、“難登大雅之堂”等等。
但是他很難改變,他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他的作品也注定離不開鄉村。
2003年,趙本山成立了劉老根大舞台,大力倡導剔除髒話、健康文明的“綠色二人轉”。
趙本山也開始高調收徒,整合民間二人轉演員,“趙家班”逐漸成型。
收徒弟容易,管理就難了:“民間藝人都是野生的,自由散漫慣了,特别不好管理。”
他幫徒弟還過賭債、挽救過婚姻,還帶他們參加過慈善活動,但是徒弟的負面新聞依然層出不窮,關于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包括對他不再上春晚的猜測。
對于趙本山離開春晚的原因有很多個版本,但從幾次采訪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些真實情況。
趙本山坦言,春晚的壓力太大。有時候一個本子不好,就被斃掉,然後必須短時間再創作一個作品,這對他來說壓力很大。
對于春晚的稽核制度,也是趙本山一直頭疼的,春晚導演認為獨幕喜劇應當有教育意義,不應該隻是無聊的打樂逗趣。
而趙本山認為:“春晚獨幕喜劇它最大的主題是快樂,你那個作品教育不了人,我們365天都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走過,就這一晚上你還教育他有用嗎?就讓他快樂起來。”
看了最近幾年的春晚節目,趙本山的話确實說到了點子上。
舞台上的大師變成了流量明星,觀衆席再也沒有捧腹大笑的景象,最好的春晚時代已經過去了。
那麼,對于喜劇作品來說,好笑和有意義哪個更重要?
我想,今日趙本山在江湖的地位,就是最好的答案。
點亮【贊】+【在看】,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