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為新手機的亮相惹人議論,其搭載的國産晶片狠狠打了美國的臉。美國想要圍堵、制裁中國的企業,可卻事與願違,反而促進了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這下美國坐不住了,想要拉上盟友加大對中國的制裁力度,但美國的盟友卻有些“不聽話”了。就在2023年歐盟舉行的峰會上,圍繞着是否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的話題,歐盟國家展開了投票。
大多數歐盟國家都投出了支援票,希望能跟随美國腳步制裁中國,可德國卻堅定地投出了反對票。德國為什麼要頂着美國壓力,堅決支援中國呢?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陣營正逐漸走向分崩離析。
一、歐盟與美國
2023年6月底召開的歐盟峰會,其讨論的主題包括俄烏沖突、對華政策等内容,遠在遙遠東方的中國,成了歐盟國家熱議的話題,這與近幾年中美對抗愈演愈烈有着直接的關系。在美國勢要遏制中國的局面下,歐盟究竟該何去何從?
其實歐盟與美國早就成為了利益共同體。二戰結束後,被戰争摧殘成一片廢墟的歐洲各國充分吸取了教訓,提出了歐洲統一的想法。彼時的世界逐漸成為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歐洲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站在美國陣營,一同對抗蘇聯。
美國在二戰中撈到了大便宜,因為遠離本土作戰,美國的國内經濟并未受到戰争影響,到了戰後,美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老大哥”,給歐洲國家送上了“溫暖”。
1947年正式啟動的“歐洲複興計劃”,又名馬歇爾計劃,美國向被戰争破壞的西歐各國提供包括金融、技術、裝置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其中90%都是贈予,隻有10%是貸款。美國拿出了約131.5億美元幫助歐洲重建。
僅僅過去4年,戰後最初的貧窮饑餓一掃而空,取之是西歐各國的經濟飛速增長,美國也與歐洲的貿易往來越發緊密。在穩固了歐洲經濟後,美國适時提議成立北約,以對抗蘇聯為名,美國得以控制歐洲的防務體系。
在經濟、軍事上都仰仗美國的歐洲各國,自然是唯美國馬首是瞻。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被打破,歐洲各國也建立了歐盟,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主張。
英法德等國任何一個拿出來都無法與美國抗衡,但集結了歐洲多國力量的歐盟,卻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員。
随着歐盟的實力增長,美國對它的态度也發生了悄然的改變。事實上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既合作又排擠,當美國的利益受損時,它就會強迫西歐各國損害自己的利益來為美國服務。
上世紀七、八年代,由于西歐、日本的經濟快速騰飛,美國面臨着巨大的貿易逆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其産品的出口競争力。
于是美國和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一起簽署了“廣場協定”,通過五國政府幹預外彙市場的方式,誘導美元對這些國家貨币的有秩序貶值。
廣場協定簽署後,五國開始在國際外彙市場大量抛售美元,造成美元的貶值,在不到3年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受到日元升值的影響,日本的出口競争力備受打擊,其實當時的英、法、德等國也受到影響,隻不過都沒有日本的損失慘重。
1987年,五國再度聚首,檢讨“廣場協定”對國際經濟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盡管美元貶值,美國的出口貿易還是沒有增長起來,美國也就不再強迫其他國家的貨币升值,但已經于事無補。
歐盟在90年代推出歐元後,就打算在國際市場推行歐元結算,在第一次海灣戰争中被美國教訓一番的伊拉克立即響應,表示向伊拉克買石油,不需要用美元,也可用歐元結算。
這下可戳到了美國的痛處,誰敢動搖美元霸權的地位,美國就會對其毫不留情地打擊。第二次海灣戰争随即爆發,伊拉克受到了美國的嚴懲。
很多人戲稱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美國的身影,其實美國壓根就不缺油,它要維持的是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這一體系,歐盟曾經想挑戰這一體系,後來失敗了。眼看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打得火熱,美國又橫插一腳。
俄烏沖突後,美國光明正大地要求歐盟斷絕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俄羅斯與德國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北溪管道還被神秘兇手給炸了,徹底斷了歐洲的念想,歐洲國家頓時陷入了能源危機當中。
若要說歐盟有沒有怨言,那當然是有的。隻不過俄烏沖突是發生在歐盟家門口的戰争,歐盟就算是捏着鼻子也得跟着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可等到美國要求歐盟制裁中國的時候,歐洲國家就不樂意了。
中國與歐盟遠日無怨近日無仇,而且中國還是歐盟的重要貿易夥伴,得罪了中國,對歐洲國家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這下美國的盟友們,開始不聽話起來了。
二、不能與中國脫鈎
2023年歐盟夏季峰會在布魯塞爾舉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緻與會各國上司人的邀請信中稱,這是重申歐盟對中國統一立場的機會。北約已經成為了美國一手操縱的工具,如今歐盟也在重蹈北約覆轍,過分追随美國,隻會讓歐盟喪失獨立自主。
事實上,歐盟國家中有不少上司人都表達了歐洲要獨立自主、不能與中國脫鈎的觀點,譬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曾在多個場合發表類似觀點。中國的威脅,畢竟是對美國來說的,美國害怕中國的崛起會取代美國的地位,可歐盟又何必去趟這趟渾水呢?
在這次峰會上,對華政策成為讨論重點。美國自己制裁中國企業還嫌不夠,向歐盟施壓要求歐盟一同展開對華制裁。歐盟峰會上針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的投票,還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歐盟表示,這些中國企業涉嫌給俄羅斯出口産品,其中部分産品可以用作軍事武器零部件,也就是說這些中國企業在為俄羅斯“提供軍火”。這個如此牽強的理由,竟然能說服絕大多數的歐盟成員國,由此可見歐美國家的虛僞。
但在衆多的贊成票中,卻有一張來自德國的反對票。26國同意制裁中國企業,可德國卻表示反對。作為歐盟中最有話語權的國家,德國的一票反對,讓歐盟犯了難。德國為什麼要反對制裁中國呢?
雖然德國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但它這個火車頭還需要中國這個全球經濟發動機來帶動。近幾年德國經濟陷入了衰退,而德國又是近半數歐盟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如果德國經濟陷入困境,很有可能将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拖下水。
而德國的經濟之是以下滑,與嚴重的通貨膨脹有關。德國的經濟十分依賴于産品出口,可作為德國重要出口市場的歐元區與美國也存在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在這種經濟低迷的時期,德國更加依賴于中國市場,自然不希望與中國的關系鬧僵。
過去7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在全球的最大貿易夥伴,在曾經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中國市場幾乎是德國汽車業、化工業等巨頭公司唯一盈利的市場。同時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和重要的投資目的地。
盡管德國一些政客跟随着美國的步伐,叫嚣着“對華脫鈎”,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沒人會和錢過不去,德國企業依然喜歡與中國做生意,是以德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到得罪中國的後果。
對于德國企業來說,它們離不開中國,也不想離開中國。根據德國《每日鏡報》的文章顯示,德國約100萬個工作崗位依賴于對中國的出口,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活躍于中國。而像大衆、寶馬、奔馳等德國汽車公司30%以上的利潤都來自于中國。
如此緊密的貿易往來,德國又怎麼可能與中國進行“脫鈎”呢?是以盡管歐盟的其他國家叫嚣着要制裁中國,可德國卻不願這樣做。
中國與歐盟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相反,中國還是歐盟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在有了德國的帶頭後,歐盟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陷入了搖擺。中國早已經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也不是上世紀被美歐封鎖的落後國家。
如今的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在全球産業鍊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就連美國想遏制中國,都承擔不起與中國脫鈎的後果,更不用說這些歐洲小國。在失去了俄羅斯的能源之後,如果再失去中國市場和中國制造的産品,那歐洲的經濟危機恐怕要來得更加兇猛。
不僅是歐盟在左右為難,就連美國也開始向大陸做出讓步,不敢真的與大陸爆發沖突。全球經濟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國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置各國利益而不顧,相信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明白,跟着美國混,他們就是被“犧牲”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