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地與養地的四項措施,你使用了嗎?

#秋日生活打卡季#

用地大家都知道,是使用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蔬菜,獲得必要的農産品。而說養地可能會有很多人不了解,地不就是供人們種植使用嗎?無生命的東西如何去養。我告訴大家養地是古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他們認為土壤是有生命的,“死地”可以養成“活地”,“活地”也會種成“死地”。所謂死地就是肥料不少,作物沒有以前長得好,病害多發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當有這種現象出現後,人們就說地讓你種“死”了。原因就是土壤理化性質改變了,出現酸化闆結的結果。肥力不減退,根系發育和生長的環境破壞了,根系不能正常的發育。

用地與養地的四項措施,你使用了嗎?

所謂活土,就是土壤有機質含量2%以上,肥料可減量施,但收益不減,即使一季不施肥,畝産仍與上季持平。菜園地就是這類土,是多年養地的結果。

要想将土壤“養”成有機質含量高的“活”土最簡單做法如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一、土壤深松凍曬垡

利用作物換茬之際,土壤空閑時間,進行土壤耕翻,這也是傳統的養地之道,稱之為凍、曬垡。通過陽光和風雪侵蝕,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由死土變為活土,将被土壤固定的有效養分在微生物作用釋放出來,使土壤更加肥沃。但很多種植戶在土壤耕翻地時,利用旋耕機入土深度隻有十幾厘米,下面的土被碾成了死土,通透性差,肥力減弱根系得不到充分擴充。是以,翻地時要增加耕作層的深度,翻地深度不低于30厘米。當然加深不能一次氣成,每次加深在原有耕層的基礎上加深5厘米左右。為了養地在每次耕翻土地時可以先撒有機肥,然後再耕翻地,這樣就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促使土壤疏松透氣,這是養的第一個措施。

用地與養地的四項措施,你使用了嗎?

二、多施有機肥

施有機肥對于改良土壤品質和肥力非常重要,也是傳統們用地養地的主要措施。土地實行責任制以前,乃至更早種地全靠有機肥,那時雖然沒有化肥,農作物産量也不低,就是年年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以上。這是肥力“根”。而眼下幾十年土壤沒有有機肥施入,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上下,這也是掠奪式種地的結果。年年堅持施用有機肥是養地的又一措施。對于一些黃土、粘性土,可以增施一些粗纖維有機肥,例如:牛馬糞、羊糞、酒糟、稻殼、食用菌下腳料等。對于一些沙質土壤,可以增施雞糞、豬糞。人糞尿等,但需要注意,不管什麼有機肥,使用前一定要先發酵腐熟再使用。

有人會說現在農村家家都不積肥了,到哪裡去弄有機肥。目前有機肥的來源是,一是稭稈還田,二是利用稭稈自己堆制,三是購買商品有機肥。不管采取什麼辦法,有機肥一定要施了,不然在以真的會把地種“死”。

三、化肥減量增效

國家農業部門提出了化肥使用要減量增效的要求,就看到了年年大量使用化肥是導緻土壤退化、土壤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逐年減少、土壤團粒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僅增加了病害的發生,也阻礙了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是以,在全國推廣土地深耕、建設高标農田等一系措施,其目的就是達到用地與養地的統一,用養結合。

在此方面主要是減少化肥用量,提倡使用控緩釋肥料,提高肥料使用效果。在肥料施量上采用平衡配方施肥,精量施肥,進而真正減少用量。

四、使用功能性肥料

功能性肥料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肥料,卻發揮着肥料作用,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改良土壤,提高肥料使用率。這類肥料很多如氨基酸肥料、海藻肥、黃腐酸鉀肥、甲殼素等,可做底肥或追肥,用量少,是培養地力和養地的措施之一。

總之,讓土壤變得越來越肥,産量越來越高,病害越來越少,是一個長期用地養地過程,種地要先學會養地,就是這個道理。

用地與養地的四項措施,你使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