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董玮 師從王镛先生。先後任中國書法院教學部主任、北大名家工作室主任、人大繼教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清華美院書畫高研班導師,河北美院書法大學班導師,尚藝書院院長。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委會委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書協考級中心考官,寸耕社成員。

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文/董玮

我的書法教學理念是:站在藝術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去教學。書法的文化性不可否認,但書法更是文化中的藝術。

豐子恺先生在一篇文章裡說:“我們平日的生活,都受環境的拘束。心不得自由舒展,唯有學習藝術的時候,心境可以解嚴,把自己的意見、希望與理想自由地發表出來。這時候,我們享受一種快慰,可以調劑平時生活的苦悶。我們平日對于人生自然,因為習慣所迷,往往不能見到其本身的真相,唯有在藝術中可以看見萬物的天然的真相。我們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傳統習慣的思想而用全新至淨的眼光來創作藝術、欣賞藝術的時候,我們的心境豁然開朗,自由自在,天真爛漫。”

豐子恺先生的這番話表明,隻有把書法當藝術去教、學習者也把書法視為藝術去學習時,才有可能實作表現、抒情、得大自在,開發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等這些審美教育的功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把書法當成藝術去教,就要重視書法作品的視覺形象,培養學員對形的感受力、敏感度。有人認為,把書法當成視覺藝術是拉低了書法的層次。我不這樣認為。古人說,以形媚道、以形寫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書法是要神采為上,但如果連形都沒有,還媚什麼道?寫什麼神?書法教學抓住了“形”就抓住了要害。圍繞“形”進行,肯定會高效,我在書法教學中就非常重視“形”——點畫的形、結體造型、一幅字整體的形象。當然,重視可視的“形”并不是說就不講質感、行氣、氣韻、神采等無形的東西,不是非此即彼的。

把書法當成藝術去教,就要注重培養學員的個性、創造力。我在指導學員選主攻碑帖時,向來都是讓學員在廣泛臨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這樣可以開闊視野,使學員在與衆多碑帖接觸、碰撞中發現自我。我從不直接“包辦”,使衆人一面。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注重講解、剖析古人用筆、結體、章法的原理,以便學員“通其意”、生發創造。我還定期邀請國内一流名家到書院講座,學員在聽講、受啟迪的同時,還能感受當代名家的風采,開闊視野,把握時代脈搏,增強創新意識。

另外,我在書法教學中非常注重“授人以漁”——教方法、原理,學習者掌握了,就能自己去解析、臨摹各種碑帖,也就具備了無限生發的可能。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國展”不是太盡如人意,但近幾年也有好的變化,如更加注重參展作品的傳統功底,風格也更多樣化,形式上強調素雅,拒絕了以往過度拼接導緻的花哨豔俗等,但還存在評選機制不夠科學合理,對有創造力、探索性的作品不夠包容的問題。書法教育訓練以“國展”為主要目标,優點是能調動學書者的積極性,在參展過程中傳統基礎得到加強,用筆、結體、章法、形式、材料等全面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過于看重展覽、辦班以“國展”為主要目标就有問題了。過于功利的表現,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美育的根本目的。揣摩、迎合評委喜好,把握不好會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受損傷。

是否入“國展”可以作為衡量教學品質的一個參考,但不能作為标尺。目前,許多書法教育訓練班都以“國展”為主要目标,對“國展”趨之若鹜這肯定是不正常的。

藝術是人類用于緩解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條條框框、秩序、規矩、抒情表現的工具,我們學習它,就像豐子恺先生所說的,能從中獲得自由,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弱化功利心,促進人品格的完善,人生的圓滿,這應是書法教學、學習的最高目标。在“自娛”的同時,作品能參展、獲獎,博得功名,當然更好,但主次不能颠倒,特别是有的“國展班”采取拔苗助長,甚至弄虛作假的手段,這是毀了學生,更是不可取。有一次,我與王镛老師聊天時談到宋莊許多國畫“國展班”采取特别手段投稿,王镛老師說他在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畫時,誰要弄虛作假了,别人都會鄙視他,當事人會擡不起頭。現在,許多人集體作假,卻不以為恥。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當代書壇确實缺少創新精神,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一門藝術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代書法要發展,也必須要探索、創新。

創新能力差是目前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是大環境決定的,但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書法領域的創新問題顯得尤為嚴重,這與書法學習主要靠臨古、國際上缺少同類藝術借鑒、容易封閉保守有關,另外也與書法特殊的生态環境有關。

建國後由于掃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目前大陸沒受過教育的文盲很少。但由于教育一直功利化嚴重,長期忽視美育,造成從上到下國民的審美素養普遍偏低,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包括很多博士,文化課成績确實很好,但藝術修養卻低得可憐,正如吳冠中先生所說的,當代“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另外,與之相悖的是,因為書法與寫字“貌似”,很多人都把寫字與書法混同,導緻書法藝術失去了專業的門檻,隻要會識字、寫字的都非常自信地認為自己有資格評判書法,形成了“全民教練”現象。一方面是大衆審美素養低,對書法藝術也沒進行過專門的研究,隻是會寫字而已,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書法傳統為何物;另一方面,這些人又在書法賞評上超級自信,覺得自己絕對有資格評判書法作品的高低——不就是寫字嘛,我從小就寫,别的藝術我不懂這還能不懂?!他們普遍把書法完全等同于寫字,認為寫出的字工整、漂亮就是最美最好的書法,對稍有探索性、不常見的書風就看着不順眼,覺得醜,大加鞭笞。他們人數衆多(據說大概12.9999億人),有的還“一不小心”成為了書法名家、教授、評委,這些人共同構成了強大的保守力量,阻礙着書法的探索、創新。

董玮:當代書壇為何缺少創新精神

盡管書法在當代的生态環境很惡劣,但書界同道想有所成就,還是應該勇于探索、膽敢獨造,因為創新是藝術家的使命,也是藝術家提供給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曆代傳世的經典書法作品都分明“寫着”兩個字——創新。

#圖文作者打造計劃##頭條文章發文任務##書法欣賞##書法##國展#

歡迎點贊+關注!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