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與賀子珍所生的女兒。
前言
1981年,中央派人找上李敏,說毛主席為他留下了一份遺産,李敏很是疑惑,自家的事自己最清楚,父親哪裡有什麼“遺産”能留下的。
當從業人員把所謂的“遺産”轉交給她之後,李敏看着這三樣東西,忍不住哭了出來。
那麼,毛主席給女兒留下的遺産,究竟是什麼呢?
一、李敏的經曆
李敏出生于陝北,卻和毛主席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少,晚年時期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她曾哭着說小時候父親身體不好,可她甚至沒辦法陪伴在主席的身邊。
李敏從小就跟随母親出國了,對于父親的印象,隻有寥寥幾面還有一張泛黃的照片,即使之後回國,母女二人也隻是定居在哈爾濱,沒有跟主席同住。
缺失父愛的李敏從小生活就很苦,母女相依為命,她很小就幫助母親分擔了家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國内局勢穩定,毛主席才把她接回到身邊一起生活。
那時候她已經13歲了,父親對她而言卻像是一個“陌生人”,晚年時期回憶中還說最開始那段時間她表現的很拘謹,就像是在别人家“做客”一樣。
而且主席因為建國之初,十分忙碌,父母倆一個月也見不上幾次面,用了好長時間才漸漸适應。
毛主席要求子女不能以“毛主席的孩子”自居,他覺得不能因為先輩的功績而讓子女蒙蔭,隻會享受父輩的“特權”是永遠也無法成事的。
1959年,李敏遇到了孔令華,對方直到結婚前都一直不知道李敏竟然是主席的女兒,主席也同樣沒有給這個女婿絲毫優待,結婚不久他們就搬了出去,住在北京的小巷子裡。
“要見爸爸一面太難了,不光進中南海需要證件,而且到了門口還要打報告,有時候爸爸忙的時候,一等就是好半天!”
自從搬出中南海之後,李敏和毛主席相見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然而就是這麼短暫的相處時光,毛主席依然深深地影響着李敏,“和爸爸經曆的很多事情我永遠也忘不了。”
李敏曾透露過一件小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國内饑荒也在,災害連連,好多人都吃不起糧食,毛主席就帶頭節衣縮食,給黨内幹部做表率,讓大家拿出糧食來捐贈給災區難民。
而主席的幾個孩子也跟着“遭了罪”,你能想象嗎?身在中南海的大院裡,幾個孩子卻跟着喝糊糊,啃窩窩頭,每天都吃不飽,因為營養跟不上,他們都先後起了嚴重的浮腫。
主席的警衛員看不下去了,找來了一些牛奶和面包,幾個孩子猶豫再三還是沒忍住饑餓,拆開吃了起來,主席知道後,當晚就趕回來揪着這件事開了一個家庭會議。
“全國人民都在挨餓,我們作為表率,更應該以身作則,我知道你們都很苦,堅持一下,困難很快就會過去的!”
這隻是件小事,可毛主席卻十分重視,這件事也一直深深印刻在李敏的心裡,那麼,這麼節儉的主席又能給子女留下什麼樣的“遺産”呢?
二、三樣“遺産”
毛主席留下的“遺産”隻有三樣東西,一個彩電、一個冰箱還有8000人民币,在1981年的時候,這些東西确實也算得上有些貴重了,可這也不至于讓李敏“哭”出來吧。
難不成,這三樣東西還能有什麼特别的意義?這就得從當年的一場風波說起了。
毛主席作為知名文學家,革命時期就經常往報社投稿,甚至還在湖南長沙創辦過一家革命報刊《湘江評論》,他既是主編,又是撰稿人。
投稿必然有稿費,這些稿費最初都上交給了組織,畢竟那時候革命急需用錢,哪怕一分錢也要花在刀刃上,但建國後,那些稿費就屬于主席自己了。
毛主席的聲望大家都知道,偉大思想傳遍世界,不僅是國内,就連國外也有很多“粉絲”吹捧,他的文章自然也是火遍全世界,時至今日都有不少人收藏着他的親筆。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毛主席這些年的稿費究竟攢了多少呢?”衆人紛紛猜測,有說上千萬的,還有說上億的,更有人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數字——1.3120億。
至今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反正當時大家普遍接受了這個說法,主席也沒有反駁,不過也有人不相信,畢竟那時候一億元是個什麼概念?
直到有人去問毛主席的“财務管家”吳連登,對方直接大笑道:“這怎麼可能,别說主席了,整個中央上司層的錢加起來也不到這個數的十分之一。”
吳連登照顧主席足足12年,家裡大小流水都是要經過他的記錄的,是以他的話自然是有極高的可信度,随後吳連登透露出主席這些年的稿費其實隻有157萬。
雖說這個數字也不低,不過想到主席有那麼多忠實的“讀者”,想想也能接受了,可既然主席那麼“有錢”,為何過得如此貧寒,就連給女兒的遺産也不過才8000元?
三、8000元的遺産
主席雖然“有錢”,但他幾乎沒有動用過這筆錢,吳連登透露主席的收入情況,每個月工資有600元,減去10元的黨費和兩個女兒上學的錢,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每個月的開銷大約是300左右。
誰能想到這是主席家庭的開銷,恐怕一個普通勞工家庭也就這個數目了,平時吃飯主席都是五谷雜糧,用不了多少錢。
基本上平時就是買一些香煙和圖書之類的是固定開銷,甚至之後主席為了省錢,書都不買了,天天找總理、鄧公等人去借,看完再還給他們,以至于周總理時常打趣主席“又來我這打秋風啦?”
因為工資總是花不完,主席主動申請降薪,從600又降到400多,平時有什麼大的開銷,吳連登都要請示主席,主席每次都會讓他“省着點”,然後才讓他調動一點稿費。
1972年,主席的小女兒李讷生下了一個兒子,本就貧寒的生活更加艱苦,買了奶粉之後家裡甚至連飯都要吃不起了。
自己餓着倒是沒事,但剛出生的孩子需要營養,李讷入不敷出,家裡終于承擔不起孩子的奶粉錢了,實在沒辦法隻能求助張耀祠。
張耀祠借了她一些錢,随後把李讷的困境如實彙報給了主席:“主席,現在畢竟不是以前了,我看就支援李讷點錢吧,再說,苦了誰也不能苦了孩子啊!”
毛主席聽完心裡也很哀傷,他也沒想到女兒如今竟然過得這麼艱辛,轉頭問吳連登:“讷兒也不容易,但是還是不能用公費的,這樣,連登你從我稿費裡取8000塊出來,不用批示了!”
這筆錢讓李讷一家度過了最困難的日子,随後主席考慮到不能厚此薄彼,打聽到李敏生活也不如意,又拿出八千元的稿費寄給李敏。
這筆錢本該早就送到李敏手裡,可70年代黨内又出現新的問題,吳連登也牽連進來,之後主席又病倒在床,直到去世。
主席逝世後,應他的要求,他賺的所有稿費全部當成黨費存入國庫,沒有給子女留下一分錢,但李敏被批的8000元卻引起了争議,最終大家經過商議還是決定給李敏批下去。
結語
主席留給李敏的錢隻有8000元,彩電和冰箱是黨中央看到李敏生活艱苦,特地加送的,李敏得知這個錢的由來,感動地留下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