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所生的女儿。
前言
1981年,中央派人找上李敏,说毛主席为他留下了一份遗产,李敏很是疑惑,自家的事自己最清楚,父亲哪里有什么“遗产”能留下的。
当工作人员把所谓的“遗产”转交给她之后,李敏看着这三样东西,忍不住哭了出来。
那么,毛主席给女儿留下的遗产,究竟是什么呢?
一、李敏的经历
李敏出生于陕北,却和毛主席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晚年时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曾哭着说小时候父亲身体不好,可她甚至没办法陪伴在主席的身边。
李敏从小就跟随母亲出国了,对于父亲的印象,只有寥寥几面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即使之后回国,母女二人也只是定居在哈尔滨,没有跟主席同住。
缺失父爱的李敏从小生活就很苦,母女相依为命,她很小就帮助母亲分担了家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国内局势稳定,毛主席才把她接回到身边一起生活。
那时候她已经13岁了,父亲对她而言却像是一个“陌生人”,晚年时期回忆中还说最开始那段时间她表现的很拘谨,就像是在别人家“做客”一样。
而且主席因为建国之初,十分忙碌,父母俩一个月也见不上几次面,用了好长时间才渐渐适应。
毛主席要求子女不能以“毛主席的孩子”自居,他觉得不能因为先辈的功绩而让子女蒙荫,只会享受父辈的“特权”是永远也无法成事的。
1959年,李敏遇到了孔令华,对方直到结婚前都一直不知道李敏竟然是主席的女儿,主席也同样没有给这个女婿丝毫优待,结婚不久他们就搬了出去,住在北京的小巷子里。
“要见爸爸一面太难了,不光进中南海需要证件,而且到了门口还要打报告,有时候爸爸忙的时候,一等就是好半天!”
自从搬出中南海之后,李敏和毛主席相见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然而就是这么短暂的相处时光,毛主席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李敏,“和爸爸经历的很多事情我永远也忘不了。”
李敏曾透露过一件小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国内饥荒也在,灾害连连,好多人都吃不起粮食,毛主席就带头节衣缩食,给党内干部做表率,让大家拿出粮食来捐赠给灾区难民。
而主席的几个孩子也跟着“遭了罪”,你能想象吗?身在中南海的大院里,几个孩子却跟着喝糊糊,啃窝窝头,每天都吃不饱,因为营养跟不上,他们都先后起了严重的浮肿。
主席的警卫员看不下去了,找来了一些牛奶和面包,几个孩子犹豫再三还是没忍住饥饿,拆开吃了起来,主席知道后,当晚就赶回来揪着这件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我们作为表率,更应该以身作则,我知道你们都很苦,坚持一下,困难很快就会过去的!”
这只是件小事,可毛主席却十分重视,这件事也一直深深印刻在李敏的心里,那么,这么节俭的主席又能给子女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
二、三样“遗产”
毛主席留下的“遗产”只有三样东西,一个彩电、一个冰箱还有8000人民币,在1981年的时候,这些东西确实也算得上有些贵重了,可这也不至于让李敏“哭”出来吧。
难不成,这三样东西还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就得从当年的一场风波说起了。
毛主席作为知名文学家,革命时期就经常往报社投稿,甚至还在湖南长沙创办过一家革命报刊《湘江评论》,他既是主编,又是撰稿人。
投稿必然有稿费,这些稿费最初都上交给了组织,毕竟那时候革命急需用钱,哪怕一分钱也要花在刀刃上,但建国后,那些稿费就属于主席自己了。
毛主席的声望大家都知道,伟大思想传遍世界,不仅是国内,就连国外也有很多“粉丝”吹捧,他的文章自然也是火遍全世界,时至今日都有不少人收藏着他的亲笔。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毛主席这些年的稿费究竟攒了多少呢?”众人纷纷猜测,有说上千万的,还有说上亿的,更有人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1.3120亿。
至今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反正当时大家普遍接受了这个说法,主席也没有反驳,不过也有人不相信,毕竟那时候一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直到有人去问毛主席的“财务管家”吴连登,对方直接大笑道:“这怎么可能,别说主席了,整个中央领导层的钱加起来也不到这个数的十分之一。”
吴连登照顾主席足足12年,家里大小流水都是要经过他的记录的,所以他的话自然是有极高的可信度,随后吴连登透露出主席这些年的稿费其实只有157万。
虽说这个数字也不低,不过想到主席有那么多忠实的“读者”,想想也能接受了,可既然主席那么“有钱”,为何过得如此贫寒,就连给女儿的遗产也不过才8000元?
三、8000元的遗产
主席虽然“有钱”,但他几乎没有动用过这笔钱,吴连登透露主席的收入情况,每个月工资有600元,减去10元的党费和两个女儿上学的钱,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每个月的开销大约是300左右。
谁能想到这是主席家庭的开销,恐怕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也就这个数目了,平时吃饭主席都是五谷杂粮,用不了多少钱。
基本上平时就是买一些香烟和图书之类的是固定开销,甚至之后主席为了省钱,书都不买了,天天找总理、邓公等人去借,看完再还给他们,以至于周总理时常打趣主席“又来我这打秋风啦?”
因为工资总是花不完,主席主动申请降薪,从600又降到400多,平时有什么大的开销,吴连登都要请示主席,主席每次都会让他“省着点”,然后才让他调动一点稿费。
1972年,主席的小女儿李讷生下了一个儿子,本就贫寒的生活更加艰苦,买了奶粉之后家里甚至连饭都要吃不起了。
自己饿着倒是没事,但刚出生的孩子需要营养,李讷入不敷出,家里终于承担不起孩子的奶粉钱了,实在没办法只能求助张耀祠。
张耀祠借了她一些钱,随后把李讷的困境如实汇报给了主席:“主席,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我看就支援李讷点钱吧,再说,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啊!”
毛主席听完心里也很哀伤,他也没想到女儿如今竟然过得这么艰辛,转头问吴连登:“讷儿也不容易,但是还是不能用公费的,这样,连登你从我稿费里取8000块出来,不用批示了!”
这笔钱让李讷一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随后主席考虑到不能厚此薄彼,打听到李敏生活也不如意,又拿出八千元的稿费寄给李敏。
这笔钱本该早就送到李敏手里,可70年代党内又出现新的问题,吴连登也牵连进来,之后主席又病倒在床,直到去世。
主席逝世后,应他的要求,他赚的所有稿费全部当成党费存入国库,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但李敏被批的8000元却引起了争议,最终大家经过商议还是决定给李敏批下去。
结语
主席留给李敏的钱只有8000元,彩电和冰箱是党中央看到李敏生活艰苦,特地加送的,李敏得知这个钱的由来,感动地留下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