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更能友善随時回來閱讀更多精彩内容,感謝您的支援。
《裡約大冒險》以其幽默的劇情、鮮明的人物特點和電影裡豐富的音樂色彩使得影片廣受好評。
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扮演着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如同主角一般叙述整部影片的情節線條。随着劇情的不斷跌宕,當中的音樂一直在不斷起伏。
從歡快到輕柔,從齊唱到輕聲吟唱,不斷變換的節奏形态和演唱方式,不斷轉換的音樂風格,讓筆者大為驚歎。筆者針對電影裡的音樂風格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
從國内外研究資料和相關曆史文獻搜集來看,發現并沒有以《音樂在電影<裡約大冒險>裡的應用及演唱特色》為論題的相關文章,相關資料也十分匮乏。
是以,對于一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研究此論題可以使我們對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和呈現方法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與認知。通過本文的淺探。一方面,針對歌曲的分析,學習到更多樣的音樂;
另一方面,通過演唱者對歌曲诠釋及演唱技巧上的分析,使自己在今後的舞台實踐及練習中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演唱技巧與情緒表達。
電影《裡約大冒險》中的音樂風格
《裡約大冒險》的配樂完美融合了R&B(RhythmandBlues)、嘻哈音樂(Hip-Hop)和具有巴西特點的桑巴(Samba)、波薩諾瓦(BossaNova)等音樂形式。
在衆多音樂風格的基礎上,還融合了巴西原始部落的原生态音樂。這些音樂風格構成了電影中重要的調性元素。
電影主題曲《RealinRio》就是一首融合了多種音樂風格的歌曲,其中包含了嘻哈音樂中的說唱(Rap)、桑巴(Samba)、波薩諾瓦(BossaNova)以及土著民謠原生态音樂。
歌曲開始,幾聲清脆的鳥叫聲,随之鳥兒出場。桑巴節奏響起,鳥群開始翩翩起舞,一段熱情、歡快的桑巴後,電影拉開序幕,歌曲主歌部分結束。
歌曲程序中巴西土著民謠音樂作為鋪墊為整首作品着色,歌曲副歌部分在影片結尾時出現。女聲領唱用委婉音色诠釋了一段波薩諾瓦後,說唱歌手出場,說唱歌手即興完,歌曲回到桑巴節奏中結束。
短短三分鐘音效将巴西音樂文化展現的淋漓盡緻。巴西音樂文化中的代表,桑巴(Samba),就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國家象征之一。
桑巴,其實是一種表現音樂、舞蹈的文化形式,是音樂加舞蹈的混合體。
桑巴中的音樂主要由弦樂、打擊樂和歌手為主。桑巴音樂的演唱大多以合唱,多聲部演唱,互相呼應的方式來诠釋。
曲風都節奏歡快,熱情奔放。
桑巴這種音樂風格的誕生,因為巴西特有的移民程序,容納了多方異域風情,使得巴西文化更具開放性,巴西人民的音樂也在這樣文化背景的熏陶下變得激情洋溢。
電影插曲《TakeYoutoRio》是一首R&B(RhythmandBlues)風格的音樂。電影當中,男主人翁伴随着這首歌曲抵達裡約,伴随着音樂暈染出的氛圍,讓觀影者能馬上感受到裡約風情的一種豪放、熱情。
另一首插曲《TellingTheWorld》也是一首R&B(RhythmandBlues)風格的歌曲。
這首歌曲的插入,将電影的節奏帶氣氛帶入到一個高點,影片中大肚鳥的角色是一個演唱說唱音樂的歌手,它在電車上為了給男女主人翁營造氣氛,大肚鳥來了一段極具感染力的說唱。
R&B(RhythmandBlues)音樂,中文可以把它翻譯成:節奏布魯斯。
節奏布魯斯其實是布魯斯音樂的一種延伸,他是在布魯斯音樂的基礎上節奏變得更為強勁,旋律更具推動型,這種更新版的布魯斯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風行于上世紀五十年代。
節奏布魯斯的曲式結構基本上還是以十二小節的布魯斯曲式為基礎,節奏布魯斯作為布魯斯的一個分支,對布魯斯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随着音樂的完善和發展節奏布魯斯在全球都興起了一種新的風潮。
而現在的R&B也不同于以前,在保留原來的風格以外,加入了許多不同的音樂元素和風格,如:電子音樂等。也随着R&B的演變對歌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歌手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完整的演繹布魯斯音樂作品。
電影裡另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插曲《FlyLove》,是一首典型的波薩諾瓦風格的歌曲。
波薩諾瓦(BossaNova),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冷爵士樂融合演變出來一種柔和的、慢闆抒情音樂。
它以其柔和的旋律卻又複雜的節奏切分,簡潔的旋律卻又多變的曲調,營造出想祥和、清澈或懶散、溫潤的音響氛圍,常常在電影裡被運用到一些浪漫的畫面中。
就如同電影《裡約大冒險》裡出現《FlyLove》這首歌曲時,正是男女主人翁它們互相産生好感,沖突逐漸化解開,音樂這時慢慢響起。
音樂在電影《裡約大冒險》中的呈現
電影《裡約大冒險》是冰河世紀系列藍天工作室的動畫作品。
導演卡洛斯·莎爾丹哈(CarlosChardanha)是一位出生在巴西裡約熱内盧的年輕新銳導演,他為自己的祖國制作的一部電影,并為他美麗的家鄉裡約熱内盧做了最好的旅遊推廣宣傳。
熱情的巴西人以及充滿激情的狂歡節都屬于這部電影展示的巴西自然美景、風俗、民族文化和藝術名片。
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巴西地域風情音樂元素并且穿插了各種多樣性的音樂,并通過畫音之間相結合,講述了一個關于動物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友愛的故事。
電影音樂大多是以電影劇情叙述為核心而特定創作的音樂作品,一切為劇情發展牽線服務。是以電影中的音樂應當貼合于電影的情節與影片推進節奏。
并且在電影作品中,許多複雜的心理交織和多變的情感,如果加入音樂的表達可能會比蒼白的訴說更為有力。是以,在電影裡應用好音樂,一定是一部好的電影作品裡的重要一環。
《RealinRio》是這部電影作品的主題歌曲。這首歌曲在電影中出現過兩次。
一次是開場,歡快的節奏和極具異域風情的曲調伴着有趣的畫面推進給電影裡的鳥兒們做了一個出場亮相,各類鳥兒的動畫形象伴随着音樂節奏的重拍逐一出現,通過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刺激,深刻觀衆對鳥兒種類的印象;
另一次出現在結束,音樂再次響起,相同的旋律變成男女主角對唱,在對唱過程中視覺切換到他們相親相愛的畫面中,即做了總結也如同預告一般把他們的孩子帶出亮相。
緊接着出現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每個角色各演唱一句做最後亮相也預示着影片即将結束。當歌曲結尾Rap響起時,說唱歌詞直接表達出我熱愛桑巴,我是桑巴大師。
桑巴是巴西音樂文化的代表,在這用歌詞表達出電影中心思想。以巴西為背景,展現巴西自然美景、風俗、民族文化和藝術以及呼籲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的電影主題。
這首音樂作品是為此部電影而量身定做,當音樂響起觀看過影片的人一定會第一時間便想到了這部電影,桑巴節奏響起我們便會記憶起翩翩起舞的鳥兒們,當男女對唱一開口男女主角的形象随即映入眼簾,當Rap節奏一開始,我們便想起劇中憨态可掬的對應角色。
同樣一首歌曲,因電影劇情而需要,在演唱上或是節奏上作出一些調整便能應用在不同的畫面中,并且呈現出的情感也會随之發生變化。流行音樂,是音樂形式中相對自由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特點用在電影裡便能發揮其靈活和自由的特性。
這首歌曲以歡快的節奏和富有活力的旋律為整部電影定下了基調。對電影的劇情發展、節奏遞進,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影片中最浪漫的部分,也是由音樂的搭線而對應出男女主人公。
本是互相不看好對方,在經曆了一系列故事發展之後,沖突開始化解,互相慢慢産生好感,一起坐落在夕陽下的電車上時的場景。當櫻花緩緩落下之時,《FlyLove》這首曼妙的旋律響起,影片中的整個畫面被烘托得無比浪漫。
歌曲中的慵懶口哨聲、溫潤而低沉的聲音以及溫柔甜美的歌詞,再加上色彩斑斓的場景,種種元素融為一體的豐富浪漫氛圍幾乎滿溢。
依然通過一段優美的旋律就能将一切所想表達的情感凸顯的相得益彰。
影片中的每一個劇情起伏,情感抒發點都是伴随音樂而帶入。如影片中男主人翁被偷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時内心所産生的那種恐懼;
在它長大後,與自己視為家人的女主人第一次分開後的驚慌失措;在與好朋友争吵後的懊惱不已。背景音樂的悲傷與惆怅,被悠長的節拍自然而然地拉長了它的情緒。
再如影片中孤獨的巴西男孩把劇中主人翁拿去和劇中反派做了交換後,當他單獨攀爬并跳到屋頂望向遠方時,悲傷的背景音樂逐漸緩慢地響起。
随着音樂悲傷情緒的循序漸進逐漸放大了男孩心中内疚的感受。此刻影片用一段音樂繼而輕松的表現出了男孩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悲戚的情緒與音樂互相作用,而歡娛、喜樂、沖動、澎湃地情感更需要各種各樣風格音樂的相伴。男女主人翁在逃出了劇中反派的魔爪,重獲自由時内心的百感交集;
女主人翁第一次帶着不會飛的男主人翁飛翔時的緊張;在嘉年華中,動物們的互相嬉戲打鬧和追逐的熱鬧場景。
同樣是通過音樂來渲染氣氛帶動情緒,輕松愉悅的R&B曲風表達喜悅或是興奮、龐大的管弦樂配樂營造出場景宏大或是緊張氣氛。如此看來,音樂情緒的表達呈現在解讀角色心理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優秀的電影音樂可以加深電影的主題,展現人物的心理情感,營造電影的氛圍,使電影作品升華。電影配合音樂,營造出更加生動和感性的效果,讓觀衆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
音樂在電影《裡約大冒險》中的作用
《裡約大冒險》是由美國福克斯電影公司制作的,而導演卡洛斯·莎爾丹哈(CarlosChardanha)是來自裡約熱内盧的巴西人。
并且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在巴西裡約熱内盧發生的故事,但當我們聽到電影裡出現的歌曲演唱的歌詞又都是标準的美式英語時,又會有人将它被視為一部反映美國意願的電影。
這部電影裡把美國和巴西的不同的音樂文化都融入到了相同的音樂作品當中。也正因為音樂的影響讓兩種文化的融合變的自然和諧。
插曲《FlyLove》屬于波薩諾瓦風格的歌曲,波薩諾瓦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洲,是以冷爵士音樂為基礎,結合拉丁美洲的曼波及巴西桑巴等音樂元素發展而成。
至此,我們再追溯到此音樂文化的起源,其中一位次中音薩克斯演奏家為波薩諾瓦這個新興的音樂風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位演奏家名為斯坦·蓋茨,1927年出生于費城,被人稱為“最優美的次中音”,他的演奏優雅恬靜,充滿着和諧和浪漫氣息。
他在40年代曾經在一些大樂隊中演奏,50年代初,他開始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個性、慵懶而高貴的演奏風格,成為冷爵士的代表人物。
60年代,他與吉他手查理·伯德(CharlieByrd)錄制了一張名為《爵士桑巴(Samba)》(JazzSamba)的專輯,最早将波薩諾瓦(BossaNova)帶到了美國;
1963年,他又和兩名樂手共同錄制了專輯《蓋茨/吉爾巴托》(Getz/Gilberto),使波薩諾瓦(BossaNova)在美國造成了廣泛的影響,進而在美國和歐洲等地掀起了一陣“波薩諾瓦(BossaNova)浪潮”。
是以因為音樂的融合促進了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正是因為電影《裡約大冒險》所應用穿插的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類型使其社會性得之展現。
這部電影的配樂完美融合了桑巴、原生态音樂、嘻哈音樂、波薩諾瓦音樂等多個不同類型的音樂。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電影中使用的音樂遍及整個美洲大陸,電影的配樂豐富、自然、統一。它反映了音樂文化的靈活性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這部電影裡因其多元化的音樂元素,音樂流傳普及面就較為廣闊,音樂與電影互相為載體為巴西音樂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中美音樂傳播載體的比較中發現,音樂傳播的環境和不同的傳播載體都會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果。流行音樂的傳播也越來越呈現出複雜多元化的态勢,其載體數量、傳播速度、傳播廣度相比古典音樂和傳統民歌而言遙遙領先。
這種現象不僅在國記憶體在,在美國也是一樣,甚至在國際上的音樂傳播中,其呈現的總體趨勢都大緻相同。電影音樂的傳播形式顯得比較單一。
但電影作為視聽藝術,也是音樂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對音樂傳播效果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音樂是對電影内容的诠釋,也是對電影内容的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電影《裡約大冒險》中加入音樂的藝術性展現在電影藝術與音樂藝術的聲畫結合。這一結合對情節的發展和推廣具有良好的渲染效果。
衆所周知,無聲電影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随着電影的閱聽人範圍越來越廣泛,随之提高的還有人們對其審美以及聲畫結合的要求。
在《裡約大冒險》中,單純的畫面所能夠傳達到的資訊是非常有限的,是以,在單純的畫面難以表達的地方,可以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來呈現,即融入與劇情相吻合的音樂。
這種方式不僅豐滿了電影的表達方式,還提升了作品的表現空間,飽滿了觀衆的感官享受。出色的音樂和聲音效果往往會将影片推向更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