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醬香拿鐵”,刺痛了多少家庭?普通人就别“富養”孩子了

“醬香拿鐵”大家都喝了嗎?
這幾天“醬香拿鐵”刷爆朋友圈,大人們紛紛嘗鮮,孩子也忍不住想要試試。
同僚林姐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三,昨天下午的時候給林姐打電話,指明了非得要一杯“醬香拿鐵”,說是同學們人手一杯,大家朋友圈都發了。
林姐今年40多歲,平時别說咖啡了,就連飲料都不怎麼買,聽見女兒的要求,簡直一頭霧水。
後來還是問了同僚才知道,原來女兒要的是現在正火的“網紅咖啡”,一杯要38元。
聽到這個價格,原本已經答應女兒的林姐有些不淡定了,花38元就為了拍個照片發朋友圈顯擺一下,林姐怎麼想都覺得不劃算。
但哪怕林姐跟女兒好說歹說,女兒也是油鹽不進,非得要喝這杯“醬香拿鐵”。
于是,辛辛苦苦上了一天班的林姐,下班以後又匆匆忙忙趕到咖啡店,排了将近一個小時隊,才總算把這杯咖啡給女兒買了回去。
結果,女兒拿到咖啡拍了幾張照片,嘗了一口後扭頭就把咖啡扔進了垃圾桶,還說了一句“真難喝”。
無奈之下,林姐隻好又從垃圾桶裡把咖啡撿了起來,自己喝了個一幹二淨,卻失眠了一整晚。
林姐和丈夫隻養育了這麼一個女兒,雖然兩個人掙得不多,但對女兒打小就是有求必應,稱得上是付出了滿腔心血。
可等到孩子越來越大,林姐卻突然發現女兒越來越難管,要求也是越來越五花八門,有時候林姐忍不住想:
“富養”了孩子這麼多年,是不是有些做錯了?
普通家庭富養孩子,父母最痛苦
林姐的這段遭遇,讓我想起來新聞裡的另外一位父親。
這位父親的職業是清潔工,走進手機店,不好意思地詢問有沒有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店員經過詢問得知,原來這位大叔是買給自己孩子的。
雖然因為這件事,父子倆吵了很久,但最後還是父親妥協了。
店員把手機拿出來後,這位父親顫顫巍巍地把錢從兜裡掏出來,除了一些百元大鈔之外,還有很多散落的零錢,甚至還有一堆鋼镚。
店員實在看不下去,就給大叔的兒子打去電話,想問問買個價格便宜一些的老款手機行不行。
可孩子死活不同意,就要買最新款。
最後清潔工父親還是如了兒子的願,為給兒子買手機,拿出好幾個月的工資。
每位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全部的愛,但有時候,這份愛卻會變成超出自身能力的“富養”,成為對孩子一味地寵溺和縱容。
上海科學院沙拉曾說過:
“中國父母給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這種拼盡全力,把一切都奉獻給孩子的家長,不僅往往難以滿足孩子越來越不切實際的需求,還會讓自己承受更多生活的勞累和苦痛,最後難過的還是自己。
窮養自己富養孩子,隻會養出“白眼狼”
現實生活中,類似林姐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
哪怕自己幾年不買一件新衣服,也得給孩子安排上各種新款鞋子,不能讓孩子“丢面子”;
雖然自己還在用着幾百塊錢的智能手機,孩子最新款的“蘋果手機”也不能少,而且還要年年換。
可我們仔細想一想,一味地窮養自己富養孩子,真的能換來孩子的感恩嗎?
事實證明隻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英國紀錄片《他們被寵壞了嗎?》中,有位媽媽同時打着3份工,每天過着辛勞無比的生活,她的女兒卻妝容精緻,名牌鞋子能夠擺滿一整面牆。
提到媽媽的辛苦,雖然女兒嘴上說着:
“媽媽很辛苦,我要賺錢給媽媽買禮物。”
可實際上,她明明知道媽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才過得如此疲憊,卻依舊認為這一切理所應當,淡定地表示“我又沒讓她買”。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即便是孩子也是如此,家長隻顧着富養孩子,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隻會讓孩子的欲望無限膨脹,最後成為一名“白眼狼”。
别讓孩子成為家裡的“特權階層”
教育家三川玲曾經說過:
“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裡的另外一個階層。”
普通家庭的家長把孩子養大已經很不容易,盲目地一味富養,隻會讓孩子習慣父母的付出,愈發變本加厲。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人因為父母不夠富裕,抱怨他們太沒用,不能帶給自己潇灑的生活;
有人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賤”,沒能投胎到好人家;
還有人因為要不到錢,對父母拳打腳踢。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這些普通家庭對孩子過度富養,已經将孩子塑造成了家裡的“特權階層”。
他們想的不是父母養育自己有多麼不容易,而是父母為什麼沒能給予自己最優渥的生活,自己不應該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該拒絕時拒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認清生活的真相。
普通家庭“富養”孩子,對孩子、對家長而言,都是一場災難。
結語:
所謂的“富養”,其實并不是給予孩子花不盡的錢财,滿足孩子一切的欲望。
而是應該富養孩子的内心,為孩子養成自立自強的道德品質,讓他們能夠懂得自食其力,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别盲目富養孩子了!
今日話題:你對普通家庭富養孩子這件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