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醫生
編輯|蚩尤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中醫強調陽氣的重要性,因為陽氣的充盈可以促進身體的正常運作和免疫力的提高。然而,有兩個因素被認為是“陽氣殺手”,即寒和濕。
寒氣和濕氣會侵襲人體,導緻陽氣不足,進而影響免疫力。中醫提醒我們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引起的疾病,并保持室内适宜的濕度,避免濕氣滋生。
寒氣嚴重導緻氣血運作不暢,可能會有瘀血,進而堵住我們的血管,導緻身體各部位出現疼痛問題。
在中醫理論中,瘀血被認為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簡單了解就是血流的不通暢了人自然會感到疼。
當寒氣侵襲體内,它會凝結氣血,使得血液循環受阻,影響供氧和養分的輸送。這種情況下,身體各個組織和器官可能會出現供血不足的狀态,引發疼痛感覺。
同時,寒氣也會使筋脈收縮和僵硬,進一步阻礙氣血的正常流動,加劇瘀血形成。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中醫常常建議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是熱敷,通過熱敷可以幫助舒緩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和疼痛。
第二是理氣活血藥物,中醫常用一些理氣活血的藥物來改善氣血運作,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第三是艾灸和針灸,這些傳統療法被認為可以溫通經絡、調節氣血,有助于改善瘀血狀況和緩解疼痛。
第四調整飲食習慣,中醫認為一些溫熱食物如姜、辣椒等可以幫助驅散寒氣,同時避免過食寒涼食物,如冰凍食品,以減少寒氣對身體的影響。
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用幹姜和桂枝煮水喝下。
當體内濕氣積聚較多時,常常會出現身體沉重、疲倦乏力的感覺,這種症狀是濕氣阻滞、氣血運作不暢所緻。濕氣主要源于飲食不當、環境潮濕、體虛等原因。
它會阻礙氣血的正常運作,導緻水液停滞在體内,形成濕氣。濕氣重的人常常感到困重、乏力,甚至出現身體浮腫、心情低落的問題。
針對濕氣重的情況,中醫常推薦以下調理措施:首先是飲食調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濕重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生冷食物、甜點等。
快把廚房裡的山藥。紅豆、薏米煮起來吃,這些都是寒氣的天敵。
第二是用排濕活血藥物,中醫常用一些藥物來排除濕氣、活血化瘀,如白芷、川芎、赤芍、白術、二陳丸等。
但不要亂吃藥,最好去中醫院看過之後在服藥,第三就是動起來就可以把我們的濕氣趕走。
最後用一點東西泡腳,最常見的就是用草藥,有助于不讓寒氣占領我們的身體。此外,保持室内幹燥通風,避免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中,也是改善濕氣問題的重要因素。
中醫将陽氣比喻為我們的保護神,能夠抵禦“妖魔鬼怪”的伏擊。同時,陽氣就應該像每天的太陽一樣,每一天都不能缺席。
具備充足的陽氣可以保持髒腑器官的正常功能和互相協調。陽氣的充足能夠促進氣血的順暢循環,提供養分和氧氣的供應,增強髒腑器官的代謝能力。
它還有助于消化吸收營養,排洩廢物,維持正常的體溫,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活力給人體。
當陽氣不足時,身體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前文提到如乏力、疲倦、免疫力下降、消化不良等。
此時,需要通過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的作息時間、适度鍛煉以及中醫的辨證施治來促進陽氣的生成和運作。
總之,體内充足的陽氣對于維持整體健康非常重要。
通過平衡飲食、積極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尋求正确的中醫調理,可以提升陽氣水準,增強身體的防禦能力,并促進身體各系統的正常運作。
但很多網友也給大家提供了更為友善的方法,多運動,多曬太陽,早睡睡足,少思多動,不用額外補什麼陽氣就上升了。
最簡單的就是每天晚上泡腳,泡到後背微微發汗為止,堅持下去,很快啥毛病都沒有了,是以最重要的就是快行動起來。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