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印度精英高調表示中國有四點不及他們,這是否是自作聰明?說到印度,“阿三”這個詞彙肯定首先會從腦子裡不自覺蹦出來,而這或多或少都含有些調侃。
近些年随着印度抵住壓力不斷向前發展,借用當年灰太狼的口頭禅“我一定會回來的!”這正是他們的強烈願望。
當他們看到了其在世界有了一定的發言權後,精英階級們終于耐不住激動的心顫抖的手了——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我們炫耀:今時不同往日了,印度現在很厲害。其宣稱,盡管中印同樣是開發中國家,但較于中國,有四個優勢中國不及他們。
雖然在近幾年網絡上,出現了很多調侃印度的言語,為老百姓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但大家千萬不要是以低估了印度,接下來我為您一一展開讨論。
印度的人口
有統計表明23年四月起,印度人口已全面超越中國,世界人口最大國這一稱号如今算是名副其實。
主要是印度沒有像大陸一樣實施計劃生育,是以每年人口都會噌噌地往上漲。而反觀大陸從22年開始人口開始往負方向增長,老齡化社會這一趨勢已勢不可擋。
而對于此現象印度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不及他們。事實上,人口紅利并不是代表人多。且據統計印度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孩童未完成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在世界舞台上,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正各自進行着一場互相暗自角力的發展競賽。然而人口膨脹帶來的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考驗與挑戰。
印度的領土相對于人口而言較少,面對着迎來着的張牙舞爪的人口浪潮,其資源配置設定必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些年其糧食問題相當嚴峻,因為當人數一上來,土地面積相對就會減少,到時候能不能吃到飯都是個問題。
且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基礎設施的壓力也日益突顯。
然而,人口膨脹後還有更深的問題。盡管印度用人口密集型産業占得了一席之地,但這種模式已經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
長期依賴勞動密集型産業可能會導緻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不斷加劇,進而不利于印度的可持續發展。
對比之下,中國早已将方向調轉,着眼于高新技術産業。這種發展政策的轉變,使中國能展現出更加先進的發展取向。而這正是印度所需意識到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并不能支撐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印度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岔路口,其需要審視自身的人口問題,并尋找适合自身國情的發展之路。
印度地理位置
在英國作家戴維·史密斯在所著《龍象之争》中,我們可以知曉中印于西藏南部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武裝沖突,導緻了兩個國家長達十數年之久的外交僵局。
當時印度自我認知為“我很不錯”——其建國後的頭十五年,在尼赫魯的帶領下的确過得很好,基本成為了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在當時英國殖民印度,雖然對其各方面實行了破壞性的打擊,但也為其“西式”的社會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印度有英國人留下的有益痕迹,其工業底子還算不錯,在後來更是有蘇聯援助,其工業水準在亞洲僅次于日本。
這一番考慮後竟讓尼赫魯有了底氣,英國人提出來的“大印度聯邦”政策也被其提上日程。
所謂的“大印度聯邦”包括所有受南亞次大陸文化影響的區域,以及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周圍所有的殖民地。印度周身環海,除了中國之外都是些像阿富汗這些小國,是以和它鄰居相比可以說是絕對的大哥大。
印度北邊處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南邊又靠海,整個印度的高原少平原多,是典型的農業發展大國。此外,印度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便是天然港非常多,這些港口的存在确實為印度提供了海上便利。
最主要的是,印度的地盤廣闊,在整個南亞地區算是國土面積第一的國家了。這樣的一個國家盤踞在印度洋上,足以俯瞰周圍。
印度可将手伸至巴基斯坦及東南亞,的确是擁有不小的地理優勢。對此三哥就與中國比較,他們認為中國周邊皆是有強國,且在相隔萬裡外還有個美利堅蹲點伺機而動。
可事實真是這樣的嗎?要知道印度有的我們也有甚至不差,大陸前靠海洋、背靠喜馬拉雅。而印度的地貌十分單一,可大陸可謂是百花齊放、特色多彩。
再者,大陸雖然敵人缭繞,但那些島嶼像母親的臂膀一樣将大陸緊緊保護在懷中。
最後,由于大陸處喜馬拉雅山北麓,把控着号稱亞洲水塔的西藏。是以青藏高原那極強的氣勢無時無刻不壓迫着印度,導緻他們斷然不敢搞事情。
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印度周身環海既是優勢也是劣勢,這代表着他們沒有任何的屏障可言,别人很輕松就可以從海上發起進攻撕裂他們。
而相與其相比較下,大陸除了蒙古高原需要提防外基本沒有地勢上的弱點。現如今中俄友好,俄羅斯也并非當年的蘇聯,是以威脅程度有但不及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有偏差。
印度人在内被印度各種宗教攪混水,資訊擷取環境極差;在外被西方意識形态洗刷殆盡。
而不管内外,各種意識形态對印度大衆在輿論上都是哄騙為主,逮着好話,缺點是一點不提。
在他們的認知裡,印度就是比中國強。
但随着近年來中國實力的快速增長,也越來越多地擊潰了印度人脆弱的優越感,這才有了印度人歇斯底裡的對抗之心。
但他們認知裡依然認為,印度就是比中國強。
印度外交與制度
印度自獨立以來外交路線就充滿了靈活性和戰略性,一直秉持着“兩手抓”的外交政策,其定位十分模糊卻又十分明确——一個在國際事務中的中立方。
尤其在冷戰時,印度在國際上保持中立,誰也不偏,以這一态度使得阿三成為了美蘇争奪的焦點,且謀取了大量利益,獲得了雙方頗多軍事贊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印度的軍事實力。
然而,時至今日,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随着國際關系的複雜化和地區沖突的不斷更新,印度繼續保持中立态度可能會變得愈發困難。
尤其是,印度現在正面臨來自多個方向的挑戰和機遇。在地區領域,與中國的邊界争端、與巴基斯坦的關系、與鄰國的合作等都需要印度在外交上保持靈活應對。
此外,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也要求印度在國際合作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維護國家的利益,需要印度不僅在外交上保持平衡,還需要适應變化中的全球舞台。
與此同時,其制度更是一個槽點。
因為其是個相當封閉的社會,加上從古沿用的種姓制度,導緻了印度長期以來存在大規模的愚民,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無知神棍。
除了極少數高種姓能接受到高等教育,擷取正常認知外,絕大多數印度人其實毫無認知。
無知導緻了印度人的狂妄,再加上發達的宗教玄學加持,印度人向離譜越走越遠。
也許更是由于印度的政治制度,其受到英國的影響而覺得自己是極好的。采用的是“議會民主制”。
議會擁有絕大部分權利,甚至可以罷免總統。部分西方國家誇贊印度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沒想到印度人竟然還真的信以為真。其中他們那些選票民主隻是讓群衆們有參與感,效率卻十分可憐。
而從如今莫迪政府出示的一系列行為我們也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莫迪因其有花白胡子酷似星宿老仙,是以大陸就有幽默的網友,将金庸先生小說裡對丁老怪的稱呼改為了“莫迪老仙,法力無邊”。從側面上也反映了莫迪他的能力之強。
從性格來看,莫迪确實像神棍。他八歲時就接觸了激進印度教組織;從小踐行禁欲主義,在飲食上少油寡鹽;在十八歲時逃離包辦婚姻,當了一輩子單身漢;他還經常穿着奇裝異服發表煽動性言論……
莫迪政府上台後卻将印度定位為上司型力量,而不再是平衡性力量。
在做法和政策上,莫迪政府的外交姿态是呈進攻型的,他尋求主動,而不是被動反應。
在經濟發展布局方面,莫迪政府大力度推進同中國經濟脫鈎,試圖塑造印度同全球産業鍊的互相依賴關系。
目前,美國正積極推動全球産業鍊的“去中國化”,印度認為這是本國的重要機會,嘗試承接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産業鍊,其行為不得不說極具冒險。
世界正處于一個多極化和全球化并存的時代,國家之間的聯系和沖突更加紛繁複雜。
在這樣一個全球政治動蕩不安,在這樣一個經濟格局每天都發生深刻變化的世界中,印度繼續保持中立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
印度的軍事
其擁有的人口數量不僅在全球居首,而且在軍事實力方面也展現出強大的能力。印度的現役兵力早超過了130萬,加上文職人員以及預備役的話,那麼印度的整體兵力将會達到292萬,讓印度穩坐國際軍事競技場的巅峰。
印度人還組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山地作戰師團,這支強大的軍隊,堅毅地挺立于全球前列。在這個師團裡,配備着世界上最先進的榴炮彈和直升機。它可以在山地中作戰,也可以遠端作戰,實戰能力秒殺他隔壁的老哥,足以應對多樣且複雜的戰場環境,這确實值得炫耀。
充足的兵力确實讓印度的軍事能力突出,并成功沖入到全世界前四的位置。
但印度人卻忘了一件事情,曆史總是充滿着曲折和教訓。盡管印度軍事力量的現代化程度日益提升,卻早在四十多年前,當印度人誤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強大而跑來騷擾大陸邊境時,卻在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被大陸打得落荒而逃,隻此一戰讓印度從此懼怕大陸的軍威。
屢遭失敗,讓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實力産生了心裡陰影。這次失敗成為了印度心中的一塊石頭,提醒着他們在軍事決策上應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印度在軍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在軍事實力的發展路徑上,仍然有不少挑戰需要面對。
首先,印度必須考慮到國際政治的因素,印度的軍事實力就算發展昌盛,他們也要顧忌美國的面子。國際局勢的複雜性可能會限制印度在某些領域的行動,使其不得不在軍事發展中尋求平衡。是以從這點來看,印度精英們的驕傲怕是有點為時尚早。
其次,盡管印度的軍事能力在不斷增強,但其軍事戰略和戰備體系仍需不斷完善。現代軍事力量不僅僅取決于士兵的數量和武器的現代化,更要注重整體的戰略布局、指揮系統以及應急機制。印度需要確定其軍隊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夠迅速、高效地應對挑戰。
最後,印度的軍事自豪感或許仍需不斷自審。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過于自信将會導緻對現實的疏忽。軍事力量的建設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一次次的教訓和成熟的軍事戰略才能保護國家。
結尾
除了這四點外,印度确實有着自己的優勢。比如印度的文化娛樂産業就十分厲害,寶萊塢已經發展到能與好萊塢平分秋色的地步,足以可見在印度文化輸出方面的強勢了。
但正如前面所說的,印度内部依舊有着嚴重的種姓制度,以及性别問題等多種問題。
印度雖然強大,但在發展道路上仍面臨挑戰。曆史教訓和國際政治,都在提醒着不要過于急功近利。
隻有不斷審視弱點,完善戰略規劃,才能確定印度的軍事發展能夠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