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本文内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

這是1963年,香港大旱時,流傳在街頭巷尾的歌謠。當時,香港人民都在等待,渴望那一天的到來,等待水荒終結,能夠自由暢飲淡水的日子。

與此同時,位于中南海的菊香書屋的書桌上,各界的求救信函不斷飛來,包括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等等。這些信件都是為了請求中央政府的援助,幫助香港解決水荒問題。衆多人民的苦難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他心中充滿了悲痛。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而在内地,毛澤東決定采取行動,從内地修建水渠引水,來救濟香港。然而,當他提出這個決定時,卻遭遇了不少反對意見。很多幹部認為,在當時的國情下,修渠引水并不現實,國庫負擔不起。毛澤東的決定在會議上引發了激烈的争論,但最終他堅持通過了修渠引水的方案。

香港當時的水荒問題源自于地理形勢。雖然香港被海水環繞,但由于缺乏淡水河流和湖泊,加上岩層堅硬無法儲水,使得水資源變得稀缺。尤其是人口不斷增加,導緻供水問題更加突出。香港政府嘗試了各種辦法,包括海水淡化,但都效果甚微。195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從内地引水的想法,希望解決香港的供水問題。然而,英國政府擔心這樣會減弱他們在香港的控制權,導緻這一想法未能實作。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直到1960年,新上任的港督開始着手談判,将東江引水的方案付諸實踐。1960年11月,中英雙方代表簽署協定,由港英政府付費,從深圳水庫引入每年50億加侖的淡水。這一方案雖然意味着内地将向香港提供水資源,但同時也使得内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身的發展。

然而,正當供水問題初見曙光時,1962年底至1963年的大旱卻讓香港再次陷入水荒之中。持續9個月的幹旱導緻香港的地表水逐漸蒸發殆盡,河塘幹涸,田地龜裂。居民們為了喝水不得不背井離鄉,社會秩序混亂,衛生狀況惡化。這一切使得港英政府不得不再次求助于内地。中央政府決定在廣東修建引水渠,将東江的水引入香港。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然而,這一決定也面臨着内部反對。有人擔心内地自身也面臨着水荒,不願意為香港犧牲資源。然而,毛澤東堅定地支援了修渠引水的方案,他認為這是一項長遠的戰略舉措,雖然現在可能困難重重,但對香港和内地來說,都是利大于弊的選擇。

于是,工程開始了。1963年12月,東深供水工程正式開工。無論是水利專家還是普通勞動者,大家都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以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工程中的困難和挑戰遠超想象,但衆人的決心和毅力使得工程在次年2月完工。修建引水渠的事實上,成為了中英談判中的籌碼,展現了中國的堅定決心。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随着時間的推移,香港得以解決了供水問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引水渠的背後,承載着内地人民的艱辛努力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愛。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一江清水也見證了兩地情感的深厚紐帶。

如今的東江水仍在為香港輸送着源源不斷的淡水,這種關愛和合作,已經成為了兩地人民共同的記憶。香港和内地在曆經困難和考驗後,依然保持着緊密的聯系和命運的共同體。

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修水渠,19年後才知真高明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