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作者:澎湃新聞

國土狹小的日本,在文物收集與儲存方面卻堪稱大國。就書畫古董而言,日本本土的儲存量大,而且富藏海外名品,其中尤以中國的為多。近年來,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字畫等文物,有不少就是從日本回流的。

不過,對重視文物保護的日本來講,地震一直是困擾着人們的一大禍患。不少貴重文物屢遭地震劫難,其中一些已化為灰燼。僅以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為例,從當時損失的部分中國文物,即可略知受災狀況之一斑。

大倉集古館的佛像

大倉集古館創設于1917年,号稱是日本最早的私立美術館。館内文物為大倉财閥創始人大倉喜八郎長期擲重金收集而來,其中不乏一些國寶級名品。

該館初設于大倉府邸,分一、二、三号館和資善堂四部分,因場館本身為私宅改建而成,并非專業美術設施,故在地震中損失慘重。在關東大地震中,除一号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書畫古籍部之外,其餘均遭焚毀。僅燒掉的中國文物,如敦煌佛經、古陶瓷器、雕漆玉器、銅鏡銅器、曆代樂器、古代磚瓦、甲骨版片、漢代封泥、墓碑、道釋雕像等就難計其數。其中的墓碑包括當今中國亦罕見的晉代墓碑等。就連被認為是從三國時代曹操銅雀台遺址出土的石雕獅子,也在此次震災中未能幸免,被燒得近乎面目全非。該石獅亦傳為後漢都城洛陽城門所飾之物,民國初期,在它即将被出賣給美國之際,恰值東京大學建築與考古學者關野貞在華從事調查活動。經其多方奔走斡旋,終于将此稀世珍品購往日本,沒想到數年後卻遭此地震大火。地震後,為存其形骸作為震災紀念,雕刻專家對破損的石獅加以修複,使其重返展台。如今在位于東京赤坂大倉飯店近旁的大倉集古館,仍可目睹這尊曆經火難的石獅。石獅還曾于1933年被認定為日本“重要美術品”。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震災前的石獅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震災後修複的石獅

震災前,大倉集古館最具規模的收藏乃是世界諸國的佛像雕刻,當時甚至有人講:“若研究佛像,不必去印度,也不必去中國,去東京的大倉集古館就行了。”當然,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由此也不難想像其佛像收藏之富。可惜的是,這類佛像八百七十餘尊也在地震中被毀于一旦。僅來自中國的佛像、佛具等就有五百餘件葬身火海,其中包括六朝及隋代銅佛七尊、唐代金銅大五钴、金代銅闆千體佛等珍品。當然,也有個别銅佛劫後餘生,“騎象普賢菩薩像”即其中之幸存者。

難得的郎世甯畫作

近年來,随着海内外拍賣市場上郎世甯作品的走俏,其名聲亦愈來愈大,有關他的專題報道,甚至電視劇等也應運而生。身為宮廷畫家的郎世甯,其作品原本秘藏于宮中,在民間極為罕見。自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起,其作才流失于外,辛亥革命以後更多有散佚。日本人對其畫作尤為推崇和珍視,并極力求購。

康有為在其《萬木草堂藏畫目》(1917年)中,論及中國畫學衰弊,希冀有所改良時,曰:“……墨井寡傳,郎世甯乃出西法,他日當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已力購之,當以郎世甯為太祖矣。若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想必康氏正是基于當時的中日畫界實況而出此言。日本大型美術雜志《國華》第260期(1912年1月發行)以珂羅版刊載了羅振玉收藏的郎氏《猿猴圖》,并附帶簡介。筆者管見所及,此為日本最早的對郎世甯畫作的普及性介紹。其後,集作家、詩人與美術評論家為一身的木下杢太郎,在《美術新報》第10期(1917年4月)發表長文《高其佩與郎世甯》,對在北京文華殿古物陳列所及其他展覽會上觀賞到的郎世甯繪畫,做了精彩的描述和鑒評,對這位中西合璧的洋人畫家給予高度評價。《國華》第357期(1920年2月)又登載了郎世甯與唐岱合筆的《桃花喜鵲圖》,并配有美術評論家田中倉琅子的長篇解說文。至此,郎世甯其人其作在日本廣為人知。遺憾的是,一場大地震,竟燒掉兩幅郎世甯作品,一幅即上述《桃花喜鵲圖》,另一幅為《八駿圖卷》。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郎世甯與唐岱合筆的《桃花喜鵲圖》

前者為古籍書畫商、文求堂店主田中慶太郎所藏,是其藏畫中的得意之作。該畫絹本設色,縱七尺一寸,橫四尺二寸,描繪精緻,色彩絕妙,左下落款“臣郎世甯恭畫花鳥臣唐岱恭畫湖石”。上方有“怡親王寶”印,據此可知,此畫為康熙帝十三子和碩怡親王允祥所藏,或者專為其而作。據傳,此巨幅佳作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際,由日軍聯隊長攜回日本的,後為田中慶太郎收購。這也是最早傳至日本的郎世甯作品。另外,田中藏畫中堪稱國寶的敦煌石室本《天龍八部圖》,也在此震災中化為烏有。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敦煌本《天龍八部圖》

《八駿圖卷》為華僑實業家林文昭所藏,同為絹本設色,高約一尺,長約一丈。該畫是1922年5月于東京舉辦“日華聯合繪畫展覽會”時,由畫家金紹城攜帶而來,為流傳于民間的極少部分郎世甯作品中的一幅。這兩幅作品的消失,對研究或傳承郎世甯藝術,可謂不小的損失。除《八駿圖卷》之外,林文昭還損失了不少中國珍貴書畫,其中的《宋銅匣蘭亭帖》尤令人惋惜,内有翁方綱細字題跋五千餘字,實屬難得的墨寶。

收藏家菊池長四郎家族的寶物

菊池長四郎家族為關東地區屈指的富豪和書畫收藏名家。其家族不僅代代經營有方,還都酷愛書畫古董,并精于鑒賞,收藏甚富,尤其是對中日書畫名迹等多有積累。家族第四代菊池晉二(1867-1935),号惺堂,尤以收藏文人畫而著稱。地震使其位于東京新橋與下谷的兩處府邸、藏庫起火,曆代所積累的無數字畫等文物幾乎被毀一空。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敦煌寫經、五代及宋元明清書畫等大批珍貴文物。例如,董源《寒林遠岫圖》(收入《宣和畫譜》),米芾《山水圖》(仇遠題詩,鮮于樞于引首詳記其傳來,左右柱題分别有文徵明、董其昌、畢沅等名家題字),米友仁《山水圖卷》(羅振玉舊藏),蘇轼《四竹圖卷》(“風、晴、雨、露”四客圖,各圖均有題詩,有陸心源題字及收藏印,另有諸大家題跋),夏圭《山水圖》(有明朝王府印),王蒙《雅宜山隐圖》《山水圖》和《松山書屋圖》,倪瓒《優缽昙花圖》(有乾隆帝禦題、玉玺)、《寒林山水圖》和《倪雲林手書詩稿》,文徵明《山水圖》《桃源圖卷》,戴進《赤壁圖》,沈周《仿梅道人山水圖卷》,董其昌《山水畫冊》(十二頁),仇英《百美圖卷》(文衡山題贊),唐寅《前後赤壁圖》(祝允明狂草賦書、趙之謙舊藏)和《山水圖》,徐天池《雜畫冊》(七十六頁),倪元璐《花卉竹石山水畫冊》(陸心源舊藏)和《墨竹巨岩圖》(王文昭舊藏),徐贲《山水圖自題》(有乾隆禦覽等印),王建章《山水圖》,恽壽平《山水畫冊》(八頁,首頁有成親王,即乾隆帝十一子永瑆的題字)等,不勝枚舉。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王蒙《雅宜山隐圖》

張明傑:百年前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失去的中國文物

徐渭《雜畫冊》之一頁

在火勢洶湧之際,菊池惺堂冒死從火海中搶救出五件寶物,其中兩件為中國文物,一是舊傳李公麟《潇湘卧遊圖卷》(實為南宋李姓者之作),另一是蘇轼《寒食帖》,也算是不幸中的“小幸”。此舉在日本書畫界一時傳為佳話。因為蘇轼墨寶《寒食帖》于中國曆盡周轉遞藏,又幾經禍患,險遭焚毀,1921年後流落日本,又突遇震災,多虧藏家冒險搶救,才得以存世。“二戰”後期,東京屢遭美軍空襲轟炸,但《寒食帖》還是幸存了下來。後來,王世傑覓得其下落,遂以重金購回,現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該博物院十大重寶之一。《寒食帖》自誕生至入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間曆經滄桑和周折,幾成神奇故事。

自鴉片戰争開始,截至關東大地震發生時的1923年,中國文物流失日本,曾有幾個顯著時期。一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江南經濟與文化遭受嚴重創傷,不少富豪文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變賣所藏書畫古董,其中一部分通過各種管道流落日本。二是甲午戰争之後,特别是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期,赴華日本人劇增,被他們帶回日本的中國文物也随之增多。而且八國聯軍的入侵及掠奪,使京城文物遭受前所未有的災難,尤其是宮廷及王府内所藏寶物被盜嚴重,不少文物精品落入日本人之手。三是辛亥革命前後,随着封建王朝體制的動搖和崩潰,以皇家藏品為主的珍貴文物開始外流。由于日本與恭親王、慶親王、肅親王等晚清皇族顯要的“特殊”關系,加上美術商山中商會的活躍,諸王府的文物大量流入日本。另外,素有收藏癖的端方,在保路運動中死于非命後,其大量金石書畫被日本人購取。還有羅振玉、廉泉等人的書畫藏品大多亦落入日本人之手。

中國文物的海外流失,有其複雜的國内及國際背景,是涉及中外關系史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筆者這裡信手拎出關東大地震時部分中國文物蒙難的事例,意在期待能有更多的朋友關心中國文物及其命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