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是說東風使命必達,可令美核航母瞬間沉沒嗎?為何美軍仍在挑釁

作者:行之将至者

近期的對台當局軍事示威行動引發了廣泛關注,戰術彈道飛彈和遠端集火在台海沙灘上擺出實戰姿态。然而,美軍的軍事挑釁行動仍在持續,航空母艦不斷接近台島,甚至與中國航母“山東”号的距離一度縮短至僅200公裡。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雖然“東風快遞使命必達”傳言在美核航母沉沒方面存在,為何美軍仍然堅持使用核動力航母來進行挑釁行動呢?

不是說東風使命必達,可令美核航母瞬間沉沒嗎?為何美軍仍在挑釁

答案或許在于美國軍方對于“反艦彈道飛彈”威力的判斷,他們認為這種威脅在可防禦範圍内。畢竟,核航母的航速本身就是其優勢,而要在海上追蹤快速移動的目标并通過彈道飛彈進行命中,猶如“百公裡之外射中飛鳥”的難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年前,蘭德公司的專家就曾提到中國的“彈道飛彈威脅”,并強調其中兩種飛彈的重要性。據稱,中國将這類飛彈視為“特别有效的武器”,也許這正是美軍堅持使用核航母進行挑釁的原因之一。

不是說東風使命必達,可令美核航母瞬間沉沒嗎?為何美軍仍在挑釁

蘭德公司在報告中首次提及的是DF-15型彈道飛彈,又稱為CSS-6,是中國主要的戰區彈道飛彈之一。據稱,該型飛彈的基本型可攜帶500千克戰鬥部,打擊範圍在600千米以内,而其改進型甚至可能威脅到嘉手納空軍基地。該公司表示,DF-15的早期型号精度較差,圓機率誤差達150-500米,但改進型已将精度降至30~50米,且配備了子母彈頭,對停機坪上的飛機構成重大威脅。蘭德估計,中國擁有315-355枚DF-15飛彈,并持續生産。

不是說東風使命必達,可令美核航母瞬間沉沒嗎?為何美軍仍在挑釁

然而,這些飛彈中有多少是增程型或配備子母彈頭的仍不得而知。在2015年,蘭德公司釋出了《中美軍力對比1996-2017》報告,提供了更新的資料,盡管真實性存疑,但仍值得參考。據報告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擁有350~400枚DF-15基本型和改進型A、B型飛彈,其中大多數部署在臨近台海的地區。A型飛彈的射程未變,但彈頭重量增加至600千克,圓機率誤差降至30米。

不是說東風使命必達,可令美核航母瞬間沉沒嗎?為何美軍仍在挑釁

作為重要改進型号,B型飛彈射程在彈頭重量為600千克時可達600-800千米,圓機率誤差更是縮短至驚人的5米。這創下全球戰術彈道飛彈命中精度的最高紀錄,實質上成為一種精确制導的打擊武器。然而,飛彈的總數量似乎并未大幅變化。即便到了2017年,蘭德公司預測中國擁有約1200枚DF-15和射程更短的DF-11系列飛彈,其中DF-11數量占近三分之二,DF-15數量仍保持在400枚左右。分析認為,射程在300千米上下的DF-11系列飛彈明顯針對台島目标,而DF-15則具備威脅日本沖繩島的能力。而針對航母,中國或許還有其他“利器”。

綜上所述,盡管“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傳聞在一定程度上曾引發關注,美國軍方仍然認為核航母在面對“反艦彈道飛彈”時擁有相對的優勢。飛彈精度和威脅範圍的限制可能是導緻美軍繼續使用核動力航母的主要原因。不過,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飛彈的改進和數量的增加,局勢可能會發生變化,進一步影響地區的軍事平衡。文/PY

然而,戰争的舞台并非隻有硝煙彌漫的實體世界,還包括了資訊空間。随着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戰也成為了擺在國際政治桌面上的一張牌。資訊的傳播迅速,虛拟的攻防在一瞬間便能影響現實的決策。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網絡攻擊早已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當下的現實。

美軍或許深谙這一點,畢竟網絡戰也可以成為他們向對手發起挑戰的另一種方式。雖然彈道飛彈在實際應用中的限制仍然存在,但網絡攻擊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通過網絡滲透,可以迅速擷取對手的情報,甚至是操控其關鍵設施。這種隐秘的攻擊方式,使得戰争的陰影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而這也為核航母等傳統軍事力量提供了更多戰術上的選擇。

然而,無論是飛彈還是網絡,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另一層困擾:防禦的更新。如何保障核航母免受彈道飛彈的威脅?如何防範網絡攻擊,保護關鍵資訊不被竊取?這些問題都擺在了軍事上司者和技術專家們的面前。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的手段,但同時也讓國家安全變得更加複雜。

正如曆史上的先驅們所強調的那樣,軍備競賽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盡管核航母等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的安全,但卻不能否認其潛在的危險性和對全球和平的影響。而在資訊時代,戰争的傷害早已不再局限于戰場,而是波及到更多人的生活。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軍事挑釁的真正意義。通過對話、合作和外交手段解決争端,才能避免激化沖突,陷入無法收拾的局面。軍事力量雖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和平才是實作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和平,努力将合作的理念貫穿于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技術進步的浪潮中保護人類的未來,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畢竟,戰争從來都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而和平永遠都應該是我們的追求。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