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作者:談史鑒夕朝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為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将每日更新優質内容,感謝您的支援~

電影的多元力量

語言是人類存在的方式,具體而言,口語、書面語、圖像……都是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是人存在于世界的多種方式

通過文字,文學書寫詩意,講述故事;運用線條、色彩,繪畫描述世界,表達情緒;組合畫面和聲音,電影以銀幕呈現世界,傳達情感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劉恒認為,在表達相同内容的時候,選擇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同,最後産生的效果具有差異性,而效果差異的背後,實際上是由不同語言表現方式的不同力量所決定的

圍繞電影的效果來說,劉恒指出電影的效果,展示出電影的力量;電影的力量包含三個部分,分别是政治力量、社會力量和藝術力量

電影作為文化政治博弈,其政治力量展現出,從國家競争到人類創造的遞增

在電影的三個力量中,政治力量位居首位

目前國際社會,最鮮明的表征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博弈并非由單一因素決定,而是融合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構成國家間的立體博弈,文化也屬于綜合立體博弈的一部分,電影作為文化政治博弈的一部分,承擔了鞏固國家安全與豐富人類創造成果的使命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一是守衛使命,對外來意識形态及文化的甄别過濾;二是輸出使命,電影的政治力量的關鍵在于本國文化的輸出,當然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完全等同的,異質文化間遭遇之時,無法避免産生誤讀,甚至是沖突和沖突,是以,如何異中求同,怎樣異中存異,電影承擔了化解沖突和融合交流的任務

盡管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其他的力量也在發揮各自應有之力,比如小說跨國界的輸出,但是純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在經曆翻譯的二次創作後,原作與譯作的間隙是難以彌合,小說文字間隐含的資訊解讀需要具備一定文字素養的閱聽人,閱讀小說的閱聽人遠遠低于觀影的人群

而電影傳遞資訊的容量和力度都更具優勢,它可以減少文字語言傳遞資訊中的阻力,并能以較為快捷和廉價的傳播方式,抵達國外大量的觀衆面前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電影作為社會教育,其社會力量内涵包羅萬象,而教育功能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展現在電影能夠傳達出正确的價值觀等正面力量,并能為觀衆接受

觀衆的接受基于普遍的人性,阿蘭·巴迪歐稱之為“一般人性”(humanitégénérique)”

比如,美國人、中國人、英國人、埃及人都能夠超越彼此之間的差異,喜歡卓别林的電影,并從中收獲人類共有的歡喜與辛酸;或者,從積極方面看待超級英雄影片的效果,此類電影展示了人類團結互助的情境,激發出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正義感

電影作為一門大衆藝術,其閱聽人數量的龐大,使得其一旦發揮出教育的效果時,電影的社會力量則能夠勝任社會成員的教育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電影的藝術力量較政治、社會力量而言,更具深入性、牢固性和持久性,藝術力量是三重力量的核心

劉恒認為,藝術的力量來自于藝術經典

經典能超越時空,抖落曾經附着于其上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屬性,保持藝術純真的内涵本質,給予後世藝術滋養

換種說法,某藝術因其内在的深刻性,連接配接人類共通的感受

當人類的共通感在藝術經典中串聯時,藝術的力量得以顯現,它觸發人的感動,通過情感與理性的進一步交融,人意識到人生的意義,最終,電影的藝術力量孕育出涵化的作用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電影的政治力量、社會力量和藝術力量,三者

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政治力量在國與國的競争中,展現出防守與輸出的态勢;社會力量在面對觀衆時,施展出教育宣傳的力量;藝術力量則抵擋時空的侵蝕,儲存了經典的價值,展示出化育人心的作用

找出不同領域、概念和事物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初步的,正如電影的三個力量,它們各自的屬性相異,但是如何求同存異,發掘差異中的共同之處,則需要哲學思維的介入

劉恒指出,三個力量的共性都涉及“形而上”“形而中”以及“形而下”的問題

形而上可以用中國道家的“道”解釋,了解為主旨或理念;形而中是共性中的核心,是指電影人的品質和狀态;形而下則可以了解為“器”,即運用具體的工具和創作手法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本質上,劉恒的分類範式反映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他将形而上中下分别對應天地人三才

不同于西方的主客對立,中國的三才觀念是三者的緊密結合

劉恒在論述形而上中下時,并非泾渭分明、彼此毫無指涉,而是采用了十五組反義詞,清晰梳理出電影中具體的形而上中下,展現出互相連結的圓融平衡狀态

電影本體論:形而上

劉恒對電影形而上的看法,本質上是他的電影本體論觀點,他認為電影的本質是“道”的展現,“道”的内容具體表現為生死、愛恨、善惡、禍福和新舊等主旨或理念

首先,劉恒對藝術的起源做了論述,進一步講解藝術的資源和動力

人類所有的生産生活活動都圍繞着生與死,藝術作品的主旨總是離不開生死的主題,其中,死亡是永恒的創作來源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劉恒從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威爾第的生命遭遇和藝術創作中,發掘出死亡對于藝術的啟發和推動,他回溯藝術與死亡的關聯,認為藝術起源于巫術,因為人對死去親人的回憶,以及對生的渴求,使得原始巫術産生出将人留下來的替代物,比如在死者臉上倒模,制作出面具,并在面具上做一定的描繪

面具的産生相當于死者的身體在場,這種轉換方式代表了早期藝術起源之際,人以圖像(面具)充當身體,以面具的在場象征生的在場

以至于出現岩畫、繪畫、雕塑等,今天視為藝術的産物,其背後都根植有深刻的生死觀念,以至于世紀出現攝影術之後,照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專攻人像攝影,背後透露出人希望通過影像将生的另一種可能留在世界

正是在梳理藝術的起源問題上,劉恒發掘出,藝術的産生填補了人類“向死而生”的願望

藝術永恒的主題是生與死,本質上,藝術的永恒在于人本身,人對生的渴求是藝術不絕的源泉和永恒的動力支撐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他提出,由于競争的緣故,人産生了愛恨

愛恨的觸發點,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之争,并産生出恨意和恨的行為

他關于愛與恨的解讀是從社會屬性的角度出發,比如,他列舉《小醜》《寄生蟲》等電影,指出影片中的主人公的恨,來自于社會競争的不公與打擊

但是,這一觀點有待補充

筆者認為愛并不僅僅來自于競争,比如父母與子女之愛,則更多地展現出了人類無私的情感範疇

例如《鋼的琴》裡的主人公,面對下崗和離婚的雙重打擊,想盡各種辦法滿足女兒擁有鋼琴的願望,最終,鋼琴真的以“鋼的琴”的方式出現

外國影片《美麗人生》也是講述了父親對孩子的疼愛,為了不讓兒子受到戰争的摧殘,父親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欺騙”孩子說納粹集中營是一個赢取禮物的遊戲場所,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營造出童話的氛圍,最後,父親慘死在納粹槍口下

這兩部影片的主人公,本可把投入在孩子們身上的一切,轉為自己生命儲存的可能,但他們都選擇了前者,這都是出自于對子女無私

的愛,才會促使他們迎難而上,甘于奉獻自己的所有

為什麼劉恒沒有提及愛的無私之處?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或許可以解讀劉恒觀點的實質

劉恒的創作生涯起步于文學寫作,其小說《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等作品中,都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狀态和悲觀主義的筆調,而這種創作傾向,也展現在他轉向電影劇本的創作領域,依然保留着對普通人現實處境的直接揭露,類似于魯迅對人性的冷峻的态度和一針見血的書寫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劉恒直言:“我讀了他幾乎所有作品,包括日記和書信

那種癡迷的閱讀剛好發生在我的青少年時期,印象太深了

我對他的崇敬之深,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理智可言

他對我的寫作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劉恒的創作傾向,決定了他對人本身保有冷靜的思考,這是闡釋其電影創作美學不可忽視的方面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劉恒将人性的無私放在善與惡的抉擇中

在他看來,決定人類活動取向的是競争,正因為競争之殘酷,是以,造成了兩種分化

一種是“惡”的想法在競争中凸顯出來,諸如暴力電影;另一種則是“善”的觀念的突圍、競争而促發人性的正面性、光輝點和崇高處,如劉恒的《秋菊打官司》《漂亮媽媽》《張思德》《雲水謠》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正是因為對人的聚焦,對人的命運與個體的遭遇的關注,劉恒提出第四組反義詞——禍福

在他看來,禍與福的轉化都是人生的常态,因而人的命運具有不可預測性,所能擁有的幸福又總是相對的

面對禍福的劇烈變化,人總是會心生恐懼感,現代人的焦慮與日俱增,而藝術将這種不可預知的經過與未來剖析展示出來,創造出撫慰人心的精神價值

最後,劉恒的電影本體論落腳于對新舊的思考

他既不贊同“舊”阻礙“新”,也不贊成“新”打敗“舊”,而更傾向于新舊之間的平衡

其實,劉恒僅将這一組反義詞點到即止,但是從他的态度可以推知,電影的主旨與理念并不是固守的存在,也不是一味地逐新,人類藝術的主旨具有永恒性。

藝術力量何以永恒——從劉恒有關電影的創作美學論切入

如生死、愛恨、善惡、禍福,都是曆史中人類需要面臨的主題,但是曆史的發展,不僅有共性,也有不同時代所産生的差異性,即新的主旨或理念、新的主題的出現,而這個“新”正是某一時代特有的産物

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他所提出的新舊,正好概括了其電影本體論,電影的本質是“道”,“道”的内容是人類共有的、永恒的生死、愛恨、善惡和新舊的主旨,而新舊既屬于電影本質的不變性,也涉及了電影本質不變之中的變化,穩定之中的動态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