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影視作品對文學作品的積極影響就是拓寬文學作品的傳播管道分。擴大傳播範圍。文學作品以文字為傳播媒介。
以紙質圖書或者網絡電子版為傳播形态。傳播模式單一;文學作品以抽象的、靜态的文學為載體。
傳達的内容較為晦澀深刻。需要閱聽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且在注意力集中且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完成閱讀。
對閱聽人、閱讀環境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文學作品主要靠出版社的宣傳為主。但是出版社的宣傳主要集中在書店等圖書核心購買者聚集的地方。
很難吸引到潛在閱聽人、打開銷售市場。影視作品的出現。能解決文學作品的以上問題。在傳播方式上拓寬文學作品的傳播管道。
通過影視傳播範圍大、傳播迅速等特點擴大文學作品的傳播範圍。通過演員自帶的高流量與高曝光提升文學作品的知名度、增加潛在閱聽人。
提升文學作品的影響。通過對影評的分析可以看到。很多觀衆在是沒有看過原著與其他翻拍版本的基礎上直接來看影片的。
豆瓣id名為喜歡看影視的豆評論“看了不少影評自慚形穢。我既沒看過小說。也沒看過之前的日韓兩版電影。
直眉瞪眼的去看了(國産)電影。整個過程讓我很緊張。最後的反轉也令我耳目一新。”豆瓣id名為若戈在評論中也表明“前提。
我原著和其他版本。什麼都沒看過”。可以看出。影視作品作為另一種傳播形式拓寬文學作品的傳播管道。
提升文學作品的曝光度。擴大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對文學作品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畢竟影視與文字的傳播特性與所屬文化不同。
影視作品對文學作品的翻拍過程也會弱化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給文學作品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首先就是受制于影片表達形式。對内容情感展現不夠深刻。缺乏文本所具有的深刻的主旨意蘊。
讀寫文化是一種抽象性的。需要調動閱讀者的理性思維的一種文化。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通過對抽象文字的接收。
在腦海中依靠理性思維進行了解、吸收。形成自己對于内容的想象與了解。能夠對故事内容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對主旨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影視是一種依靠畫面、依靠演員的表演、台詞來傳達故事内容的藝術形式。
更需要調動閱聽人的感性認識。閱聽人在觀看影視時是一種被動的接收狀态。不需要有過多的思考。
這就會導緻影視對文學作品的翻拍過程無法利用畫面、語言、動作來表達文本的主旨。觀衆在觀看過程中也不會有太深入的思考。
導緻文學作品中的深刻的内涵與主旨在影視作品中丢失。失去了文學作品的靈魂。其次就是演員的加入導緻閱聽人整體的注意力偏移。
閱聽人在閱讀書本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在作者的描寫以及自己的想象下建立出來的虛拟的人物形象。
這種人物形象的建構受到故事情節、人物行為等的影響。人物形象的建構是比較忠實于故事内容的。
閱聽人的注意力也是放在書本内容中的。但是影片中由于是選擇演員對相應的角色進行飾演。閱聽人在觀看影片時很容易受到演員本身的影響。
将注意力從對故事情節、故事主旨的思考轉移到演員身上。例如影評中對陳靖這一人物形象的評論中多次出現“格格”、“紫薇”等詞。
這是由于扮演者林心如之前曾扮演過《還珠格格》中紫薇這一角色。觀衆在觀看期間無法擺脫演員本身的一些“光環”。
演員本身也會對所飾演的人物産生一些“幹擾”。就導緻閱聽人在觀看影片時受到的“雜音”較多。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内容中。
從單向性跨媒介傳播到多向互動性動态傳播轉變
大傳媒時代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學的跨媒介傳播展現為兩個層面。單向性跨媒介傳播和雙向或多向互動性動态傳播。
想要文學在影視化程序中找到新的活力。必須要改變以往的單向性跨媒介傳播。将雙向或者多向互動性動态傳播作為發展方向。
即文學作品的簡單影視化改編向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影視劇播出推動文學作品的再出版轉變。
基于此提出以下兩點建議:堅持以文本為基礎。繼承文本精髓。提升表達手法在進行文本影視化過程中。
要始終認識到文本才是影視的基底。堅持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對文本深入了解。在影片中在牢牢保持文學作品的精髓的基礎上進行适當的解構與建構。
雖然影片受制于表達手法的局限。觀衆被動式的對畫面、劇情進行接收。很難在觀看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
但是不代表影視作品就難以表達深刻的思想。在進行文學影視化過程中可以向經典的影視作品或者是深受觀衆喜愛的有深度的作品學習借鑒。
學習其表現手法、叙事結構等。提升影視作品的表達能力。其次。影視作品是通過聲畫語言來進行内容的表達。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畫面的呈現。在文學影視化過程中。不僅要對文本進行深入探讨挖掘。還要在制作和畫面上保持高品質的呈現。
這就要求劇組從業人員做好對場景的布置和道具的準備。以文學作品為主導。影視作品為輔助的共同提升
文學與影視最好的發展狀态是。影視蓬勃發展。文學穩步發展。現階段由于傳播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進步。
人人都進入到影視時代、被短視訊各種影視所包圍。文學作品逐漸推出大衆的生活遠離大衆的視線。
呈現一個消減的态勢。但人類的文明與思想是在枯燥又深刻的文字的推動下不斷進步與發展的。
影視作品中具象化的人物與故事。被動接收式的觀影狀态是不能替代小說呈現的自由、想象的故事世界的。
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提高整體國民的文化素養。更需要需要培養文本閱讀。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
建構豐富的精神家園。文學影視化是社會、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發展的結果。文學影視化程序不能阻止隻能改善。
做好影視化産品。提升影視化品質。讓閱聽人在觀看影視作品後産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達到影視與文學的互助共融。
這才是文學影視化的正當程序。是以在文本影視化過程中。影視作品的導演要發揮創造力。努力将文學作品制作成精良的影視劇。
做好文本内涵準确呈現的同時。提高影視作品品質。吸引閱聽人目光。通過增加影視作品的播放量等提起觀衆對原著的閱讀興趣。
促進更多的人通過影視産生對文學作品的關注。形成多向性延展的傳播态勢。隻有這樣。文本作品與影視作品才能達到良性互動長期健康發展。
結語
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傳播技術與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影視逐漸融入甚至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文學作品反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曾提出“文學的終結就在眼前”等命題。
認為在電子媒體興起的時代文學會最終沒落。然而。通過文學跨媒介傳播的表現形态的研究。我們可以預見媒介融合時代最應該深入讨論的不是“文學的終結”而應是文學的多樣化生存問題。
東野圭吾作為著名的日本推理小說家。自2017年《嫌疑人x的獻身》在國内翻拍後。東野圭吾作品影視化的數量不斷增加。
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将目标聚焦在東野圭吾在國内的首部翻拍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上。從閱聽人的視角展開研究。
通過分析閱聽人對文本與影視的評論。探讨閱聽人對文學作品與影視化作品的接受程度如何。影視作品對文學産生怎樣的影響。
試圖找到文學與影視化兩者良性發展的政策。通過對書評與影評的内容進行分析後發現。閱聽人閱讀文本時更關注文本中的故事内容與人物形象。
關注點較為集中;而在觀看影視作品更關注影片情節、角色、演員、表現形式等。關注點較為廣泛。
影視作品雖然會因為其媒介的特性拓寬文學作品的傳播管道、擴大文學作品的傳播範圍。但是受制于影視作品的畫面表現局限性。
閱聽人很難在影視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或者接收到故事内容的更深層次的内涵主旨。是以筆者根據對擷取評論的分析後。
認為文學影視化程序要始終堅持文本的基礎和根本地位。深刻了解并繼承文本的精髓主旨。再根據影視語言的特征提升其影視呈現。
做精良的影視劇。提升閱聽人對文本的興趣。培養閱聽人閱讀的習慣。文學影視化是社會、經濟、技術等多方面發展的結果。
也将是未來的趨勢和走向。在認識到視聽語言具有便利、簡單直白、趣味性大的優勢時。更應該警惕
這種碎片化、短時化帶給人們思維上、社會文化上的一些危害。在意識到文學影視化這一程序不可逆的狀态下。
做好文本的跨媒介傳播研究。探究如何優化文學影視化以達到文學與影視的共赢共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雖然創新性的從閱聽人的視角對文學影視化展開研究。但由于隻是對一部作品的評論進行探究。
所得到的結果和建議并不全面。未來對文學跨媒介傳播的研究仍需不斷的探究與補充。
湯川不給予應有的尊重保持沉默。反而殘忍的告訴不明真相的靖子。讓她痛哭流涕低頭忏悔對石神真有什麼好處嗎在我看來。
也隻是他自己對正義對友情一廂情願的了解罷了”。除了對主要故事内容的關注與讨論。讀者還會對書本的故事内容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索。
例如詞組“社會”、“心理”、“動機”、“擺脫”等詞也是讀者在書評中談論的高頻詞。這些詞不隻是聚焦在單純的故事文本上。
更能展現讀者對故事表象背後的深層次的社會意義與人性的探讨。在人物形象方面。讀者的關注更加的細緻。
故事人物類目中除了有“石神”“靖子”“湯川”等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讀者還關注到故事裡的一些邊緣人。
除了對故事内容有最基礎的了解與讨論外。
閱聽人還會觀察到文本深處的内容。閱聽人除了對故事中顯而易見的關于“生命”、“愛情”、“犧牲”的思考。
還有這些思考下對“信仰”、“人性”、“正義”、“拯救”、“背叛”的思考。在情感表達中可以看到閱聽人的感受是非常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