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形成了一股“東野熱”現象。大陸的學者也注意到這一現象。紛紛從不同的關注點對東野圭吾展開研究。
大陸對東野圭吾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東野圭吾作品暢銷原因分析東野圭吾自從引入國内後。
其文學作品長期占據各大圖書銷售榜的前列。從當當、亞馬遜等圖書平台最新公布的圖書榜單可以看出。
東野圭吾依舊是金字招牌。其受歡迎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其作品暢銷原因也成了學者探究的對象。
李昕的《推理小說為何能燃燒書市——東野圭吾系列暢銷原因》是國内最早研究東野圭吾的文章。
李昕認為推理小說的産生依托于法律知識、科學技術和理性精神,推理小說是城市文明的産物。
中國近些年城市化程序加快,為推理小說在國内的傳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還提出東野圭吾在國内的暢銷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指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經濟的複蘇回暖、人們的購買力提升為東野圭吾作品的暢銷提供了經濟基礎。
“地利”是指《福爾摩斯探案集》和偵探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推理作品暢銷為東野圭吾打下了讀者基礎。
“人和”是指國内推理文學市場長期被歐美偵探小說占據主導地位,讀者已經産生審美疲勞,急需新鮮血液的加入。
而東野圭吾作品橫掃日本偵探小說界和大衆文學界的各類大獎,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也深受中韓等閱聽人的喜愛與追捧。
在此背景下,将東野圭吾的作品引入國内是衆望所歸。除了探究東野圭吾火爆的原因,李昕還提出中國本土推理小說的發展阻礙和困境。
認為隻有在出版社的經營維護、社會的激勵、作家個人的努力下,中國推理小說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推理小說界獨樹一幟褚盟則聚焦于東野圭吾個人。
他大膽的脫離東野圭吾的作品,單純的以東野圭吾為研究對象,通過探析東野圭吾的生平經曆來探究東野圭吾作品暢銷的内在原因。
文中詳細的介紹東野圭吾一路的創作曆程,包括創作初始、創作中的困境、創作中理念的産生與轉變、作品産生的背後因素與心境、獲得各項獎項等等。
東野圭吾創作特點分析申東梅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探讨東野圭吾作品被中國讀者廣泛接受的原因。
認為東野圭吾在作品主題的選擇上就非常迎合讀者的胃口,都是緊密結合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其次,差別于其他推理小說重視推理的過程忽略人物形象的塑造。
東野圭吾的作品用細膩的筆墨來刻畫人物犯罪的動因和人性的複雜,從主題和描寫手法上滿足觀衆的期待。
作品中還充斥大量的空白,如叙事空白、部分情節空缺等來調動讀者的思考與參與,讓讀者參與文本的“二次創作”中。
最終得出東野圭吾作品受歡迎的原因即東野圭吾的作品在内容上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達上用細膩的文筆營造出真實感、代入感,達到文本與讀者想象力和審美的共鳴。
尹志紅更關注于東野圭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認為其刻畫的人物形象立體豐滿、人物身上展現“人文關懷”等特點。
在《解憂雜貨店》從頭至尾貫穿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白夜行》中桐原亮司在做“惡”事件中還存在與惡相沖突的善,在惡的背後又能看到一絲善的暖光。
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東野圭吾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東野圭吾所塑造的形象中,人的天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無法簡單的用善惡、好壞來評定某一人物形象。
天使與魔鬼同時在某一人物身上顯現,這也展現了人性的複雜。也正是如此東野圭吾刻畫的人物形象引發衆多學者的探究。
尹志紅更關注于東野圭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認為東野圭吾刻畫的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小說中的人物貼近現實生活。
拉近了小說與讀者間的距離,讓推理小說充滿真實感和生命力。文本中的人物身上還展現“人文關懷”。
作者認為人文關懷是人對人本身的自我關懷,對人自身的牽挂和關心。例如《解憂雜貨店》,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幫助,從頭至尾貫穿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在《白夜行》中,桐原亮司作為文本中實施惡的惡人,其身上也不完全展現出惡,在對同伴園村友彥的行為中透露出一絲善的暖光。
差別于傳統推理作品重視故事情節的邏輯性與案件的完美性而忽視人物形象的塑造,東野圭吾的推理作品是在将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實的情況下凸顯出文中案件發生與走向的合理化。
以達到故事情節的邏輯合理。對人物的全面細膩刻畫是東野圭吾作品的特點之一,王麗聚焦于東野圭吾作品中的女性。
将東野圭吾筆下的女性角色總結為兩種類型:一類“惡女”,她們生來美貌卻出身貧苦甚至低賤。
在飽受物質生活貧乏、原生家庭不幸但又擁有着令人震驚的美貌的沖突中逐漸扭曲,成年後憑借着隐藏在小白兔外貌下的蛇蠍般的手段一步步走向成功。
另一類則是“聖女”,是正面的積極的陽光的女性形象,她們通常具有日本女性的溫柔、賢惠等特質。
讓人感受到日本當代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但無論是在塑造唐澤雪穗等惡女,還是小林志保等正面女性形象的過程中。
東野圭吾都在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層次社會原因。晶從美學與倫理學的角度剖析唐澤雪穗與桐原亮司的人物形象。
認為唐澤雪穗與桐原亮司在善惡的評判上具有極強的沖突性:他們既是惡的創作者,也是惡的受害者。
他們在惡中倒下,卻又從惡中成長發芽,他們在反抗惡、試圖解救自己的同時自己又成為惡的統治者。
東野圭吾文本影視化研究
張景一基于原著《白夜行》文本分析電影《白夜行》的改編特點,從人物角色、道具、影片細節等角度出發對電影改編中出現的相應手法進行分析與研究。
認為日版《白夜行》電影在基于原著基礎上改編的最大特點展現在:通過人物的整合、身份改變、相應删減而去繁就簡,減少人物辨析難度。
通過改編人物經曆突出電影的明暗線與推進角度;補充道具與細節将原著映像化;前後呼應删減細節以突出主題。
張利在《東野圭吾懸疑文學熒幕表達的叙事研究》中認為電影導演在将東野圭吾文學作品影視化時保留東野圭吾在文本内容上濃厚的懸疑氛圍。
環環相扣的戲劇化轉折、從罪惡中窺探人性的暖色的叙事特色。範忠武在《東野圭吾推理小說的電影改編》中認為影片大多都能通過影視語言将文本内容做到基本還原甚至深化。
認為影片通過叙述時間的改動、情感與情節張力的增減、故事核心的沿襲三個方面進行适當的改編是影片達到良好傳播效果的原因所在。
于曉玲認為東野圭吾小說受歡迎的最深層的原因是東野圭吾對社會問題的察覺和對人性善惡的描繪與挖掘。
在東野圭吾的影片中主題總是聚焦于家庭倫理關系的冷漠、社會人心冷漠、法律道德的缺失等問題,探索在善惡、美醜、愛恨中掙紮的人性。
這些影片在展現社會黑暗與人性醜惡的間隙中,又透露一絲美好、希望的光芒。荊苗苗探析日版電影《解憂雜貨店》改編成功的原因。
認為保持原著主題的完整再現、對原著中情節的取舍、增加與删減等是影片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杜靜波以劇本為研究對象,從叙事學的角度分析電影《浪矢解憂雜貨店》。認為電影獨具匠心的用“書信”為媒介載體将故事中的時空連接配接。
将幾個不同的事件巧妙的結合起來,通過“殺死”資訊,讓觀衆随着叙事的進行了解故事的全貌,顯示劇本創作者東野圭吾高超的情節統合安排能力。
《嫌疑人x的獻身》國内研究現狀國内對《嫌疑人x的獻身》最早出現在2010年,是對話劇《嫌疑人x的獻身》的評論。
2017年蘇有朋執導完成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的翻拍後,在2018年關于《嫌疑人x的獻身》的研究數量達到頂峰。
通過對知網上所搜尋到的96條文獻進行細讀後,發現國内對《嫌疑人x的獻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研究方向:
中國版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政策
金玲在《<嫌疑人x的獻身>的改編政策》中提出推理類型的電影吸引觀衆的最大興趣點是對與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手段的未知。
而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的一部分閱聽人是原著黨,他們知曉故事的整個情節,是站在“上帝視角”的觀賞影視作品。
這也就要求電影必須運用電影獨特的影視語言并對内容或叙事結構進行适當改編來打破觀衆的“上帝感”,給予他們新的體會和認識。
作者認為中國版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在改編上既忠于原著,例如故事情節的完成、石神靖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貼近原著。
又有對故事的再創作,例如電影中删除原著中美裡自殺、通過美裡對石神表達的愧疚之情來柔化美裡這一人物形象。
将故事發生地設定在哈爾濱、将偷的自行車變成共享單車等本土化情節的改編等。忠于原著的主題與進行本土化的适當情節再創作是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成功的訣竅。
回穎聚焦于中國版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探究在中日兩國文化同根,民俗差異的背景下,從電影對文本的解構入手探讨電影對于文學的創作與再創作。
作者認為中國翻拍的《嫌疑人X的獻身》在背景環境選擇、人物形象呈現、情感表達與變化上結合了中國文化、風俗與審美進行相應的改編。
使其在不脫離原著文本主旨意蘊的前提下,完成中國文化語境下文本的解構與重塑,以适應中國大多數觀衆的審美需求與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