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門派最簡單的基本劃分是:
1,畫面中可以看到具體自然物象和人物形象的歸類為—具象繪畫。
2,畫面中無法辨認具體自然物象和人物形象的劃分為—抽象繪畫。
現在可以确定的是抽象繪畫距今110年,抽象繪畫最早的實踐者和理論者是俄羅斯裔的藝術家康定斯基、馬列維奇。
康定斯基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吸引視覺注意力,不一定要有具體的物象和内容甚至是故事情節,色彩的濃淡深淺、形狀虛實大小、線條曲直粗細等等都會對視覺造成不同的刺激,進而引發不同的心理感受。
至此,康定斯基和馬列維奇開創了抽象繪畫的先河。
我們以前對繪畫好作品的認知标準其實對具象繪畫認知标準:把畫面裡的人物、器物和環境刻畫的像照片一樣像,能設計出人物與器物與環境之間的内在邏輯聯系,并把這種聯系像電影畫面一樣定格下來。
抽象繪畫并不是雜亂無章地亂塗亂畫,它還是遵循着人類共通的認知與通感。欣賞抽象繪畫首先要從大腦中切斷具象寫實繪畫的解讀路徑。
我們仔細想想,嬰兒還沒學會說話,但是父母能根據咿咿呀呀的聲調高低、聲速快慢準确地判斷出嬰兒的高興還是不高興,餓了還是尿了。成人也一樣,能從笑聲的音頻高低、速度快慢、停頓與否判斷出是什麼性質的笑聲。人類的行為也一樣,高興起來手舞足蹈,郁悶起來垂頭喪氣,動物也如此。
人類身上的這些普遍的機能反應通感到了音樂,輕松歡樂的曲調一定是快速、跳躍、高調的,比如國樂《百鳥朝鳳》;悲痛壓抑的曲調必定是調低、速緩、音滞的,比如大提琴《殇》,二胡《二泉映月》等等。
如果說具象繪畫是歌曲歌劇,那麼抽象繪畫就是純音樂,雖然沒有歌詞但完全可以通過音調、音速、節拍的變化去欣賞。
對于純音樂,雖然能說出門道的不多,但起碼每個人都能聽,而且都能有自己的感受,即便與他人不同這也絲毫不影響自己的感受過程,而且在與其他傾聽者的交流中會彼此拓寬了解之門。
有了這樣的共識,其實也就有了看懂抽象繪畫的前提。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音樂的元素通感到繪畫的元素中來,有了這樣的契合就有了了解抽象繪畫的鑰匙。
我們知道,顔色都是有心理暗示的,而且這些暗示大多數都是全世界共通的。比如:紅色的熱情與警告,黑色的堅定與絕望,白色的潔淨與廣袤,綠色的生機與孱弱,藍色的深邃與悲傷,粉色的可愛與情色等。
與純粹的顔色具備的延伸意義一樣,不同的形狀、大小、方向、高低也會有相應的心理暗示,包括線條的曲直、粗細、虛實、緩急都會有内在的本質。
具象繪畫,是描繪具體物象的外部特征,什麼樣的發型,臉龐、五官、膚色什麼樣;
抽象繪畫,是描述具體物象的内部特質,什麼樣的性格、脾氣,具有什麼特質,沉穩還是浮誇,剛毅還是軟弱,急躁還是溫存等等。
在藝術語言的表達方面抽象繪畫并不比具象繪畫來的孱弱,相反,有時候反而更有力量和韌性,給人帶來更多的思考層面和想象空間。不要小看含蓄表達帶來的思考想象力,能給人帶來想象空間才是最攝魂捏魄的。
抽象繪畫的5個層面:
1.以純粹繪畫元素的通用心理,強調具體物象的精神核心。
2.以幾何學或者類似幾何的方法分割畫面形成設計式純幾何構成,或賦予音樂節奏,或概括具體物象。
3.尋求獨樹一幟的唯一辨識度的符号。
4.比起畫面效果更關注作畫過程的行為化和概念化。
5.嘗試不同材料材質與媒介的添加和替代。
繪畫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是你個人的事情,要相信這種感受,因為這種體驗是私人的,是隻屬于你自己的。欣賞,無所謂對與錯。我們不能凡是總想往标準答案上靠,藝術的魅力就在于體驗者不同帶來更多诠釋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溫欽畫廊私洽代理國際頂流藝術家的原作(如果客戶有其他特定藝術家作品的需求,我們會用海外藝術資源為您尋找):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爾, 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弗裡達·卡羅 F.KAHLO, 格哈德·裡希特 G.Richter,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W A Bouguereau, 馬克·夏加爾M. Chagall, 克勞德·莫奈 C.Monet,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Rembrandt, 圭爾奇諾 Guercino, 馬蒂亞·普雷蒂 Preti, 翁貝特·波丘尼 U. Boccioni, 魯西奧·芳塔納 L.Fontana, 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M.Basquiat, 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卡納列托 A. Canaletto, 保羅·委羅内塞 Veronese,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A. Renoir, 保羅.塞尚P.Cezanne, 雷尼·馬格利特 R.Magritte, 薩爾瓦多.達利 S. Dali, 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 A.Modigliani, 希羅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羅.魯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東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蘇巴朗 F. Zurbaran, 草間彌生, Kaws, 奈良美智, 趙無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