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曉瑜海棠
編輯丨曉瑜海棠
引言
19世紀的法蘭西,一部音樂的壯麗史詩在舞台上綻放,如同星空中最耀眼的繁星。
這是一部源自曆史、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傑作——柏遼茲的《特洛伊人》。
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嶄露頭角,這段時期,國家政策的主旋律是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重工業、交通運輸和金融領域蓬勃興起。
帝國不僅煥發出複興的光芒,也在人們心中激發起對國家前途的美好憧憬,幻想着能重返拿破侖時代的輝煌榮光。
在這個偉大而關鍵的曆史時刻,作曲家柏遼茲構思并創作了一部歌劇。
用來歌頌民族英雄的偉大形象,他的創作目标不僅在于頌揚當權者的智略,更在于反映了普羅大衆對政府領袖的崇敬,以及他們對帝國美好未來的追求。
在衆多題材的選擇中,最終他鎖定了《特洛伊人》這一題材。
《特洛伊人》的創作背景
約在公元前16世紀左右,古希臘人建立了特洛伊,這座殖民城市的遺址位于現今土耳其。
在公元前12世紀初,這個地方發生了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争,最終以古希臘人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政策攻克了城市,這一事件也間接地為日後的羅馬帝國興起創造了曆史背景。
歌劇《特洛伊人》便以荷馬的史詩作品為基礎,建構了其創作背景,将這段戰争的故事進行了藝術性的再現。
《特洛伊人》作為一部法國創作的文學傑作,誕生于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鼎盛時期。
文學劇本深受以雨果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家的影響,從一開始就顯現出典型的詩意歌劇風貌。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充分借鑒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貫穿其中的情感充滿了憂郁與夢幻元素,采用了多種詩行長度的表達方式,為《特洛伊人》的成功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部歌劇的創作者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
創作工程始于1856年,曆經四年的辛勤付出才得以最終完成。
它不僅僅是一部法國重要的藝術作品,更是一個充滿波折命運的偉大創作。
所謂命運坎坷,不僅因為柏遼茲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來籌劃和創作歌劇《特洛伊人》,也因為從最初的演出到每一幕每一場的完整呈現,竟然曆經了長達27年的漫長歲月。
而這還不是全部,這部偉大歌劇的樂譜出版過程也曲折多變。
所有這些事件彙聚在一起,使得歌劇《特洛伊人》散發出更加濃厚的傳奇色彩。
《特洛伊人》的劇本創作
柏遼茲創作的歌劇《特洛伊人》的劇本靈感主要來自公元前維吉爾所創作的史詩《埃涅阿斯記》。
這些素材來自古代曆史題材,但在柏遼茲的創作中受到了法國古典文學史詩和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進而呈現出較為自由的語言和形式,這是時代特點的展現。
由于劇情需要,柏遼茲在創作内容時沒有受到章節和句法的限制。
創造了大量不同長度的詩句,擺脫了古典時期重複結構的傳統。
在歌劇《特洛伊人》的唱段中,可以看到大量六音節、八音節、十音節和十二音節的詩句,這種非正常的句法安排賦予了劇本創作以優美的特質。
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展現了柏遼茲的文學天賦,還凸顯了他卓越的藝術修養。
将劇本創作與音樂創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特洛伊人》成為柏遼茲音樂創作中的巅峰之作。
《特洛伊人》被劃分為五幕,以史詩般的氣魄呈現了特洛伊之争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的曆史事件。
這部歌劇中不僅展示了特洛伊城内具有預言能力的公主卡桑德拉對特洛伊人命運的擔憂。
還生動描繪了狄多女王與埃涅阿斯從初次相識到最終狄多為情所困而自焚,以及埃涅阿斯受特洛伊鬼魂引導與狄多相會的情節。
第一幕和第二幕着重描繪了卡桑德拉的悲劇性命運。
而第三幕、第四幕和第五幕則更深入地刻畫了狄多女王的悲劇境遇。
通過這樣的安排,柏遼茲将史詩般的悲劇主題貫穿整個歌劇,借助精湛的演出和宏大的制作,将這部作品打造成19世紀音樂的頂峰之作。
《特洛伊人》的音樂創作特征
柏遼茲所創作的歌劇《特洛伊人》是一部涵蓋多個藝術元素的宏大作品。
根據劇情,指揮家、歌唱家和觀衆常常将這部歌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即《特洛伊之陷落》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
這部歌劇無論在演出的陣容、舞台布景,還是音樂的結構上。
都呈現出大規模、高制作水準以及頻繁的分曲特點,光是音樂部分就包含了52首分曲。
《特洛伊人》似乎可以被視為由多個片段組成的歌劇,各個幕之間、場景之間,甚至音樂之間似乎沒有緊密的聯系。
深入分析後發現,盡管歌劇呈現出52首分曲的結構,整體音樂仍然呈現出互相關聯和統一的特點。
柏遼茲在作品中設定了多個動機,通過豐富的變奏手法和調性變化,将這些動機融合成一個統一而多樣的音樂性格。
雖然初次聽覺可能會讓人感覺音樂之間并不連貫,實際上這些動機和技巧為整部歌劇賦予了内在的一緻性。
面對這部龐大的作品,主導動機在保持全曲統一性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動機的延續貫穿有助于建立歌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同時使得音樂更具有統一性和連貫性。
在柏遼茲創作歌劇劇本時,他将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觀融入其中。
這種命運觀具有強大的力量,無法違背、無法逃避,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它是不可避免的終局。這種觀念反映了柏遼茲内心深處難以捉摸的思想。
在歌劇《特洛伊人》的音樂創作中,柏遼茲通過音樂動機的形式來呈現這種命運觀。
他設計了命運動機,并将其多次變化,通過不同的演繹方式展現出命運的緊張感。
例如,在第一幕中,命運動機以連續上升的兩個八度音階創造出緊迫感,而命運的節奏動機貫穿全曲。
固定的八分音符節奏、逐漸上升的音高、重複的音型設計,都直接傳達了命運主題。
這種音樂動機的應用,使得整部歌劇中的命運觀得以顯著呈現。
柏遼茲的創作将命運的不可抗拒和不可預測性放置于音樂的核心,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性和情感深度,譜例:
在呈現命運動機的樂隊演奏中,柏遼茲采用了多種編排手法。
鑒于命運動機的基本節奏模式是固定的八分音符律動,是以其展示和變化主要受到速度、音量、音域以及樂器音色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柏遼茲巧妙地運用變奏技巧對命運動機進行演繹,進而改變了整體音樂的情感氛圍。
還為主要角色特洛伊設計了象征性的樂旋律,即特洛伊進行曲。
這個主題在整部歌劇中共呈現了四次,而且每次都以B大調為基礎,這顯示出作曲家對于人物音樂特點的獨特構思。
通過這種手法,特洛伊的角色形象不僅得到了獨特的音樂表現,同時也突出了B大調在整部歌劇中的重要性。
這種政策加強了整體調性的一緻性和完整性,也加深了觀衆對特洛伊這一主要角色的印象。
柏遼茲在歌劇《特洛伊人》的音樂創作中,因其龐大的規模,迫使他更加需要創造出宏偉氣勢的音響效果。
為實作這一目标,柏遼茲主要采用了大規模的合唱。
整部五幕的歌劇中,合唱被賦予了顯著地位,呈現出多樣的形式。
這種做法與法國歌劇傳統相呼應,法國大歌劇往往以大規模的合唱為特色,柏遼茲在這部作品中也延續了這一特點。
柏遼茲注重将合唱融入戲劇表演中,他偏好将合唱隊置于舞台的後中央位置,以確定合唱的音響效果能夠充分傳達到整個演出大廳。
在《特洛伊人》中,合唱不僅頻繁出現,而且在音樂的表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盡管詠歎調在歌劇中是主要人物情感表達的手段,但實際上,除了四首詠歎調外,剩餘的17首音樂均采用了合唱形式。
這一數量對比凸顯了合唱在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
柏遼茲在設計合唱時,采用了多種不同的形式。
如四重唱、三重唱、二重唱、女聲合唱、男聲合唱、混聲合唱等。
這些不同形式的合唱與歌劇的劇情密切相關,針對不同的人物和情境,柏遼茲設計了相應的合唱形式,進而豐富了合唱的表達方式。
在歌劇《特洛伊人》中,柏遼茲對樂隊的細緻處理展現了他對音樂表達的精湛追求。
第一幕的開頭,作曲家通過木管樂器的不和諧同音重複創造了令人振奮的音響效果。
這不僅在縱向音高疊加上展示了引人注目的聲音,還巧妙地為歌劇的情景和音樂氛圍做了鋪墊。
木管樂器的音響過渡到大管樂器和短号的快速上行音階,堅定的旋律與莊嚴的旋律賦予了第一幕深刻的悲劇情感。
緊接着,特洛伊人民的熱情合唱迅速感染了整個場館。
這種創意不僅因為沒有序曲而成為柏遼茲歌劇的創新之舉,還通過樂隊的木管、銅管和弦樂點狀編排,使歌劇的音樂情感變得緊張激昂。
進入第二幕的開始,柏遼茲設計了大管樂器和低音弦樂的共同奏響上升音階。
交織着緊湊的節奏與陰暗的旋律,形成了戰争氛圍的“氣味”。
弦樂和大管的快速運動音階,銅管音色的快速間斷重複,整個樂隊的共同合作被激發起來,透露出恐懼、緊張和崩潰的情感。
快速的半音運動、同音重複的節奏,以及弦樂小心翼翼的撥奏、圓号和定音鼓錯綜複雜的“鐘聲”音色,弦樂的顫音,樂隊的協調演奏等等。
共同使《特洛伊人》的音樂充滿了戲劇性的情感。
柏遼茲巧妙地調動了整個管弦樂隊、合唱團以及多種人聲,将《荷馬史詩》中描繪的場景和維吉爾《埃涅阿斯記》中的情感真實地再現。
總結
經過前述一系列分析,可以明顯觀察到柏遼茲在《特洛伊人》的創作中,在劇本構思、音樂設計、舞台布置等方面都達到了具有曆史意義的突破。
這種突破正是源自柏遼茲采納了富有詩意的音樂創作思想,他才被贊譽為“音樂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