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晓瑜海棠
编辑丨晓瑜海棠
引言
19世纪的法兰西,一部音乐的壮丽史诗在舞台上绽放,如同星空中最耀眼的繁星。
这是一部源自历史、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杰作——柏辽兹的《特洛伊人》。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崭露头角,这段时期,国家政策的主旋律是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和金融领域蓬勃兴起。
帝国不仅焕发出复兴的光芒,也在人们心中激发起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憧憬,幻想着能重返拿破仑时代的辉煌荣光。
在这个伟大而关键的历史时刻,作曲家柏辽兹构思并创作了一部歌剧。
用来歌颂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他的创作目标不仅在于颂扬当权者的智略,更在于反映了普罗大众对政府领袖的崇敬,以及他们对帝国美好未来的追求。
在众多题材的选择中,最终他锁定了《特洛伊人》这一题材。
《特洛伊人》的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古希腊人建立了特洛伊,这座殖民城市的遗址位于现今土耳其。
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这个地方发生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古希腊人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策略攻克了城市,这一事件也间接地为日后的罗马帝国兴起创造了历史背景。
歌剧《特洛伊人》便以荷马的史诗作品为基础,构建了其创作背景,将这段战争的故事进行了艺术性的再现。
《特洛伊人》作为一部法国创作的文学杰作,诞生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期。
文学剧本深受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典型的诗意歌剧风貌。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贯穿其中的情感充满了忧郁与梦幻元素,采用了多种诗行长度的表达方式,为《特洛伊人》的成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歌剧的创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
创作工程始于1856年,历经四年的辛勤付出才得以最终完成。
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国重要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充满波折命运的伟大创作。
所谓命运坎坷,不仅因为柏辽兹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筹划和创作歌剧《特洛伊人》,也因为从最初的演出到每一幕每一场的完整呈现,竟然历经了长达27年的漫长岁月。
而这还不是全部,这部伟大歌剧的乐谱出版过程也曲折多变。
所有这些事件汇聚在一起,使得歌剧《特洛伊人》散发出更加浓厚的传奇色彩。
《特洛伊人》的剧本创作
柏辽兹创作的歌剧《特洛伊人》的剧本灵感主要来自公元前维吉尔所创作的史诗《埃涅阿斯记》。
这些素材来自古代历史题材,但在柏辽兹的创作中受到了法国古典文学史诗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而呈现出较为自由的语言和形式,这是时代特点的体现。
由于剧情需要,柏辽兹在创作内容时没有受到章节和句法的限制。
创造了大量不同长度的诗句,摆脱了古典时期重复结构的传统。
在歌剧《特洛伊人》的唱段中,可以看到大量六音节、八音节、十音节和十二音节的诗句,这种非常规的句法安排赋予了剧本创作以优美的特质。
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柏辽兹的文学天赋,还凸显了他卓越的艺术修养。
将剧本创作与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特洛伊人》成为柏辽兹音乐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特洛伊人》被划分为五幕,以史诗般的气魄呈现了特洛伊之争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的历史事件。
这部歌剧中不仅展示了特洛伊城内具有预言能力的公主卡桑德拉对特洛伊人命运的担忧。
还生动描绘了狄多女王与埃涅阿斯从初次相识到最终狄多为情所困而自焚,以及埃涅阿斯受特洛伊鬼魂引导与狄多相会的情节。
第一幕和第二幕着重描绘了卡桑德拉的悲剧性命运。
而第三幕、第四幕和第五幕则更深入地刻画了狄多女王的悲剧境遇。
通过这样的安排,柏辽兹将史诗般的悲剧主题贯穿整个歌剧,借助精湛的演出和宏大的制作,将这部作品打造成19世纪音乐的顶峰之作。
《特洛伊人》的音乐创作特征
柏辽兹所创作的歌剧《特洛伊人》是一部涵盖多个艺术元素的宏大作品。
根据剧情,指挥家、歌唱家和观众常常将这部歌剧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特洛伊之陷落》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
这部歌剧无论在演出的阵容、舞台布景,还是音乐的结构上。
都呈现出大规模、高制作水准以及频繁的分曲特点,光是音乐部分就包含了52首分曲。
《特洛伊人》似乎可以被视为由多个片段组成的歌剧,各个幕之间、场景之间,甚至音乐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联系。
深入分析后发现,尽管歌剧呈现出52首分曲的结构,整体音乐仍然呈现出相互关联和统一的特点。
柏辽兹在作品中设置了多个动机,通过丰富的变奏手法和调性变化,将这些动机融合成一个统一而多样的音乐性格。
虽然初次听觉可能会让人感觉音乐之间并不连贯,实际上这些动机和技巧为整部歌剧赋予了内在的一致性。
面对这部庞大的作品,主导动机在保持全曲统一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机的延续贯穿有助于建立歌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同时使得音乐更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在柏辽兹创作歌剧剧本时,他将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观融入其中。
这种命运观具有强大的力量,无法违背、无法逃避,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它是不可避免的终局。这种观念反映了柏辽兹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思想。
在歌剧《特洛伊人》的音乐创作中,柏辽兹通过音乐动机的形式来呈现这种命运观。
他设计了命运动机,并将其多次变化,通过不同的演绎方式展现出命运的紧张感。
例如,在第一幕中,命运动机以连续上升的两个八度音阶创造出紧迫感,而命运的节奏动机贯穿全曲。
固定的八分音符节奏、逐步上升的音高、重复的音型设计,都直接传达了命运主题。
这种音乐动机的应用,使得整部歌剧中的命运观得以显著呈现。
柏辽兹的创作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不可预测性放置于音乐的核心,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情感深度,谱例:
在呈现命运动机的乐队演奏中,柏辽兹采用了多种编排手法。
鉴于命运动机的基本节奏模式是固定的八分音符律动,因此其展示和变化主要受到速度、音量、音域以及乐器音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柏辽兹巧妙地运用变奏技巧对命运动机进行演绎,从而改变了整体音乐的情感氛围。
还为主要角色特洛伊设计了象征性的乐旋律,即特洛伊进行曲。
这个主题在整部歌剧中共呈现了四次,而且每次都以B大调为基础,这显示出作曲家对于人物音乐特点的独特构思。
通过这种手法,特洛伊的角色形象不仅得到了独特的音乐表现,同时也突出了B大调在整部歌剧中的重要性。
这种策略加强了整体调性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加深了观众对特洛伊这一主要角色的印象。
柏辽兹在歌剧《特洛伊人》的音乐创作中,因其庞大的规模,迫使他更加需要创造出宏伟气势的音响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柏辽兹主要采用了大规模的合唱。
整部五幕的歌剧中,合唱被赋予了显著地位,呈现出多样的形式。
这种做法与法国歌剧传统相呼应,法国大歌剧往往以大规模的合唱为特色,柏辽兹在这部作品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柏辽兹注重将合唱融入戏剧表演中,他偏好将合唱队置于舞台的后中央位置,以确保合唱的音响效果能够充分传达到整个演出大厅。
在《特洛伊人》中,合唱不仅频繁出现,而且在音乐的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咏叹调在歌剧中是主要人物情感表达的手段,但实际上,除了四首咏叹调外,剩余的17首音乐均采用了合唱形式。
这一数量对比凸显了合唱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
柏辽兹在设计合唱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如四重唱、三重唱、二重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合唱与歌剧的剧情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人物和情境,柏辽兹设计了相应的合唱形式,从而丰富了合唱的表达方式。
在歌剧《特洛伊人》中,柏辽兹对乐队的细致处理体现了他对音乐表达的精湛追求。
第一幕的开头,作曲家通过木管乐器的不和谐同音重复创造了令人振奋的音响效果。
这不仅在纵向音高叠加上展示了引人注目的声音,还巧妙地为歌剧的情景和音乐氛围做了铺垫。
木管乐器的音响过渡到大管乐器和短号的快速上行音阶,坚定的旋律与庄严的旋律赋予了第一幕深刻的悲剧情感。
紧接着,特洛伊人民的热情合唱迅速感染了整个场馆。
这种创意不仅因为没有序曲而成为柏辽兹歌剧的创新之举,还通过乐队的木管、铜管和弦乐点状编排,使歌剧的音乐情感变得紧张激昂。
进入第二幕的开始,柏辽兹设计了大管乐器和低音弦乐的共同奏响上升音阶。
交织着紧凑的节奏与阴暗的旋律,形成了战争氛围的“气味”。
弦乐和大管的快速运动音阶,铜管音色的快速间断重复,整个乐队的共同合作被激发起来,透露出恐惧、紧张和崩溃的情感。
快速的半音运动、同音重复的节奏,以及弦乐小心翼翼的拨奏、圆号和定音鼓错综复杂的“钟声”音色,弦乐的颤音,乐队的协调演奏等等。
共同使《特洛伊人》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
柏辽兹巧妙地调动了整个管弦乐队、合唱团以及多种人声,将《荷马史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中的情感真实地再现。
总结
经过前述一系列分析,可以明显观察到柏辽兹在《特洛伊人》的创作中,在剧本构思、音乐设计、舞台布置等方面都达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
这种突破正是源自柏辽兹采纳了富有诗意的音乐创作思想,他才被赞誉为“音乐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