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作者:樂觀櫻桃啊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看傳記電影的人,那麼你一定不會錯過這部1982年的經典之作——《甘地傳》。這部電影以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上司人、印度國父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的一生為主線,展現了他如何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帶領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作國家獨立的偉大曆程。電影不僅還原了甘地的政治鬥争,也揭示了他的思想、信仰、人格和生活。這部電影由英國導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執導,英國演員本·金斯利(Ben Kingsley)飾演甘地,他們用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诠釋了這位偉人的精神風貌。這部電影在全球範圍内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贊譽,榮獲了1983年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等八項大獎,另外還獲得了三項提名。這部電影被認為是傳記電影的典範,也是影響了全世界的一部經典之作。

那麼,《甘地傳》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呢?為什麼它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呢?甘地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一下這部電影的内容,以及甘地的生平和思想。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甘地傳》的内容

《甘地傳》是一部長達191分鐘的電影,分為三個部分:早年經曆、中期經曆和晚年經曆。每個部分都圍繞着甘地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選擇,展現了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律師成長為一個偉大的領袖。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早年經曆

電影從1893年開始,當時24歲的甘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師職。在南非,他第一次親身體驗到了種族歧視和不公正對待。他在火車上被趕下三等車廂,在法庭上被要求摘掉頭巾,在街上被打倒在地。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有色人種所處的困境和不平等。他決心在當地帶領印度移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議活動,并是以多次入獄。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等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并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非暴力學說。他也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穿着簡樸,吃素食,過着清貧的生活。他在南非上司的反種族歧視鬥争,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也為他日後在印度的獨立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中期經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他開始遊曆印度各地,了解他久别的祖國的情況。他發現印度人民正遭受着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壓迫,國家的财富被掠奪,人民的尊嚴被踐踏,社會的秩序被破壞。他加入了國大黨,成為了該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他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他發起了一系列的運動,如反對羅拉特法、反對鹽稅、反對紡織品進口等。他号召印度人民抵制英國貨物,自己紡織布料,穿着白色的棉布服裝,成為了印度人民的标志。他也号召印度人民不參加英國政府機構和教育機構,不繳納稅款和租金,不服從英國法律和指令。他用和平的方式表達了印度人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和反抗。他在運動中多次遭到英國政府的逮捕和監禁,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也從未對英國人産生過仇恨和敵意,而是希望通過對話和談判來解決問題。他在1931年赴倫敦參加商讨獨立的圓桌會議,但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晚年經曆

“二戰”期間,甘地繼續推動印度獨立運動,并提出“退出印度”(Quit India)的口号。他認為這是印度人民争取自由的最後機會。然而,英國政府對此采取了更加嚴厲的鎮壓措施,逮捕了甘地和其他國大黨上司人,并在全國範圍内實施戒嚴。甘地在獄中進行了長達21天的絕食抗議,并呼籲印度人民保持非暴力原則。戰争結束後,甘地被釋放出獄,并重新參與獨立談判。然而,随着獨立的臨近,印度國内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宗教沖突日益突出,導緻了大規模的暴力沖突和流血屠殺。甘地對此深感悲痛和愧疚,他試圖以自己的影響力來緩和兩個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并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并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甘地沒有參加任何慶祝活動,而是前往暴亂最嚴重的加爾各答進行調停工作。

奧斯卡獲獎傳記電影《甘地傳》,印度國父的睿智與博愛令人敬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