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企建立世界一流,治理現代有何抓手?“出資人擴大會議”指出

作者:混改風雲

知風雲:出資人擴大會議是一種什麼會?北京市屬國企為什麼要搞這種形式的會議?這個模式對全國國企有什麼啟示意義呢?

作者|知本咨詢國企治理管控研究院

責編|億億 編輯|阿苓

世界一流企業的标準已經家喻戶曉,那就是“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

中國企業正積極走在按此推進的建立一流陽光大道上。實作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這三項,可以通過學習對标完成,但治理現代這一項,對中國國企來說,全世界範圍内就沒有這麼多一模一樣的例子。

中國國有企業要成為世界公認的一流企業,就必須獨立走出一條現代治理道路,真正摸索出中國式一流治理模式。

國企建立世界一流,治理現代有何抓手?“出資人擴大會議”指出

實踐總是走在理論認知之前,近期知本咨詢觀察到北京國資對下屬特殊功能類國企召開出資人擴大會議,認為這種方式可以給中國式一流治理,提供一個大大的注腳。

我們先看案例消息:

“8月4日,市國資委組織召開公交集團出資人(擴大)會議。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代表董事會報告工作,市交通委一級巡視員作了點評發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專家、社會公衆、媒體代表等社會公共利益相關方代表與公交集團董事會進行了溝通交流。”

出資人擴大會議是一種什麼會?北京市屬國企為什麼要搞這種形式的會議?這個模式對全國國企有什麼啟示意義呢?

出資人擴大會議

出資人擴大會議這種形式,是北京市較早在國内提出并實踐的。2015年實施國有企業分類監管後,就開始對于劃分到特殊功能類的市屬一級國企集團,每年召開出資人擴大會議。

參會人員有哪些?

上面的案例消息已經看到,之是以叫出資人擴大會議,是由于參會主體除了國資委代表出資人之外,還包括了三類人:

一類人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樣的國家治理參與人員;

二類人是行業專家這樣社會專業人士;

三類人是社會媒體代表。

三類參會人員加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社會公共利益相關方代表。

會議内容是什麼?

會議的基本内容是由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代表董事會做工作報告,相關社會公共利益代表就報告内容進行溝通交流,由于北京公交集團所屬行業監管是交通運輸,是以請交委上司進行點評發言,最後由出資人市國資委上司對董事會工作報告進行總結發言并提出要求。

股東會大家比較熟悉,核心内容一般是股東代表對董事會送出的報告進行審議并做出決策。

出資人擴大會議,将一般意義上的股東會,擴充到了企業資本邊界之外,包括聽取社會公共利益代表的聲音,這就對公司治理的一次重大更新!

會議要實作什麼目标?

北京市提出出資人擴大會議,經過了系統思考。2015年的時候,當時國資監管部門負責人就此進行了總結:

“一是建立了特殊功能類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國有出資人代表的溝通機制。

二是創新了市國資委、相關委辦局和專家對特殊功能類企業的綜合監督評價機制。

三是創新了市屬國企的資訊公開方式,通過指導企業編制并釋出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努力提升市屬國企的透明度,打造“陽光國企”。”

看得很明白,出資人擴大會議,就是把具有服務社會民生的國有企業現狀和發展思考,與社會公衆代表進行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也推動社會對于這類社會公益企業的考核和監督評價。

國企建立世界一流,治理現代有何抓手?“出資人擴大會議”指出

現代國企治理,要打通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北京市推動特殊功能類國企的出資人擴大會議,是從社會監督的角度考慮,從國有企業分類監管模式探索的思路出發,做出的創新實踐。

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出資人擴大會議”這種模式,可以進一步延申成為中國特色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一種新範式。

這種新範式的核心是:

将國有企業經濟屬性、社會屬性、政治屬性在公司治理層面充分落實,打通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推動世界一流治理現代目标實作。

如果将一家國有企業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關系畫成圖,可能是這樣的:

國企建立世界一流,治理現代有何抓手?“出資人擴大會議”指出

1、國企内部治理:六大治理主體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正在不斷成熟定型。其中,建構起核心治理架構四梁八柱的主體,包括六個,分别是:

  • 黨組織,作為公司上司核心,起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上司和多層融入公司治理;
  • 股東會,作為股東參與治理的核心方式,代表股東利益進行決策和;
  • 董事會,作為董事中心主義模式的治理核心,公司決策中心,起到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作用功能;
  • 監事會,是公司法人治理當中的監督部分,監事治理通過财務監督、決策監督形成法人治理中的平衡限制;
  • 職代會,是公司職工民主參與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國企維護職工利益,關注解決職工重大訴求的治理主體;
  • 經理層,是公司治理體系中的經營指揮中心,負責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通過新型經營責任制開展工作。

經過這些年的改革,大家對這六大治理主體的功能和作用已經比較熟悉。它們都是來自于企業内部的治理機制,反映了從出資人、股東,到内部經營團隊,再到公司員工的利益和關切。

2、國企外部治理:來自于國企經濟、社會、政治屬性的需要

随着企業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企業的治理和發展,不僅是内部這些主體的事情,也關系到很多社會外部網絡群組織的利益。

是以,在過去全球的實踐中,已經做了一些引入外部治理力量進入企業内部治理的努力。

最為典型的是,世界範圍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聘請獨立第三方專家進入董事會并且占據一定比例,這就是外部治理力量融入内部董事會治理的實踐。

中國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過程中,除了完成經濟屬性的必然任務之外,在科技創新、産業引領、國計民生、安全支撐等各個方面,都有必須完成的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

産生更大更好的經濟效益,主要由企業内部治理提供決策動力和執行保障力。完成社會需要、國家亟需的價值目标,隻靠内部治理顯然不夠,這個時候,非常需要外部治理主體一起參與進來,共同推動企業履行這個使命。

北京市對于特殊功能類國有企業,召開出資人擴大會議,就顯示了這種需求的現實意義。

通過這種會議,将社會公衆的意見、要求正式傳達給企業,再請參與的社會第三方開展針對性的考核評價,國企當中承擔服務社會職能的企業,就可以更好的履行職責,并且與社會利益群體進行互動。

國有企業已經基本實作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分類發展。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将國企基本劃分為三類,處于市場充分競争領域的企業、具有國民經濟四梁八柱基礎産業功能的企業和為社會民生服務的公益性企業。

北京市的出資人擴大會議,隻是針對第三類國企的一級企業集團開展,因為這些企業最直接展現社會利益,有外部治理參與的最直接需要。

國企建立世界一流,治理現代有何抓手?“出資人擴大會議”指出

下面的問題是兩個:

充分競争類是不是就不需要社會治理參與?

廣大國企集團的子企業是不是也不需要社會治理參與?

也就是說,北京市的這種治理實踐,隻能限定在一個國企的局部開展,還是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和價值呢?

知本咨詢認為,更多讓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國企治理,對于各類各級國企都十分必要,不僅是社會需要,也是企業生存發展必然。

原因是這樣的:

一家國有企業的發展,會緊密涉及到的外部組織,可能包括社會公衆、行業管理、政府機構、媒體、客戶、供應商、金融機構(債權人)、國際合作夥伴、高校研究機構等九大類。

競争類企業也會涉及到這些外部機構的很多部分,除了業務關系之外,如果可以通過股東擴大會議的形式,将這些利益攸關者引入治理結構當中,在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之間建立一個可靠和長期管道和橋梁,将對企業的長治久安産生重要影響。

對于廣大上市公司,已經有了社會監督的多種形式,在股東大會召開、資訊披露要求等方面,實作了與社會公衆和利益攸關方的互動。

對于大量的國有非上市企業,通過股東擴大會議的形式,披露資訊、征求社會意見和建議、推動公司ESG的全面完善,就顯得非常必要。

國有企業的治理競争力提升,需要和履行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政治責任更緊密協同,打通内部治理體系和外部治理組織的聯系,通過股東擴大會議等形式建立嶄新的治理通道和治理機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創新性舉措。

這隻是一個開始,在建設世界一流治理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中國特色治理模式,為全人類的企業進步貢獻價值!

混改風雲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