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標準時間10月5日(甜蜜)當地時間5日,諾貝爾獎開幕周進入第二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另一項重獎。根據諾貝爾獎網站的說法,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授予科學家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們對"了解複雜實體系統"的開創性貢獻。
翻開諾貝爾實體學獎的曆史,就像打開了一本厚重的書。在120年的時間裡,從核研究到宇宙探索,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改變了你的生活,并寫下了人類的未來。

圖檔來源:諾貝爾獎網站。
三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它們幫助我們了解氣候變化
據諾貝爾網站稱,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裡西(Giorgio Parisi)因"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實體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互相作用"而獲得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的一半。
另一半被授予科學家Syukuro Manabe和德國科學家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地球氣候的實體模組化,量化變化并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
官方網站指出,該研究顯示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導緻地球表面上升,而克勞斯·哈塞爾曼的部分研究已被用于證明較高的大氣溫度是由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
當科學成真時:
《逃離地球》會成為現實嗎?
穿梭宇宙穿過蟲洞,探索宇宙飛船中的新家園......科幻電影中對天文學的想象讓無數人着迷。近年來,諾貝爾實體學獎似乎已經超越了這個領域。
這項2020年的獲獎研究是關于"宇宙中最黑暗的秘密"。英國實體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在數學上證明了黑洞可以形成,并較長的描述了它們。
據介紹,在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個奇點,它的時空曲率是無限的,密度也是趨向于無限的。一旦物質開始坍縮,沒有什麼能阻止坍縮的繼續,所有的物質都隻能朝一個方向走向奇點。這是一條通往時間盡頭的"單行道"。
檔案照片: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有記錄以來距離地球最小和最近的黑洞,距離太陽系約1,500光年。
2019年,來自瑞士的Michele Mayor和Didier Queiroz因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而獲獎。
Didier Queiroz在獲獎後表示,這一發現可以揭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答案。他認為,宇宙中有太多的行星和恒星,産生生命的化學反應一定發生在其他地方。
這是否也意味着當地球不再适合居住時,人類可能會遷移到其他系外行星?
作為回應,米歇爾·馬約爾(Michele Mayor)表示,即使是離地球最近的可居住系外行星也在幾十年之外,而且以目前的人類技術水準,如此遙遠的太空距離還無法到達。
檔案照片: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将2019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的一半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以表彰他對宇宙演化的理論發現,另一半授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照亮世界的新光"
你對你身邊的諾貝爾獎了解多少?
仰望天空不僅讓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還深刻地影響着每個人的生活。
新冠疫情期間,當你與千裡之外的朋友和親戚交談,報安,或者通過網際網路尋找防控措施資訊時,可以認為這些共同的便利,其實都與200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高浩有關。
被譽為"光纖之父"的他,早在1966年,他就在光纖實體學上取得了突破,計算出如何在光纖中制造光進行遠距離傳輸,最終推動了光纖通信系統的出現,為網際網路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檔案照片: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光纖之父"高浩。香港中型大學
法國科學家傑拉德·穆魯(Gerard Mul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因通過"利用"光對雷射實體學的突破性貢獻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實體學獎。
他們正在研究的新技術,稱為CPA,用于實體,化學和醫學,例如需要對眼睛進行毫發無損手術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
日大學學家Yukio Akizaki,日裔美國科學家Shigeru Nakamura和日大學學家Amano開發了藍光發光二極管(LED),為世界帶來明亮,節能的白光。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全世界有數億人無法通路電網,LED燈"提供了一個非常光明的未來"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以,其研究成果被描述為"照亮世界的新光"。
檔案照片:2018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展示了她的标志性椅子。
數字說諾貝爾獎
六位中國科學家獲獎
從1901年到2020年,諾貝爾實體學獎共頒發了114次,獲獎者216人,其中隻有四名是女性。
25歲和96歲: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他在1915年獲得該獎項時隻有25歲。最年長的是201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他獲獎時年僅96歲。
一對夫婦:1903年,著名的居裡夫婦因其對放射性的研究而獲獎。
6位中國科學家:包括李正道、楊振甯、丁朝忠、朱偉文、崔偉、高浩。(完整)
編輯:董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