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調"的封面。攝影:張金川
北京10月25日電(張金川黃亞平)"我們唱這首歌,是台灣人唱的歌。我們現在唱的戲,就是"改良劇"和"歌舞劇"的融合......""歌曲到曲調"系列的序言是這樣寫的。
《宋彤》由福建省漳州市台灣同胞協會編輯出版。漳州市台灣同胞協會相關25日接受中國通訊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古贛州金歌到台灣歌劇,到閩南改良的戲劇和戲曲,同根、鑼鼓、同弦同音、同聲,是海峽兩岸人民創造戲劇藝術的奇迹, 而且兩岸人民也有着源源不斷的文化紐帶。
泸州靜閣走進校園。(檔案照片)攝影:張金川
随着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歌舞劇研究成果豐碩。《歌曲曲》是兩岸歌劇研究論文彙編,選用了台灣十幾首著名歌劇和台灣(歌劇)研究專家學者的文章,較全面地反映了兩岸歌劇(operas)的風格。
贛州靜歌和泉州南音也被稱為閩南民間姐妹藝術。金歌根植于民間,通俗易懂,曲調優美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在明末清初,鄭成功奪回台灣後,也把《宋經》帶到了台灣,并結合當地民歌和曲調,形成了一種新的"歌唱"形式。2006年,泸州金閣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陳斌在《台灣歌曲與閩南泸州歌曲》一文中指出,金歌作為從民謠到說唱音樂的小曲調,是"歌唱"的一大流派,是翻拍自當今台灣歌曲的翻拍;
《宋彤》精選了台灣十幾首著名歌曲和話劇(劇)研究專家學者相關文章。攝影:張金川
閩南師範大學台灣教授石培林也在《閩南松派的一生》一文中指出,祖人帶入台灣的民歌、戲曲、歌舞、說唱、樂器和宗教音樂,都在島内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經過數百年的吸收和融合, 它們依然是原著,成為中國音樂寶庫中獨一無二的花朵。
在石培林看來,漳州金歌的雜項詞"大地公口",歌曲的内容是祈求保護大地嫁給好丈夫,這首歌傳遍台灣,變成了"流氓空吃",歌曲風格、旋律結構和性格基本一緻;《天武》《雞角早哭》是廣為流傳台灣的流行歌曲的經典例證,這些歌曲在兩岸廣泛傳播,在南北傳入台灣後廣受歡迎。(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