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中醫 | 張洪勤:經方傳千古,妙方惠百姓

編者按:一脈知所有,一穴一針灸。中醫,博大精深,卻諱莫如深;中醫人,精耕博采,卻神秘莫測。中醫真有那麼神秘麼?其實不然。中醫,可以走進千家萬戶;中醫人,同樣有溫度也有激情。紅網聯合湖南省中醫院推出《揭秘中醫》專欄,一同走進中醫人的人生故事。

揭秘中醫 | 張洪勤:經方傳千古,妙方惠百姓

紅網時刻新聞8月23日訊(通訊員 陶豔 劉丹)用内窺鏡看清病症的“内裡”,用傳統經方改善機體“環境”……不知不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 肝病科)主任張洪勤在一線奮戰,深耕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西醫診治,已經28年了。

7月28日,記者來到他的辦公室。一疊處方單,幾本中醫古籍,他的案頭“簡單卻厚重”——

從醫以來,他開出數不清的“小藥方”,為患者解燃眉之急,先人留下的中醫智慧,幫助其成就自己在功能性胃腸病、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等疑難雜病診治領域的造詣。

“可能這輩子,就是和中醫有緣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袤的大山深處,散落着不少中醫藥材。小時候的張洪勤,喜歡和小夥伴去采金銀花、打枇杷葉,好玩還能換錢。

村裡有個老中醫,這在幼年張洪勤心裡是個“神人”——他曾親眼見到這位老中醫治好了自己父親的骨刺,那時候,自己直呼“神奇”。

直到現在,張洪勤也不知道當時老中醫用的什麼藥,但他記得當時村裡爆發了黃疸型肝炎(A肝)後,老中醫用的是茵陳和田基黃,就這麼兩味藥,治了一村的人。

張洪勤承認,中醫是神奇的,但在他心裡,那個年代,最神奇的其實還得是計算機。可命運沒有讓張洪勤與“IT”結緣,高中畢業後,張洪勤考上了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傷寒雜病論》《黃帝内經》……彼時,張洪勤時常懷疑,“學的全是古文經典,這能治病?”大一第一學期《醫古文》這門課他考了個倒數第一,老師對他說:“不是誠心想學醫,你可以回去。”

好在,這個倔強且好學的小夥子内心很上進,從那以後,他決定認真學習,在大學期間完成逆襲,1995年畢業後便回到家鄉,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内科,成了一位與内窺鏡為伴的醫生。

那時候,當地人不太看中醫,是以他通常是采取西醫手段來治病。直到他收到行醫生涯中第一封感謝信,讓他的理念又發生了變化。

大約是1996年6月中旬,科室裡來了位慢性B肝的患者,病情嚴重,黃疸也很深,輾轉多處治療,一直未有好轉。

一提到“黃疸”,張洪勤忽然想起那位村裡的老中醫,當年他使用茵陳和田基黃為大家治黃疸。可這個配方适用于陽黃濕熱型,而眼前這個病患是陰黃寒濕型,不合适。

“可以用茵陳術附湯啊!”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張洪勤想起了《醫學心悟》中的這個經方:“茵陳術附湯主治面目發黃,身冷不渴,小便黃而利”。當時,大家都對這個年輕後輩将信将疑,但苦于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于是他的提議被采納了。

喝下去第三天,患者小便變清了;服藥第五天,膽紅素從入院時100多驟降至32左右……令人驚喜的變化出現了,患者逐漸好轉,沒多久就出院了。

“經方完全不得了!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咋還‘看不上’呢?”那件事情之後,張洪勤把大學的教材又全部翻了出來,重新學習。2008年,他被湖南省中醫院作為人才引進來到消化内科工作,這也對他的中醫診治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時覺得,這輩子,就是和中醫結緣了。”他說。

揭秘中醫 | 張洪勤:經方傳千古,妙方惠百姓

張洪勤帶教學生。

“想讓更多人看到,中醫是進階的治療方式”

“把先人的著作翻來覆去吃透,加上臨床這些年的經曆,我越發覺得,我們中醫重在調理身體内環境,是非常進階的治療方式!”回顧這些年的從醫經曆,張洪勤告訴記者,這些年,他采取的是“内窺鏡等西醫手段找病竈,開具中醫經方去治療”的模式。

2016年8月,張洪勤随隊去沅陵義診。在當地中醫院消化科病房查房時,有個典型病例讓很多人頭疼。

患者是沅江邊上的漁民老王(化姓),常年在水上作業,體質是典型的寒濕型。為了驅寒,老王每天都要喝點高度劣質白酒,不成想患上了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期間,通過治療,他的腹水已得以消除,但老王總覺得自己仍舊“肚子脹”,在醫院躺了20多天,各項檢查做了個遍,就是找不出原因。

問診後,張洪勤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常年喝酒,使其口幹口苦;常年下水,下肢冰冷;身患肝硬化,大便頻繁溏稀,水液代謝肯定有問題……”當時,張洪勤告訴大家,老王是典型的“上熱下寒、膽熱脾寒,建議使用張仲景經方“柴胡桂枝幹姜湯”加減枳實白芍等藥材,對症下藥。

“回到長沙後,沒過幾天我就接到了醫院的電話,效果特别好,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張洪勤回憶,當時醫院甚至想“複制”這張方子給其他患者用,但是張洪勤拒絕了:“中醫一人一方,古人留下‘辨證論治’的智慧,不能推翻。”

這絕非個例,從業這些年,張洪勤給很多人解決了棘手難題,其中也不乏遠道而來的患者。

此前,有一位68歲身患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江西患者便曾慕名而來,疾病帶來的傷害十分磨人,長沙的夏天驕陽似火,但病人來到診室時卻身穿兩件棉衣,怕冷,腹脹,汗出如雨,不欲飲食,惡風,口幹口苦,在當地治療許久不見好轉,2個月體重下降25斤。

通過詢問病史,原來,患者既往患有慢性胃炎病史,有明顯受涼誘因,寒熱錯雜,符合半夏瀉心湯的方證,是以,張洪勤決定用仲景原方治療7天,上症大減,後考慮患者因病緻郁,情志不舒,故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東加減調理1月,終于讓患者痊愈而歸。

張洪勤認為,中醫治療思路,就是試圖改變胃裡的環境,取代目前西醫使用的對抗治療。

揭秘中醫 | 張洪勤:經方傳千古,妙方惠百姓

張洪勤坐診中。

從事消化科疾病治療,就不得不提到“幽門螺杆菌”。這些年,張洪勤在此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他認為所有生物都是環境的産物,幽門螺旋杆菌也不例外,如果胃中的環境無法提供幽門螺旋杆菌生存的土壤,則幽門螺旋杆菌自然無法生存。

幽門螺杆菌是個西醫概念,對應中醫,業界認為,屬于胃脘痛、腹脹的範疇。“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患者普遍吃一點就飽,剛吃完又餓?且伴随嚴重的口臭口苦。這其實是寒熱錯雜的表現。”張洪勤說。

這就順應了中醫理論中“胃火熾盛、消谷善饑”的道理。一般而言,大家會普遍使用西醫将細菌殺死,殊不知,這類細菌在人體體内會長期存在,“歸根到底,我想我們還是需要通過中醫,來調理患者寒熱錯雜的内部環境,進而達到消除幽門螺旋杆菌。”

于是,張洪勤主張采用半夏瀉心湯。臨床經驗證明,取得不錯療效,這一點,曾飽受幽門螺杆菌困擾的張明(化名)很有感觸。

“細菌明明是消除了,但口腔潰瘍一直不見好,長了又消,消了又長,此起彼伏的,真的很煩人!”張明回憶,當時,他抱着試試看的态度來到張洪勤的門診,拿到了那副半夏瀉心湯,加了甘草的劑量,“醫生說我體虛,可以試試這個方子。”張明說。

年輕小夥将信将疑,沒想到吃了三副,效果來了!兩周後複查,逐漸恢複;半年以後,症狀全無。這讓張明開心不已,也讓這個年輕小夥打破對中醫過往的“刻闆印象”。

從醫經曆逐漸累積,張洪勤“見得越多”,越發覺得自己“會的還太少”,直到現在,他仍時刻保持學習的習慣,“活到老、學到老”,簡單6字,是張洪勤的原則。

“西醫也好,中醫也罷,唯有在自己的領域,不斷累積經驗、重溫知識、舉一反三,才能保持進步的姿态,為更多患者創造美好的未來。”他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