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作者:婁醫生科普

摘要:

目的 歸納總結近 3 年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為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實踐與研究提供思路和參考。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方法 查閱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相關文獻,歸納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手段及療效。結果 彙報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歸納治療方案以及治療效果。結論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确切,優勢獨特,但缺少統一規範的治療方法與評價标準,未形成統一規範的臨床路徑,仍需更嚴謹的臨床試驗。

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麻痹,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面部神經損傷性疾病; 中醫稱為“口眼㖞斜、口癖”等,認為其發病原因為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又遭風邪外襲,導緻氣血運作失常,經絡失養。其臨床常見症狀為單側口眼歪斜、閉目不全、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流淚、流涎等,各年齡段均可發病。針灸作為此病常用的治療手段,療效确切,簡便易行,臨床應用廣受認可。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筆者查閱近 3 年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文獻,現彙報如下。

1 單純針刺治療

對急性期的周圍性面癱患者采取針刺治療,有改善面神經營養,刺激神經再生,加強患處血液循環的作用。王中來[1]選取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患者 100 例,觀察組急性期即予針刺治療,以患側地倉、攢竹、陽白、迎香以及對側合谷為主穴,随證加減配穴并選取補瀉手法; 對照組急性期予口服強的松、維生素治療,不予針刺,急性期後予針刺治療,操作同觀察組。治療後,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蔡敏敏[2]采取非甾體藥物治療結合 TDP 照射、針灸的治療方案,療效亦優于單純非甾體藥物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醫學界就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達成共識,但對于針刺治療的介入時機,則尚在探索。蔣華松等[3]選取 112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分為3 組,A 組( 發病 1 ~ 3 d) 、B 組( 發病 4 ~ 7 d) 、C 組( 發病 8 ~ 10 d) ,分期治療,以探究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介入時機。A 組、B 組采取急性期治法,面部少針淺刺,配合 TDP 照射、艾灸治療,起針後循督脈 走 罐。C 組采取靜止期治法,面部多針淺刺,配合 TDP 照射,起針後局部閃罐法處理。結果表明,B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 A 組及 C 組,是以,針灸介入周圍性面癱治療的較佳時機為發病 4 ~ 7 d 内。該結果病例資料較少,臨床試驗結束後未進行長期随訪,其結論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2 針刺配合其他治療

2. 1 電針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針刺治療可有效促進面神經損傷修複,配合電針治療,給予适度電刺激,有利于刺激麻痹的表情肌收縮,且具有價格低,安全性高的優點。羅靜[4]選取 72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随機對照分組,對照組予通竅活血東加減方,研究組患者正常針刺得氣後連接配接 電 針 治 療 儀,波形設定疏密波,急 性 期 通 電20 min,恢複期通電 30 min。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周浪[5]選取 82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對照組采取神經内科正常西醫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電針治療,正常針刺得氣後連接配接電針儀,設定連續波,通電 20 min,配合梅花針治療,研究組有效率達到 92. 7% ,對照組有效率為 80. 5% ,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5) 。針對電針治療儀不同參數設定的治療效果,張雪蓮等[6]選取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133 例,随機分為 A-E 組,正常針刺得氣後,A、B 組連接配接電針儀,設定不同頻率疏密波,通電 30 min,C、D 組連接配接電針儀,設定不同頻率連續波,通電 30 min,D 組不予 通 電,留 針 30 min; A ~ E 組總有效率分别為100% 、95. 7% 、92. 9% 、94. 8% 、10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 。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該結果顯示,不同參數設定下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與正常針刺相當,均對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治療有積極作用; 不同波形、頻率的電刺激産生的療效也相當。何偉[7]選取 20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分為連續波組和疏密波組,2 組均采取正常西藥治療與針刺治療,分别通電選擇連續波與疏密波,時長相等,連續波組與疏密波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 ,該試驗結論與張雪蓮等[6]一緻。研究表明,針刺配合電針治療對周圍性面癱有确切療效,而電針治療的較佳介入時機,以及介入方案的進一步精确、規範和統一,則有待進一步探索。

2. 2 溫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溫針灸具有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的功效,是以在周圍性面癱的治療中,多用于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劉航[8]選取 88 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予口服激素、抗病毒藥物以及維生素 3 周後,對照組予正常針刺,觀察組正常針刺操作同對照組,針刺得氣後于雙側足三裡、翳風等穴位行溫針灸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馬彧婧[9]采取溫針灸療法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 47 例,顯效 26 例,有效19 例,無效 2 例,總有效率達到 95. 74% 。

闫英英[10]選取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患者( 發病≤7 d) 58 例,對照組予口服醋酸潑尼松片,觀察組予溫針灸治療,正常取穴,針刺得氣後于足三裡、合谷兩穴行溫針灸,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 3 火針治療火針療法最早載于《黃帝内經》,稱為“燔針焠刺”,具有振奮陽氣、通經活絡的作用。梁文秀[11]選取周圍性面癱患者 100 例,分為毫針組和毫火針組,毫針組行正常針刺治療,毫火針組在針刺治療基礎上增加火針治療,穴位同毫針組,操作方法: 将火針在酒精燈上加熱至微紅,點刺穴位,深度 3 mm 左右,快速出針。結果顯示,毫火針組總有效率更高,周圍性面癱症狀積分變化幅度更大,2 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朱建華等[12]選取周圍性面癱患者 60 例,對照組予正常藥物和針刺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增加毫火針刺翳風,将一次性針灸針燒紅後迅速刺入翳風,深度 10 mm 左右,快速出針。結果顯示,2 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治療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毛雪文等[13] 選取周圍性面癱患者170 例,對照組正常針刺,治療組在正常針刺基礎上采取賀氏火針療法,具體操作: 将細火針針尖燒紅後迅速刺入穴位,先行火針治療,再行正常針刺。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火針治療對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狀亦有較好療效。張泓鑫等[14]選取 64 例周圍性面癱後遺溢淚症患者,随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正常針刺,選取患側睛明、太陽、瞳子髎、四白、顴髎,對側合谷等穴,針刺得氣後留針 30 min; 觀察組采取火針淺刺承泣,治療隔日 1 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2. 4 刺絡拔罐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素問·針解》有雲: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刺絡拔罐屬洩法的一種,通過刺絡放血,可去除瘀血,恢複筋脈,加快面神經恢複,較多用于熱證型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劉海永等[15]選取風熱型周圍性面癱 200 例,對照組患者采取正常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針刺治療,正常選穴,針刺治療後配合風池刺絡拔罐,梅花針迅速針刺,反複 3 ~ 5 次,其後立刻火罐拔罐,留罐 8 ~ 10 min。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症狀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根據患者治療結束後 5 個月的跟蹤随訪顯示,觀察組複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可見針刺治療配合刺絡拔罐療效優于正常西醫治療,并且預後較好。對于針刺配合刺絡拔罐療法介入的較優時機,毛曦晔等[16]選取 90 例熱證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照發病時間分為急性期組( 1 ~ 7 d) 、靜止期組( 7 ~ 14 d) 、恢複期組( 14 d ~ 2 個月) ,急性期正常針刺,少針淺刺,不接電針,針後選穴刺絡拔罐; 靜止期正常針刺,接 電 針15 min,針後選穴刺絡拔罐; 恢複期正常針刺,接電針30 min,針後選穴刺絡拔罐。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經治,急性期症狀改善所需治療次數最少,靜止期次之,恢複期最多,3 組總有效率分别為 93. 33% 、89. 66% 、79. 31% ,是以,刺絡拔罐療法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以急性期介入療效最好,治療效果随發病時間增長而遞減。該研究病例資料較少,治療結束後未進行進一步随訪,其結論有待更多證據支援。

2. 5 針藥聯合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中藥治療“口癖”,古已有之,驗案豐富,療效确切,且選方靈活、安全性高,代表方劑有牽正散等。王岚萱等[17]選取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患者,對照組采取神經内科正常西藥口服治療聯合康複訓練,觀察組在康複訓練基礎上予口服牽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東加減以及溫針灸治療,經治,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許電等[18] 選取周圍性面癱患者 88例,對照組采取單純針刺治療,試驗組采用針刺聯合中藥口服治療,正常針刺同時口服牽正散加減,基礎組方如下: 白僵蠶 10 g,全蠍 6 g,白附子 10 g。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根據辨證加減,日 1 劑,加黃酒煎服。經治,試驗組患者治療、治愈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 P < 0. 05) ,臨床症狀積分與免疫球蛋白水準低于對照組( P < 0. 05) ,面神經功能評分則高于對照組( P < 0. 05) 。該試驗在評估臨床症狀體征、神經功能評分的基礎上監測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準,從發病機制層面提供研究證據,表明針藥結合治療可減輕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郭豔波[19]自拟清熱通絡方,針藥聯合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總有效率達到 97. 37% 。2. 6 穴位埋線治療 穴位埋線作為一種新型療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縫合線或其他适用于埋線的材料植入穴位皮下,進而持續、緩和地對穴位造成刺激,激發機體正氣,以鼓邪外出,其優勢在于操作簡單,療效持久。

王淑蘭等[20]将周圍性面癱患者 106 例,按照随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予口服西藥治療配合電針治療,正常選穴,針刺得氣後連接配接電針儀,通電30 min;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穴位埋線,取穴患側牽正、地倉、頰車、魚腰、太陽、下關等穴以及雙側足三裡,埋線針内裝置 1 cm 左右的羊腸線,穴位正常消毒後,埋線針迅速刺入皮下,對穴位進行透刺,針刺得氣後,推出針内的羊腸線,退出埋線針,使得羊腸線植入穴位皮下組織,随後對埋線處皮膚進行消毒,以埋線貼保護針眼位置,每 10 d 進行 1 次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經治,治療組患者相關量表評分波動較對照組更明顯,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徐彬彬等[21]選取35 例周圍性面癱後遺症患者,予穴位埋線配合患側隔姜灸治療,穴位埋線每 15 d 進行 1 次,埋線 5 d 後進行隔姜灸,隔日 1 次。經治,根據評價标準,治愈 9例,有效 22 例,無效 4 例,總有效率為 88. 6 % 。該試驗無随機對照,是以結果可能存在偏倚。穴位埋線治療适用材料多樣,選穴方案各有不同,其材料選取、選穴方案、不良反應以及預後,都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進一步探究。

2. 7 穴位注射治療

穴位注射具有中醫針刺與西藥治療相結合的特點,不僅具有穴位針刺的作用,同時也能發揮注射藥物本身的療效。龍茵[22]選取 5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随機對照分組,對照組正常針刺,研究組患者在針刺治療基礎上增加耳尖放血以及穴位注射,具體操作: 将 30 μg 鼠神經生長因子配 1 ml 濃度為0. 9% 的氯化鈉注射液,對患者面部患側穴位進行注射,每穴藥量為 0. 15 ~ 0. 2 ml。結果顯示,研究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張加英等[23]采取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即正常針刺後在患側翳風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并與正常針刺 + 電針治療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 針刺治療結合穴位注射有效率高于針刺配合電針治療。臨床試驗看來,穴位注射方法多樣,通常選用甲钴胺注射液、維生素 B12注射液等神經内科常用藥物,取穴集中在面部,亦有選取合谷者,藥量在 0. 1 ~ 0. 5 ml 之間,不同穴位注射治療方案的療效對比尚待探索。

2. 8 推拿按摩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推拿按摩治療曆史悠久,廣泛應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其 手 法 多 樣,患 者 痛 苦小,常 配 合 針 灸、中 藥 等 治 法,療 效 确 切。李 豔 萍等[24]在“面癱三針”的基礎上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周圍性面癱,以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以及拿法,對印堂、陽白、迎香、下關、地倉等穴進行推拿手法治療,其治療效果較單純“面癱三針”治療的對照組更佳。汪為等[25]選取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 60 例,随機對照分組,對照組采取正常針刺,治療組在正常針刺基礎上增加推拿按摩治療,治療後,治療組愈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3 其他中醫療法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新研究成果:療效确切、優勢獨特

中醫學曆史悠久,針對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手段種類繁多,中藥熏蒸、割治放血、刺絡放血、穴位貼敷以及耳穴貼壓等方法均對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有積極作用。江永等[26]采取針刺聯合割治放血療法,療效優于單純針灸治療。張瑩瑩等[27]采取針刺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周圍性面癱伴焦慮抑郁,對比對照組的正常針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取得良好療效。王靜等[28]選取 8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對照組正常針刺,研究組采取中藥熏蒸療法配合正常針刺,結果顯示,研究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楊成等[29]采取針刺結合膏藥敷貼治療周圍性面癱以及面癱伴随的耳痛症狀,療效較單純針刺治療更佳,耳痛症狀的平均緩解時間更短。楊夷君等[30]采取馬錢子散穴位敷貼治療周圍性面癱,亦取得良好療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