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遠見丨對話王小川:國内大模型“百舸争流” AI焦慮症如何破

作者:央廣網

【本期話題】今年以來,國内生成式人工智能賽道逐漸火熱。國内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幾乎“全員下場”,有技術背景的創業公司也紛紛加入,并紛紛釋出大模型産品。半年過去,實際落地成果如何?大模型中,“開源模式”和“閉源模式”之間有何異同?決定“誰是中國最好的大模型”的關鍵因素,是錢和算力嗎?本期對話:AI技術專家、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

最近半年,國内人工智能賽道持續升溫。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幾乎“全員下場”,既有傳統巨頭、大平台如百度文心一言、阿裡通義千問、騰訊混元大模型;也有科大訊飛、商湯等人工智能領域的老玩家,還有諸多相關背景的創業公司,釋出了通用或垂直領域的大模型。據不完全統計,國内釋出大模型的企業已經接近百家。

半年過去,國内“百模大戰”能看出哪些端倪?怎樣看待關于大模型“開源”和“閉源”模式的争論和前景?決定“中國最好大模型”的關鍵,是錢和算力嗎?怎樣看待普通人的“人工智能替代焦慮症”?

本期節目,我們對話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原搜狗創始人、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顧問委員會委員王小川。

“百模大戰,勝負未定”,400億模型參數是“質變”量級

面對眼下“百模大戰”的局面,王小川認為,判斷最好大模型的通用标準有三點:(1)模型參數量;(2)測試效果;(3)Chat産品體驗。用這三個标準看,國内的通用大模型還沒有跑出勝負。王小川說:“從現象來看大家都下場做,每個有技術理想的企業都嘗試,是以現在顯示卡的資源不夠用,很難做評價。我從兩點來看——不管是十家、百家、千家,最後一定要看兩件事,一是能否拿出足夠好的AGI(通用模型),比肩GPT4,這件事情大家有相應的距離,我們也沒做到。往下看今年内有哪些企業能達到3.5甚至逼近4的能力;二是能否做出超級應用來,大模型很燒錢,應用場景中間是否有超級應用,也有困難,這兩個事情還看不清。”

業内的普遍觀點是,大模型的發展周期包括三個階段:(1)以模型和資料為核心的技術驅動階段;(2)模型産品落地階段,這個階段,預計400-500億參數量級将是産品間拉開“質變”的量級。前面說的“百模大戰”,就是指這個階段;(3)使用者驅動階段,即消費者或企業對此認可、收益并買單。

衆所周知,大模型燒錢。但在這場賽跑中,“錢”是否是決定勝負手的最關鍵因素?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王小川認為:“關于創業這件事情,我們跟美國不太一樣,美國通用大模型、閉源模型的頭部幾家其實已經定下來了,OpenAI有ChatGPT,Google有一張門票,美國做開源大模型已經沒有懸念,投資人也不會再去投。但是中國誰能做最好的大模型,現在并沒有結論,有一個大家争取的機會,而且還不一定落在大廠裡面。我覺得錢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決定能力的還是人才團隊,尤其包括個人能力群組織能力。我認為錢群組織能力應該是關鍵環節。大廠錢多,人多,算力多,但組織效率不一定夠好,創業公司組織效率可能好,也可能不好,現在無法确定大廠小廠到底最後誰能取勝。做應用也是,中美的應用生态也不同,美國有了大模型,可以獨立做應用,中國想做應用,發現沒有好的模型,支撐就不夠,變成了創業公司要一手做模型,一手做應用,這樣來看就非常有懸念。”

“開源”與“閉源”,并不是競争關系

通用大模型分閉源和開源,前者如OpenAI的GPT、谷歌的palm等;後者如Meta(Facebook)的LLaMA、微軟Turning-NLG等。二者可以通俗了解為IOS和安卓系統的差別。開源可以促進共享、交流,避免壟斷,并集思廣益,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閉源則傾向于保護知識産權,提高優質公司核心競争力,更好地保障系統品質和安全。

但王小川認為,不同于IOS和安卓,大模型在C端消費者和B端企業都要落地應用,是以并不沖突。“今天我們讨論開源、閉源,它本身不代表2C(消費者),不像安卓、IOS使用者隻能二選一。而從2B(企業)的角度,開源、閉源都需要。我們認為,未來80%的企業可能都會用到開源模型,拿出去優化,開源模型可以做得非常小巧,尤其在很多場景裡并不是拿去做數學題。今天讓GPT4做數學題也是半吊子,大家拼能力可以,但是實操中,開源模型在很多地方是非常好用的——不同場景需要不同的儲備,二者不是競争關系,而是在不同場景互補。我們更關心的是2C(消費者)怎麼做,2B(企業)怎麼做,而不是把問題停留在開源、閉源的探讨裡面。”王小川說。

普通人緩解“AI焦慮”,建議:行萬裡路,與機共舞

大模型技術日新月異,“人如何與AI共存”成了各年齡段、各行業的熱議話題。對此,王小川的答案是“與機共舞,行萬裡路”。王小川說:“這是個特别好的問題,大家都關心,年紀大的關心孩子,年紀輕的關心自己的職業發展。這兩個答案都會比較一緻——‘坐在電腦面前的工作,最後都可能會被瓦解掉’。畫個圖,機器可以比你畫得好,寫個文案,機器可能比你寫得好。”

“我認為需要‘行萬裡路’,走出去,跟世界有相應的接觸,對于小朋友而言,是鼓勵他走出去跟其他小朋友一塊玩,在互相磨合當中得到的成長會高于在電腦或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成年人的工作也是,更多的工作不應是在電腦面前完成,在電腦面前的時間越長,被取代的可能越大。大模型會取代什麼人?不用大模型的人。像我4月10号發了一封郵件,就是模型給我的建議,我問ChatGPT‘我想招優秀的人,該怎麼辦’,模型給我八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把想法寫下來、發出去,和大家聊一聊,我就這樣做了。是以,今天的大模型不是像搜尋一樣給你提供資訊,它是給予你How to do的建議。是以,人要想‘我想成為什麼人’,然後跟大模型聊‘我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作者:央廣經濟之聲評論員、商業文化節目《遠見》制作人 王思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