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作者:史為今用

前言

縱觀封建王朝曆史,君權常使鮮明地淩駕于臣民之上。朝中的大臣們,往往必須處處維護皇帝的尊嚴和權威,小心翼翼地應對皇帝的刁難。一旦得罪皇帝,後果可以是滅門或死刑。能夠在權力黑洞邊緣安然度日,全仗智慧和情商。

清朝乾隆時期,皇帝乾隆極富政治手腕,又極端喜怒無常。大臣劉墉便是憑借出衆的智商與情商,屢屢化險為夷,讓乾隆刮目相看。他精明圓滑的處世之道,對後人産生了深遠的啟示作用。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一、皇帝尋花問柳,大臣捉襟見肘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極富政治手腕,将這個四分五裂的大帝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還具備極高的學識修養,《四庫全書》的編纂便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乾隆深愛文學藝術,還擅長書畫詩詞,要求大臣必須通曉文學才藝。他還喜歡追求刺激,對大臣們時常出難題刁難一番。

大臣們都深知皇帝乖張跋扈的個性以及喜怒無常,必須小心翼翼伺候。一旦答非所問,可能招緻皇帝怒火,後果不堪設想。是以每當乾隆興緻一來,提出晦澀古怪的問題,大臣們無不捉襟見肘,像履薄冰一般提心吊膽。

有一次,乾隆心血來潮,突然詢問大學士劉墉,大清帝國一年會死去多少人,又會出生多少人。劉墉一聽之下,臉色刷的一下就白了,額頭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這種問題想來毫無答案,大清帝國遼闊,人口衆多,哪有可能統計出具體數字。若他胡亂編造一個數字,極有可能被皇帝識破,以欺君之罪問斬;若直接回答不知,也會被皇帝認為無能;如果幹脆裝傻搪塞過去,又可能觸怒皇帝,失去信任。

劉墉的内心焦灼不已,他明白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自己必須小心應對,才能全身而退。他努力平複心情,迫使自己冷靜下來,仔細思索對策。

其實乾隆刁難大臣已經不是第一天了,劉墉在朝中也見識過不少。那些嘴快應答不慎的大臣,要麼被貶官打入冷宮,要麼就突然染病去世。是以每次乾隆一出難題,在場的大臣無不如履薄冰,生怕說錯一句話招禍上身。

就在上個月,乾隆還突然問起一個大學士,某處地方的風水究竟如何,那位大學士畢恭畢敬地回答道:“陛下,我不才,對風水實在一無所知。”乾隆勃然大怒,說他無法無天,居然不通曉風水,對國家毫無益處。那位大學士隻好請求退休回家,從此再無翻身之日。

想到這,劉墉更是心驚肉跳。他必須拿出真本事來,才能安然度過這一次災難。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二、謙虛的大臣最得君寵,劉墉用情商取悅乾隆

面對皇帝的刁難,劉墉沒有慌張,而是穩住心神,靜待時機。

劉墉生性謙和,從不自視過高,樂于向他人學習。他深知要取得皇帝信任,必須表現出恭順的态度。皇帝喜歡刁難大臣,無非是要證明自己的權威,展示臣子的愚笨。如果臣子表現出了聰明過人,反而更容易激起皇帝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危險。

是以,劉墉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回答道:“陛下,您詢問的人口問題,微臣确實無能為力,無法給出确切答案。臣愚鈍,學識淺薄,請陛下開恩,給臣一個彌補的機會。”

劉墉謙遜的态度取悅了乾隆,皇帝哈哈大笑:“你就這點出息?也罷,給你一個彌補的機會,想要什麼賞賜盡管提,如果回答不出來,可要受罰了!”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劉墉再次謝過皇帝的開恩,表示自己能侍奉皇上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不需要其他賞賜。

乾隆見劉墉畢恭畢敬并沒有貪心圖私,心裡甚是滿意。

其實劉墉也可以直接回避問題,或稍顯懊惱地請求皇帝換一個問題。但是他深知這樣可能會讓皇帝覺得被輕視,繼而大發雷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裝出一副謙卑求教的模樣,博得皇帝開恩。

劉墉對人心理太了解透徹。他知道,身處高位的人,往往存在嚴重的優越感。如果臣下表現出比他更出衆的才能,就有可能激發出他的嫉妒與猜忌之心。是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運用情商取悅皇帝,表現出謙遜恭順來博得皇帝歡心。這對他日後在朝中立足,也将起到難以估量的好處。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三、化險為夷,劉墉巧妙應對乾隆刁難

乾隆再三逼問劉墉人口問題的答案。劉墉沉吟片刻,對乾隆回答道:“陛下,臣細思之下,大清每年出生一個人,死去12個人。”

“何出此言?”乾隆皇帝大怒,“我大清國泰民安,怎會每年僅出生一個人,卻死去12人?你在欺君!”

劉墉穩住心神,恭敬回應:“請陛下息怒,臣所說的‘一個’和‘12個’,并非具體的數字,而是根據六十甲子的屬相而言。今年正值馬年,是以出生的孩子皆屬馬,隻有‘一個’屬相。而死去的人各個年齡不同,自然有12種屬相,是以是‘12個’。臣絕無欺君之意,還請陛下明鑒。”

劉墉的解釋讓乾隆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道理!他錯怪劉墉了。乾隆心情大好,又出了一個難題:“好!你真聰明!那麼京城每天出入的人數又有多少?”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劉墉再次沉吟後說道:“每天隻有兩種人進出京城,一種是男人,一種是女人。雖然具體數目不詳,但隻分兩種屬相。”

乾隆聽後拍案叫絕,劉墉的機智讓他刮目相看。其他大臣也無不佩服劉墉的智慧。劉墉用巧妙的思維化險為夷,成功逢兇化吉。

劉墉的回答如履薄冰,絲毫不敢懈怠。他深知皇帝喜怒無常,一旦回答有誤,後果不堪設想。是以他選用六十甲子的巧妙比喻,既顯示出對國家人口的重視,又避免直接回答數字。這樣既展現出學識,又不至于激怒皇帝。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劉墉的謹慎思慮也讓其他大臣刮目相看。在座的都明白,劉墉的回答完全是現編出來應對皇帝刁難的。以他的官職和地位,哪有可能知道全國的具體人口數量?但是重要的是要化險為夷,讓皇帝開心,這才是自保之道。

看到皇帝聽了回答後心花怒放的樣子,其他大臣也長出了一口氣。京城傳聞,上個月還有一個不長眼的大臣,在皇帝問出一個無解的數學難題時脫口而出“這是不可能解出來的”,結果被皇帝怒斥一頓,隻好忍病請辭還鄉。劉墉的機智讓大臣們看到了希望所在。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四、一言不合便殺人,劉墉小心翼翼對答乾隆

乾隆見劉墉回答出了自己的難題,心花怒放,當即從身邊取出一百兩黃金,賞賜劉墉。

劉墉連忙再次謝過皇帝的恩典,表示自己能侍奉皇上已經心滿意足。乾隆見劉墉謙虛謹慎,對他贊賞有加。

其實劉墉内心早已冷汗直流,後怕極了。他明白皇帝的脾氣多變,一言不合就可能禍從天降。如果自己稍有不慎,僥幸心太濃,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能全身而退已是上天眷顧。

這次瀕臨生死關頭的驚心動魄,更使劉墉認識到謙虛謹慎、知進退的重要。他将這次寶貴經驗牢記在心,在未來的官場生涯中屢次化險為夷。

其實劉墉回答問題的時候心裡早就打定主意,無論皇帝問什麼,他都要把回答帶向對國家人民有利的方向。胡亂編造數字可能招禍,他必須把握大方向,巧妙自身的忠誠和擔當。果然,他的機智回答取悅了皇帝,也讓他在其他大臣心中積累了聲望。

這些大臣其實也沒少被皇帝刁難。有個皇帝最寵信的紅牌侍衛長,就曾被皇帝問及前幾日值班時宮裡的情況。那侍衛長據實回答沒有什麼異常,皇帝卻大怒,說他竟然一無所知,毫無作為,直接把他貶去了新疆。是以劉墉的處變不驚,無疑給他們打了一劑強心劑。

乾隆突然發問: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有點絕

結語

劉墉能在乾隆手下安然度過一生,靠的不僅是過人的智慧,也在于其謙和謹慎的為人處事之道。他深谙“民無不敬之理,故忠善而不求報也”的人生道理,從不顯示自己的才華與權勢,處變不驚、善解人意,以情商和皇帝周旋,從容應對皇帝的刁難。

劉墉的成功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知進退,态度謙遜,沒有誰會令别人望塵莫及。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真誠待人,才能交到高明的朋友;謙虛低調、知足常樂,才能走得更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