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肥市一院楊娟:随時待命的“生命擺渡人”

作者:金台資訊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原創草案

合肥人民網8月4日(周坤)她從事的工作,一邊面對死亡,一邊歡迎新生;她是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器官捐獻協調員。

許多人不熟悉這個行業,簡單地說,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作用是向臨床确診的腦死亡患者家屬通報器官捐獻政策,并協調他們完成器官捐獻的努力。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續,楊偉将這份工作解釋為"生命渡口人"。

合肥市一院楊娟:随時待命的“生命擺渡人”

楊正在訓示捐贈者的家人簽署捐贈确認登記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

2016年,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正式成立人體器官采集組織團隊(OPO),迫切需要一批從業人員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協調工作。

此時,楊偉,還是醫院肝膽外科副護士長,身材嬌小但吃苦耐勞,工作頭發變成馬尾,說話輕聲細語,親和力十足,是以在OPO成立後,楊偉被醫院選為首批器官捐獻協調員。這是五年。

但多年的護士經驗和專業熱情,并沒有友善楊的實幹操作。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在第一年,也就是器官捐獻協調工作的探索階段,協調失敗是大多數,平均協調8、9例,為了在1例中成功,楊岩坦言被質疑、排除,讓她充滿挫敗感。

"有一次我去一個農村家庭協調,家人已經同意捐獻器官,但當我到達那裡時,我的飲酒親戚看着我的論文和材料,把它們都扔在地上,讓我走了。"很多時候,他們得到的是親戚不了解的眼睛,甚至是責備和咆哮,"楊先生說。

但生命的力量,讓她選擇堅持。

那是2018年,31歲的老兵胡辰因腦損傷去世,年邁的父親聯系紅十字會同意捐獻兒子的器官。最後,在安徽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見證下,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器官采集組織專家立即進行了器官采集手術,成功切除了胡晨的肝髒,挽救了3個家庭的1對腎髒。

後來,楊某才得知,其中一個腎髒,移植到了一個已經患了五年尿毒症的孩子身上,這樣,一家人條件差,急需等待器官移植的孩子,才能重獲新生。"那一刻,感受這份工作的意義,一個生命的終結,能讓三個生命再次綻放,是以即使隻有一個百倍的成功,我也願意堅持下去。"楊說。

合肥市一院楊娟:随時待命的“生命擺渡人”

正在協調工作的楊偉。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

今天,她的手機,每天24小時随叫随到,準備去醫院。無論楊走到哪裡,她都帶着一個工作包,裡面裝着檔案、工作檔案、泥土和鋼筆。

一旦工作,用醫院評估,聯合社會資訊審查,向家屬解釋捐贈資訊,用家屬簽名,以及告别儀式,配合移植機關進行交接、喪葬等,楊偉幾乎全程參與。

在沒有協調的日子裡,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宣傳上。從傳統的"身體皮膚父母"的概念出發,主動選擇"生命終結禮物",從事器官捐獻協調員5年多,楊偉真切地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了死後器官捐獻的概念。現在,經常有市民主動找楊宇詢問捐款情況,甚至有的捐獻家庭充當志願公關人員。

"很多時候,我特别想失去工作,這樣我就不必再面對生活枯萎的痛苦了。恐怕我失業了,我沒有機會幫助别人重生。楊告訴記者,器官捐獻之路依然漫長,她也将帶着希望繼續前行,讓生活更可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