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作者:漫畫PP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聯合國通過了第 181 号決議,将巴勒斯坦分為兩部分,猶太國家 14,000 平方公裡,阿拉伯國家 11,000 平方公裡。五個月後,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五個月内集結了他們的軍隊,以色列建國後清晨,第一次中東戰争開始了。

戰争爆發時,19歲的阿拉法特在埃及開羅大學土木工程系聽到這件事後,心裡興奮不已,幹脆逃課回家打仗。阿拉法特同無數巴勒斯坦人一樣,期望阿拉伯國家取代它們的位置,幫助他們在戰後建立自己的國家。

那一年可以出國留學的人不能簡單,家庭不富裕也不貴,即使閉着眼睛從大學混出來,以後也可以處于高位,一個大學生不跑去上課打架,他在想嗎?

事實上,早在聯合國開會分離之前,猶太人就開始為建國做準備,當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已經搬走的時候,還沒有成年的阿拉法特還不是一個乖巧的旁觀者,他從埃及一路向東購買武器彈藥,躲藏在西藏前線,這樣幾年後逃學在戰場上并不奇怪。

第一次中東戰争改變了許多巴勒斯坦人的命運,他們從充滿野心到沮喪,然後成為難民,在周邊國家徒步謀生,他們住在貧民窟,喝髒水做體力勞動,其中一些人迄今無法傳回。

阿拉法特的母親在他3歲時去世,他在第一次中東戰争中失去了父親,是以19歲的阿拉法特死了。戰争深深地毒害了這個嗜血的年輕人,他明白一件事:除了猶太人,沒有強大的力量可以無所作為。阿拉法特帶着10萬難民回到埃及繼續他的學業,他的父親是一個有錢人,是以他不必進入貧民窟。

一年後,活動家阿拉法特成為巴勒斯坦學生會主席,在那裡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活動人士。在一個沒有電視、電話和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如何擴大我們的影響力以吸引更多的活動家?大家一緻決定創辦一本雜志:《我們的巴勒斯坦》。

嗜血的年輕人有很多想法,後來一緻選舉阿拉法特向埃及總統納賽爾表示,他可以幫助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納賽爾聽說杯子掉落,建國不是要建學生會,不僅要對付自己的人民,還要對付猶太人,最後要找一群可靠的人來維持局面,這些事情你明白嗎?建國不是打死仗,建國是人性!

阿拉法特沒有被納賽爾的冷水吓倒,1955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大會上作為巴勒斯坦學生會的代表登台時,他談到了巴勒斯坦人對建國的願望。我不知道觀衆是什麼樣的,一個學生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了這句話,注定是一個角色。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阿拉法特的講話)

1956年,英國和法國不願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在所有外交努力都毫無用處之後,他們把以色列拉到一起,試圖把它帶回埃及,這是第二次中東戰争。當時,埃及軍隊的前線很短,阿拉法特主動入伍,第二次與猶太人一起上戰場。

戰争隻持續了一個星期,埃及人非常沮喪,如果美國和蘇聯沒有及時停止,他們就不會知道後果會是什麼。年輕的阿拉法特再次受到戰争的嚴重打擊,他意識到将建國的想法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現實的,巴勒斯坦人必須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和猶太人才能奮力戰鬥。

1957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注冊了一家名為"自由巴勒斯坦建築公司"的公司,如果它真的是一家建築公司,阿拉法特可以負擔得起一名專業教師,事實上,該公司的業務不是建造房屋,而是為巴勒斯坦遊擊隊籌集資金。在科威特忙碌了兩年之後,阿拉法特與他的一些最可靠的夥伴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巴勒斯坦解放運動,或法塔赫,意思是"打開勝利之門",其理念是與以色列作戰到底。

法塔赫起初沒有影響力,阿拉法特在自己的出版物上做廣告,同時向整個阿拉伯世界拉動投資,等待金錢和人民幾乎,這形成了一個"風暴"突擊隊,一個不依賴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出現了。

後來阿拉法特到約旦、叙利亞、黎巴嫩等國開辦了"風暴"突擊隊教育訓練課程,訓練結束後拿到畢業證書,可以觸摸巴勒斯坦遊擊隊對以色列的戰争,順便給旁觀者送雜志,還可以招募那些不怕死不醜的新人加入到隊伍中。

1967年6月5日星期一,當以色列突然對埃及、叙利亞和約旦發動戰争時,阿拉法特參加了與法塔赫的實彈演習。雖然戰争隻持續了六天,但以色列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不僅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領土,還占領了叙利亞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隻剩下三個阿拉伯國家的綁腿。

阿拉法特第三次被戰争狠狠地揍了一頓,他很透徹地了解了阿拉伯軍隊的無能,也看到了以色列軍隊的實力,明白了巴勒斯坦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民族認同,一直把自己當成阿拉伯人,然後錯誤地把建國的理想寄托在阿拉伯國家身上, 他們很大,但沒有能力,更不用說像他們的親人一樣為巴勒斯坦犧牲自己了。

阿拉法特看到以色列軍隊牢不可破的戰鬥力,把自己比作他破舊的"風暴"突擊隊員,他很難過地意識到,在他有生之年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以色列,是時候改變主意,考慮政治手段了。什麼是政治手段?那就是談判,開會,簽署協定。

隻是在巴勒斯坦敵對的歲月裡,成為軍隊上司人的想法是危險的,當他不能被公開提拔時,他不能被戴上叛徒的帽子,甚至不能被一個已經很小的團隊撕裂。

第三次中東戰争失敗,也狠狠地擊敗了約旦國王侯賽因,他失去了大片土地,也意識到以色列已經負擔不起,并把哈馬斯留在國内訓練,他尴尬地上司美國援助,更想覺得"法塔赫"留不住, 1970年,他幹脆下令驅逐阿拉法特的手下。

阿拉法特前往黎巴嫩尋找新的辦公場所,并繼續與以色列進行遊擊戰。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牆上的肖像)

1973年,埃及與叙利亞聯手,決定進攻以色列,奪回上一次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埃及總統薩達特告訴阿拉法特:"把你的手下團結起來,赢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離開巴勒斯坦國,這是第四次中東戰争。經過10天的戰争,埃及和叙利亞在成功進攻時遭到以色列的反擊,最後,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雙方停了下來,結果幾乎不是平局,如果阿拉法特接受采訪,他會說他又被戰争打敗了。

現實被不斷的毒藥所認識,阿拉法特決心改變他對這場鬥争的看法,為此他逐一采訪了巴解組織成員,前後與300多人進行了交談,最後,在1974年6月的大會上,他接受了該組織共同使用武裝鬥争和政治手段的決定。1974年11月,阿拉法特應邀參加第29屆聯合國大會時,他說了一句最有名的話:我站在這裡,拿着橄榄枝和士兵的槍,希望老鐵匠們多做一些支援我的事情,不讓橄榄枝從我手裡掉下來。

阿拉法特雖然名氣高漲,雖然他被公認為巴勒斯坦領袖,但他無法控制所有反以色列組織,和談的思路一直在他腦海中醞釀,但各種組織對以色列的攻擊從未停止過,這個局應該如何傷透他的心非常糾結,在黎巴嫩糾纏不清的阿拉法特等待着第五次中東戰争的大門。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攻勢,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并教導其支援者叙利亞。戰争持續了三個月,最終在聯合國的批評下停火,巴解組織在多國部隊的監視下離開黎巴嫩之前受了重傷,有些去了阿爾及利亞,有些去了叙利亞,有些去了埃及,阿拉法特去了突尼西亞,其餘的則建立了新的法塔赫總部。

被戰争毆打五次的阿拉法特決定與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但其他沒有被毆打的巴勒斯坦人不明白阿拉法特膽怯和退縮,巴解組織已經分裂,阿拉法特的反對者繼續用他們的手和馬與以色列作戰, 成為以巴和平談判的破壞者,最典型的是哈馬斯,由亞辛宗主教于1987年創立。

《哈馬斯憲章》的内容與該組織的個性一樣強烈,該組織将整個巴勒斯坦國從地中海恢複到西岸視為鬥争的最高平台,既不承認以色列,也不承認阿拉法特簽署的任何檔案,也不承認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的所有決議,并威脅要不摧毀以色列。

除哈馬斯外,類似的組織還包括人陣、民陣和伊斯蘭聖戰組織。阿拉法特聲稱希望代表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談判,但令人尴尬的是,總有一群人分手三到五人。如果這些人不被愚弄,阿拉法特的政治努力最終會破産,當然,在他去世之前,他不會與他們打交道。

在經曆了整個中東的五場戰争之後,沒有人比阿拉法特更清楚他的力量水準。1988年,阿拉法特在突尼西亞表示接受聯合國第181号決議,并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次年他當選為第一任總統。這是1947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分裂41年後,有記錄以來的第一個巴勒斯坦建國。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

在宣布建國後,阿拉法特開始與以色列進行認真談判,于1991年提出"土地換和平"的概念,并于1993年與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簽署了《奧斯陸和平協定》和另外兩項自治協定,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交部長西蒙·佩雷斯。 阿拉法特一生中最高潮的時刻。

著名的和平獎已經拿到,兩人總是不好意思再躺下?然而,局勢并沒有朝着和平的方向發展。

《奧斯陸和平協定》隻是一個方向性檔案,具體問題要由雙方官僚多年來磨磨蹭蹭,磨成一個正式的巴勒斯坦國和與以色列的睦鄰關系,不這麼抱歉繼續做下去,可惜雙方後來沒有達成一緻。

在巴勒斯坦人的許多要求中,有三個是最重要的。第一,以色列必須確定西岸和加沙完全融入巴勒斯坦人,是以必須拆除猶太人定居點;第二,以色列必須確定西岸和加沙完全融入巴勒斯坦領土。

土地、金錢和宗教聖地,這三者對上帝來說都很難選擇,拉賓想對阿拉法特說:我們能改變别的東西嗎?阿拉法特也很尴尬:我們的人不會答應。拉賓的困境是肯定的,這三者要求大量以色列人都無法弄清楚,古老的祖傳土地為什麼要給敵人?為什麼要為一場你從未輸過的戰争買單?有必要放棄用鮮血奪取的聖地嗎?

1995年11月4日,在拉賓在國王廣場完成演講并回到他的車上後,一名未被引用的猶太青年擠在人群中,掏出手槍并開了四槍,殺死了拉賓總理。拉賓的突然離去結束了已經毫無希望的以巴和談。在那之後,以色列将有一位新總理,新總理敢于繼續與阿拉法特談論土地、金錢和耶路撒冷嗎?當然不是。

當時,以色列是一個輪流工黨,利庫德集團是一個鴿派,願意嘗試政治和平談判來解決以巴問題;如果将工黨與法塔赫相提并論,那麼利庫德集團就是哈馬斯。

在利庫德集團眼中,從地中海到約旦河西岸的整個巴勒斯坦領土都是以色列的領土,拆毀猶太人定居點不想想,難民問題是阿拉伯人自己,賠償是無法付出的,這一生不會失去,耶路撒冷要分成兩部分更不可能了, 巴勒斯坦人要麼在以色列統治下自治,要麼在戰場上。

在拉賓被埋葬後的五年中,以色列更換了四位總理,佩雷斯和巴拉克分别任職七個半月,而利庫德集團的内塔尼亞胡先生已經執政三年,被巴勒斯坦人稱為"屠夫"的沙龍先生已經執政五年。從1995年到阿拉法特2004年去世,工黨與阿拉法特談判達成了一些未得到執行的協定,這些協定在利庫德集團上台後被擱置一旁,他們抓住哈馬斯和其他人之手與巴勒斯坦人作戰,進而引發了更多的對抗,阿拉法特無能為力,和平變得渺茫。

在布徹·沙龍于2001年成為總理之後,哈馬斯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不僅人數衆多,而且使用火器和爆炸物,對以色列人民實施了一系列恐怖行為,每周襲擊以色列的汽車、商店和行人,以換取沙龍的雙重報複,這伴随着沙龍的整個五年任期。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沙龍圍困下的阿拉法特)

在阿拉法特生命的最後階段陪伴他的以色列總理是沙龍,他顯然無法與這個人交談,一個老阿拉法特不能再着火了,無力處理失控的局勢,無法面對每天殺害他的以色列,以便沙龍不能批評他自己的人民破壞和平, 這導緻沙龍認為阿拉法特是所有暴力的幕後黑手,隻是指令特種部隊進入西岸并包圍阿拉法特的住所。

阿拉法特自2001年以來一直被困在以色列,他的言行受以色列控制,他不能再在以巴局勢中扮演任何角色。2004年10月28日,一輛汽車駛出總統府,将情況危急的阿拉法特送往機場,在那裡他被直升機帶到約旦,然後乘坐法國政府提供的一架專機飛往巴黎接受治療。

現年75歲的阿拉法特于2004年11月11日在法國貝爾西軍事醫院因大面積腦出血去世。第二天,阿拉法特的遺體被運往埃及,在開羅的一個軍隊俱樂部舉行了軍事式的追悼會,下午,它被運往西岸,在他居住的官邸中臨時埋葬,阿拉法特曾希望被埋葬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是以自從他被暫時埋葬在大院以來已經17年了。

阿拉法特死後,關于阿拉法特去世的傳說層出不窮,2012年法國政府迫于壓力下對阿拉法特的死因展開調查,由瑞士、法國和俄羅斯專家打開棺材取出阿拉法特的骨頭進行檢測,最終探測到放射性物質含量高于正常水準的氡氣,2013年10月英國《柳葉刀》發表瑞士科學家調查報告證明,阿拉法特死于放射性物質γ-210中毒。頭号嫌疑人當然是以色列,但懷疑,沒有證據,沒有證人,沒有強大的武力,誰能給他報仇?

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的滄桑往事

(阿拉法特陵墓)

阿拉法特親身建立的"法塔赫"仍然堅持老上司人的意志,這個組織看到了以巴鬥争的鵝卵石,是以幻想着建立國家的政治方式,但這一目标卻被推遲了,隻能眼睜睜地看着約旦河西岸被猶太人一點一點地打住,失望的"法塔赫"巴勒斯坦人隻能支援強硬派"哈馬斯"。

"哈馬斯"表面上比法塔赫更強大,但它的力量決定了它能給巴勒斯坦人帶來多少希望,它被以色列包圍在監獄般的加沙城,在那裡它隻能用劣質火箭彈和隧道戰與以色列進行無痛的鬥争,每次襲擊後付出幾倍的沉重代價,對以色列的封鎖無能為力。 對土地的攻擊和侵占。

雖然阿拉法特于1988年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但所謂的"國家"沒有明确的國界,沒有體面的政府,沒有治理該國的政治組織,沒有明确的經濟計劃和公共政策,它根本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隻能由聯合國作為"觀察國"無限期地"遵守"。

繼續閱讀